“三全育人”视域下英语课程思政提升路径研究
2024-06-12张永金黄跃进
张永金,黄跃进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与“三全育人”的要求,存在直接联系,“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和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三全育人”要求高校各专业、各学科,都应当将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运用思想价值,引领学生不断成长,实现长效育人。对此,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完善,实现“三全育人”,不仅要将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全都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形成长效育人、长远育人的格局、体系和标准。
一、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现状
(一)教师思政意识薄弱
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目前存在教师思政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也是高校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因为高校英语课程以英语为主,课程中涉及到西方文化和西方知识,与思政内容衔接和融合的难度,高于其他学科,并且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思政教育。教师思政意识薄弱,直接导致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是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的衔接不恰当、不准确,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最终没有起到思政育人的作用;一方面是在授课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被简化、降低,导致学生的思政意识较弱,有碍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文化自信。教师思政意识薄弱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校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不足,或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
(二)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脱节
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脱节的情况,这一情况是指,高校英语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关系不大,即二者之间的衔接过于生硬,二者只是简单的叠加,没有做到“润物细无声”,不能对学生起到引领和指引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思政教学资源缺乏和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思政教育资源缺乏,而专业课蕴含的思政资源存量却较为可观,但分布较为零散,这直接导致了高校英语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脱节,因为二者的资源并不匹配;同时,课程设置和安排,也影响了英语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科学设置、合理安排课程,才能将思政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与此同时,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过程中,能否做到案例活用,也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案例是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抓手,生动的案例能够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课程思政是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实践决定了“三全育人“能否顺利推进,也决定了高校能否通过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因此,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价值的引领,则会导致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脱节,因为这样的授课方式,会导致学生过于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责任意识、情怀意识、文化自信方面的学习。现阶段,新时代英语教育不仅肩负着为国家培育人才的责任,也肩负着帮助国家运用外语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进而,还是需要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提升思政教育,实现“三全育人”。
(三) 缺乏长效育人机制
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缺乏长效育人机制,长效育人机制是指能够可持续的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长期有效、长期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等,长效机制能够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这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较为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其长效运行的动力。现阶段,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缺乏长效育人机制,主要表现在思政育人效果并不显著,同时对于学生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弘扬中华文明使命的培养较少,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没有意识到长效育人的重要性。并且,现阶段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缺乏长效育人机制,还表现在缺乏多方配合、联动,导致思政教育的影响力较低、影响时间短,不能对学生产生长期影响。长效育人是“三全育人”实现的基础,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实现的必由之路,而长效育人的实现,需要多方之间的协助、联动、配合,以此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延长性、实效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调整育人方式和手段,这就从时间、空间上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和服务,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二、 “三全育人”视域下英语课程思政提升的核心要义
(一)全员育人,坚持价值引领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需要坚持价值引领,实现全员育人,全员育人与坚持价值引领相辅相成,“全员”作为育人主体,是“三全育人”中的能动要素,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础和保障。进而,全员育人旨在发挥全员的作用和力量,共同培育时代新人,不仅教师要坚持以价值引领培育学生,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高校各个部门、高校广大教职员工,都要加入到培育学生的队伍中。高校英语专业实现全员育人,要求外国语学院的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关工委人员等各级人员,共同进行育人,坚持鲜明的育人价值导向,结合学院实际,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这一系列人员中,最重要的角色仍然是专任教师,
教师要找到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深挖主干教材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互补点,完成课程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得思政教育课堂效用最大化。