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4-06-12郭晓婷翟婷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校史红色育人

郭晓婷,翟婷婷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高校红色校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红色资源,是鲜活真实的直接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精神财富,能够进一步发挥以史育人功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习近平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1]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充分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将红色校史紧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红色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校史有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思想意蕴,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下一所学校奋斗历程的生动缩影和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蕴含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文品质,具有“留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善于利用自身的红色资源,弘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

(一)强信念:深化大学生对党史校史的认知

红色校史是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高校奋斗史,将宏大党史和微观校史结合起来,可打破学生个人生活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陌生感”“距离感”。通过挖掘整理、凝练研究、宣传推介校史中对学生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并将其与对应时期的党史结合起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百年党史的具体认知;能够增强学生对红色校史文化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能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此外,以红色校史深化学生对百年党史的认知,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回顾峥嵘岁月,深刻领会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创举,从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侵蚀。

(二)增情感:厚植大学生爱国爱校情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办学治校和开展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红色校史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挖掘校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母校厚重的历史底蕴,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爱国爱校的精神实质。红色校史的鲜明时代特征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帮助学生从老一辈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己”的情感,让学生知史明理、知史爱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培养爱国荣校情怀。将红色校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切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校教育,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转化为行动、融入社会生活。

(三)重实践:激励大学生建功新时代

理论学习的目的是运用。红色校史能拓展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其建筑、文字、图片、影像等多样的表现形式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样路径,高校在此基础上组织体验式红色教学、全方位开展红色实践活动,能够切实提升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这样的践行路径,有助于青年学生切身体验和深刻领悟老一辈的优秀精神品格,感悟他们的崇高人生目标并产生认同感,从而在深入一线躬耕实践中更好模仿,成就有意义的人生;通过这样的践行路径,青年学生能将深厚的爱国荣校情与务实的报国行切实结合起来,拥有能干事的综合实力,不断深化学习,继承好老一辈的遗志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因此,高校可以以学习红色校史为契机,引导大学生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的方式,用心感受时代脉搏,丰富实践经验,增强责任意识,明确人生目标。

二、红色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红色校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生动教材,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如何更好实现红色校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赋能,发挥好红色校史资源的独特教育优势,对创新高校育人新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实践,当前红色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内容方法、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方面:红色校史工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但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缺乏全局思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规划,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不透、认知不清,领导机制和工作体制有所欠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实效性不足。一些学校对自身红色校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组建专业团队,对红色校史研究浮于表面,底数不清、脉络不明,导致宣传教育者没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神内核,更无法将其切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部分高校的红色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与思政课结合的长效机制,也未能融入课程思政中,没有形成系统的“大思政课”体系,削弱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二)内容方法方面:红色校史教育内容方法亟待优化

红色校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历史素材,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一些教师虽然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但在教学技术和内容把握上没能与时俱进。一方面,对红色校史的宣传推广、阐释解读不够,重点不突出,没有找到红色校史和主要思政课程之间的关联点、侧重点,不能结合不同课程的不同板块解读不同内容,没有进行内容匹配,而是拿来就用;另一方面,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技术上仅简单采用多媒体、课堂提问等方式,没有贴近学生实际触发学生情感体验,也没有切实解决学生现实问题。

(三)教学效果方面:大学生对红色校史的认同感有待提高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需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红色校史能以历史的视角展现出大道理。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念面临多元文化冲击,甄别和辨析各类信息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学生对年代较为久远的红色文化缺少感性认识,加大了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同时,学生接受的红色教育不系统、不全面,教学内容没有及时与时代接轨、红色校史的时代价值难以被学生所理解,这种碎片化教育模式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主动性。

三、红色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红色校史文化作为高校的特色资源,是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勃勃生机的重要内容。高校应着力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在教育教学等环节加强实践探索、推进方法创新、拓展传播载体、构建协同合作平台,建立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让学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红色校史的育人功能。

