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背景下贵州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24-06-12张雪
■张雪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贵州的非遗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在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着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能吸引更多民众参与进来,通过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来进一步实现非遗文化产业的现代式发展。与此同时,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为贵州非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通过引入互联网、5G、虚拟现实等前沿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持续优化。
一、贵州民族非遗文化概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共计98 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贵州省相关部门开展了多次有关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专题活动。2012 年3 月30 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第27 次会议颁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1],为维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如印染、银饰、织锦、民间建筑、牙舟陶、食品加工、茶道传统等,提出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贵州蜡染为例,它起源于汉代,宋代以后逐渐消退于中原,却在西南一隅的贵州保留完好,并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中传承、发展,形成浓郁的地域风格,在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中均有流传,且各民族传习的蜡染技艺各有特色,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贵州蜡染多以家庭式作坊而存在,蜡染制作材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工艺精湛,色调素雅,图案美观大方,用于制作服饰和其他生活用品,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是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数字技术对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丰富非遗文化表现手段
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全息成像、3D 打印等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2],能够更好地展现非遗文化的多样性,让它们的形象和内涵更加生动、丰富,激发公众对于非遗文化的热情,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队伍中,同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提高公众的体验。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对大众体验进行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的优势,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偏好,向其推送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服务信息。此外还可以利用全息成像技术大幅提升对于非遗文化的现场体验感,再通过AR、VR 技术建立起用户与非遗文化场景之间的跨时空交互。整体上来看,这些举措对于丰富非遗文化的表现手段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推动非遗传承的普及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已经从传统的模式转向新的方式。这种转变使得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信息,并参与到传统的创作中来。这种转变为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带来了新的可能。哔哩哔哩2021 跨年晚会的“破圈”模式收获了2.5 亿人次的播放量,将传统的昆曲、京剧、秦腔、川剧以及当代的舞蹈艺术完美结合,彰显出“Z世代”在数字文娱领域的独特魅力[3]。人们既参与到非遗传承中,又参与到内容的制作中,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有价值,并且成为新媒体的忠实粉丝。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非遗传承主体的普及和消费者的多样化将会带来巨大的变革,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创造。
(三)数字平台为非遗文化产业提供组织优势
5G 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搭建起完善的数字产业平台,而且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有序的资源分布,极大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此外,5G的商用也极大地改善了传播的流通性,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传播体验和更加有序的传播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构筑一个完善的数字产业平台将有助于彻底消除文化生态环境的分离与失衡,有助于有效地调动各类非遗文化产业资源,进而极大地改善经济发展的效率。
三、贵州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专业人才准备不足,非遗文化发展受人才瓶颈制约
为了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近年贵州省多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就包括了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及管理,设立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尽管如此,人才短缺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非遗传承人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缺乏经济支持和文化传播能力,因此寻求其他行业的工作机会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选择,为此,许多传承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行业,转而从事其他行业。此外,年轻人缺乏学习传承的热情,导致非遗传承基地的培训对象人数较少。尽管年轻人对非遗传承的印象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无聊和乏味,但他们仍然渴望学习,并且受到机器化生产产品的压迫,使得他们认为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收入很低,这是导致他们放弃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当前非遗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现有人才队伍严重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这类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文旅融合规模不够,阻碍了文旅融合良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包含了历史,而且还包含了许多可以作为旅游商品的元素。通过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它们的保存、传播、展览、使用以及跨领域的整体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探索,贵州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围绕着非遗文化产业和优质的旅游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结合。然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比如,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充分认识和对现代化的重视。例如,贵州非遗文化中的蜡染以及编织工艺,在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产出了可以销往各地的精美产品,但是由于过度依赖于传统的加工方式,使得部分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缺少口碑品牌,非遗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随着各个景区逐渐跳出“门票经济”,许多旅游景点纷纷把重点放在文化产业上,特别是故宫和敦煌衍生出的系列文创产品受到极大的欢迎,这也推动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的兴起。但引人深思的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消费者的参与度很低。“热供给冷需求”的问题源于其未能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未能创作出具备吸引力的热门产品,大多数产品也无法赢得市场的认可。许多非遗文化产品仅仅模仿传统的图案和文物,没有创新性,产品质量较低,无法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多数产品设计感欠佳,往往与当下的潮流格格不入,很难让消费者接受并购买。