并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等为核心,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全过程育人,凝聚思想共识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提升,需要凝聚思想共识,实现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凝聚思想共识是全过程育人的基础,凝聚思想共识能延长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对于英语专业而言,凝聚思想共识,学院应当牢牢把握外语教育的价值导向,把课程思政与外语教育建设紧密结合,将思政内容融入到教育和学院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具体而言,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入到听、说、读、写四个步骤当中,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凝聚思想共识;课后教师应当安排思政内容相关的英语作业,注意思政内容与英语专业的结合;并且,学生的期末考试作为最终考核,应当具有思政意识相关内容的考核,以此考察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为保证全过程育人,学生从开学第一课开始,无论是每学期上课期间,还是节假日、寒暑假,一直到毕业离开学校走入社会,这其中在籍的每一天,学校都要安排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三)全方位育人,促进体系共建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提升,需要加快推进协调共享体系的建设,促进体系共建,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中的重要环节,全方位育人意味着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要教书育人,而且要管理育人,把这两方面的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教育和教学管理,是全方位育人的两方面重点,这也说明,教师在全方位育人这一过程中,也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此,学院为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效果,实现全方位育人,应当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要求,锻造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基础和基石,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实现思政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联动,促进二者协调合作,建设多方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并且,建立健全全方位育人的多维体系和制度,保障教育和教学管理层面,都能实现育人联动,健全思政课和专业课程思政之间的联动制度,避免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脱节,建立长效育人机制,促进全方位育人进一步推进,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英语专业的育人任务,时刻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课程思政质量,推进“三全育人”。
三、 “三全育人”视域下英语课程思政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 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资源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提升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资源,促进英语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衔接,做到“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地培育新时代人才。对此,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利用信息化设备,提升学生在课堂中上积极性,以此加强学生对课堂上思政元素的吸收,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增强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且,高校需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寻找其与思政元素的衔接处,坚持以“专业+思政”的课程模式,立足英语专业,站在学生的角度,拓展课上内容,引入思政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融洽的课堂氛围,以此促进教学更加高效,这样才能激发课堂共请,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提升、相互促进。在课后和最终考核的环节中,教师也要注意时刻考查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以及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授课环节是“三全育人”的基础环节,只有做好教学工作,才能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的提升和“三全育人”的实现。
(二)提升思政意识,拓宽思政视野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提升的实践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视野尤为重要。进而,为推进“三全育人”和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和质量,应当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拓宽教师的思政视野,教师对实现“三全育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视野,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课堂效果。对此,高校需要充分激发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教师自身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意识,拓宽思政视野。同时,学院可以建设由思政教学名师和英语教学名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建设英语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为学院的其他教师打造一批课成思政示范课堂,并且积极组织英语课程与思政相关的学术会议,打造线上课程思政交流研究平台,创建课程思政实践课堂,组织课程思政讲课比赛,呼吁学院所有教师参加。运用大思政课的视野和理念,培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切实遵循“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和价值导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广大教职工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责任,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使得所有教师自觉将教学与育人统一起来,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尺度和工作目标,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三)健全联动机制,实现长效育人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提升,需要健全联动机制,由此实现长效育人。具体而言,联动机制是为了实现育人共同体,增强育人效果,实现教学和育人的平衡,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运用联动机制实现长效育人,是“三全育人”的最终环节,联动机制分为平台协同联动和校内联动,平台协同联动可以统筹英语专业和思政育人教育资源,促进英语专业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以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思政意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育学生运用英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话语。校内联动可以统筹校内各部门、学院和教师之间的育人工作,扩大育人主体,以英语专任教师和大思政课教师为主,共同建立教师团队,助力英语教师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对此,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教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落实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常态化推进机关部处、院系负责人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指导。破除高校各部门和学院之间的育人“壁垒和断点”,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有效串联,共同推进“三全育人”。
四、结语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落实的重要举措,而英语专业在新时代,承担着为国家培育“传播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人才的重任,高校亟待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人才,为国家发展战略贡献一份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国家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对外开放与对外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更多英语人才,进而,高校需要以“三全育人”不断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在提升英语教学的同时,把握住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培养人才。对此,“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价值引领,凝聚思想共识,提升教师思政意识,拓展教师思政视野;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课堂积极性,延长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增强思政育人效果;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促进校内各部门和学院联动,促进育人资源联动,增加思政教育资源,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实现长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