四、数字技术推进贵州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数字化工具赋能非遗文化创作,创新传承路径
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文学艺术创作正在由小规模专业创作者逐渐演变为大规模的业余创作者,而在这个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出现了“专业鸿沟”现象,许多创作者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对于使用数字工具的能力也有待提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如何传播传统的非遗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许多传承人仍然缺乏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使他们无法在数字化时代发挥自身的优势,也给传承非遗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制作高质量的数字化作品,不仅可以提高非遗文化整体的知名度,还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提升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2020 年11 月25 日,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研究所发表《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研究报告(2020)》,报告指出:“当今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越来越多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的交流和思考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种变化同时也大幅改变了大众整体的精神需求,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从数字化媒体来获取信息和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4]。“视频社会化”的现象由此逐渐蔓延到了各个领域中,而非遗文化的发展可以借助“视频社会化”的东风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并通过“4K+5G”的平台,为消费者带来高质量的视觉+听觉享受,并通过制作高质量、专业化的内容获取更多的关注度,从而实现非遗文化在公众间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大幅提升。
(二)深化数字平台建设,构建非遗文化产业全链条数据体系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服务,还丰富了人们的娱乐选择,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娱乐品质。这种转型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深刻地影响到了非遗文化。因此,在推进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非遗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以便更好地支持非遗文化活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在大数据平台中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洞察人们的需求,更加深入地分析他们的喜好,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诉求,并根据实际需要改善他们的使用体验。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不同消费场景的用户信息连接在一起,构筑一套完善的、覆盖所有领域的数据库。通过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将贵州的非遗、文创、旅游、商业在一个更具整统性的层面聚合于平台之中,以便更好地把握当地的独特风情,更加全面地满足当地人民需求的多样性,更好地激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的文化产业,需要大力开拓数字平台,积极落地“非遗文化+数字化”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如超高清、5G 等,构建全新的非遗文化发展生态,开拓更多的创造服务,包括更多的可持续性,从而激活非遗文化活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需要打造一条完善的非遗文化产业链,并利用这些数据来提升竞争力。
(三)数字技术融入产品设计,助力非遗文化产品的大众认同
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日常的社会活动当中时,它们就会变得更加普及,并且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然而,目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销售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这很可能是因为它们的设计不符人们的审美、文化以及缺少社会参与。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可以大幅改变非遗产品的设计方法,从而使它们具有全新的视角。首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变传统的制作工艺,使它们的外观、纹理、颜色都能够适应当代审美的需求。其次,还可以利用现代视觉元素,让非遗的文化特征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让消费者能够从中获得独特的视觉享受。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能够更好地传播和推广非遗文化创意。创意产品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建立一座连接传统和现代的桥梁,使得消费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非遗文化。因此,创意产品的制作和推广不仅仅需要从传统的角度来考量,更需要从创新的角度来探索和挖掘传统的价值。为了提升传统文创的影响力,应该不仅关注创意和设计,还应该关注传统IP 的诠释。利用先进的数字工具,能够将传统的文创作品变得生动有趣,并通过表情包创意赛和动漫设计赛的方式,将传统的人物和故事变得生机勃勃,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观念,并获得他们的共鸣。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创造出一种参与式的设计,以便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且能够更好地体验文化生产。文化传统企业需要夯实文化根基,讲好非遗故事,敏锐地捕捉到人们的文化情感需求,以便让人们产生共鸣,进而激起他们的购物兴趣。然而,目前的非遗文创产品往往缺乏完整的故事讲述,并且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使得它们无法吸引更多的人。例如,为了让非遗品牌的文化精神价值与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结合,敦煌研究院与腾讯集团联合推出“敦煌诗巾”小程序,用户在手机中设计出一款个性化的虚拟丝巾,可上传至“丝巾数字展览馆”。如需购买,只需点击购买链接,后台就会将数据发送至工厂实际生产[5]。古老的敦煌文化搭载着文化创新的强大IP, 不仅激发出更多的公众创意和灵感,也为使用者带来了选购自已亲手订制的敦煌藻井图案丝巾的机会,进一步满足了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促进消费的同时,也让使用者感受到更加亲切的非遗文化氛围,进而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利用数字技术,非遗文创开发主体可以建立一个让更多人参与产品设计的交互平台,让他们能够“沉浸式”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制作、封装和营销的整个过程中,进而创造出更具个性体验的定制化产品,在大幅提升消费者对于非遗文创产品体验感的同时,更好地将非遗文化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完美结合。
五、结语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推进贵州非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对传统非遗记忆的有效传承。贵州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更是响应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时代号召。在后续制定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对非遗文化产业的中心思想进行重点考虑,以重点培养、梳理品牌、政策扶持为核心理念,同时坚持数字化的发展阵营,开辟以数字化技术为引导的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多元化、多渠道、多IP 的数字化模式应对非遗文化产业的革新和发展,加速非遗文化产业链的形成,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助力贵州非遗文化产业突破地域、走出国门,进而实现对国际市场的开拓,使贵州非遗文化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