(一)领航+理论:打造专业团队,研究构建学校精神谱系

淬炼理论思维,厚植红色底蕴。高校要将红色校史作为学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规划、有组织地推动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高校应组建一支以相关专家学者为引领、校内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为核心的专业队伍,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实现对红色校史的梳理整合、研究凝练。此外,高校应拨出专项红色资金,鼓励专业团队通过走访、调研、翻阅档案、查看影像资料等多种途径方式充分掌握和利用第一手资料,研究构建学校精神谱系,编写红色校史教材,打造红色校史资源库。应当注意的是,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生动的校史故事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凝心聚力,坚定文化自信。

瞄准思政课内容需求,谋定而后动。教师是红色校史的输出主体,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找到并对接好红色校史与主要思政课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点,补充和丰富思政课教材内容,根据学生需求针对性挖掘红色校史元素。这种通过宏观历史讲解与微观史实细节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打造高校特色思政课品牌。专业课教师应积极挖掘专业课和思政课相互赋能的教育资源,通过打造示范课程、树立典型的方式将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嵌入到专业课讲解中。

研究深化,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高校要建立长期可行性发展路径,就必须加大研究深度力度,组建科研团队,鼓励相关教师以红色校史选题立项,宣传推广科研成果。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通过打造红色校史景观来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此外,高校还可以成立学生助理团队,让学生在协助探掘研究的体验中加深认知,从而自觉践行老一辈的优秀品质。

(二)创新+培养:推进方法创新,完善红色培养模式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讲究实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教师可以从学生专业特色和成长规律入手,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由点及面,层层铺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改变一味说教模式,灵活掌握、不断创新课堂表现形式,以学生社团、思政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为依托,采用体验教学、实践研学等方式增加趣味性,深入打磨课程内容,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进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在课程具体开展时,教师要对内容主次、前后安排、时间设置精心布局,让学生深刻领会红色校史蕴含的价值观念,从内心深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优化红色培养模式,发挥党员榜样带头作用是激发学生自觉性、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关键。高校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立德树人理念。支部教师要自觉研讨学习,通过开展系列红色校史主题讨论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引领学生党员主动结合时代特征向普通学生讲述红色校史故事,深刻领悟老一辈铁骨铮铮、不怕艰难的无畏精神。高校还可以通过访谈、汇编等形式整理资源发掘身边的活教材,不断锤炼学生品格,为吸收发展优秀新党员培养后备力量。

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健全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定不移开展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高校应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发展计划,以“第二课堂”为引领,从内容和形式上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红色实践能力,开展各类红色校史教育,增强学生的二次情感体验,锤炼学生的政治品质,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腹里有才、身怀有技、脚下有路、提笔能写、张嘴能讲、动手能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互联网+实践:拓展传播载体,打造多维度红色活动

红色校史承载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革命道德情操,以此为契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有力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校史不应被“束之高阁”,只存在于书面上、档案馆里,应当与时俱进,持续拓宽受众面。高校要创新理念方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红色校史共享资源库,利用云计算技术针对性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分类设置专栏,实现红色校史的数字化转型,真正用网络平台盘活红色校史资源,让红色校史走进千万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文化浸润。这种打通线上线下平台,借助互联网流量优势进行多维度宣传,构建红色校史资源库的方式能够实现互联网+实践和互联网+思政的良性互动与多维共赢。

构建特色实践品牌,实现一校一品。线上教学是通过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让思想政治教育更鲜活的实践模式,第二课堂则是一种体验式教育,通过开展丰富的红色校史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创建高校独一无二的实践品牌。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寻访、下乡、志愿服务、外出宣讲等活动,让学生以笔和镜头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红色研学经历,灵活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探索属于自己的红色研学心路历程;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红色文创比赛、微电影大赛、剧作表演等活动形式,促进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爱校荣校情感,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善于借助媒体做好宣传报道,扩大社会效应,进而让学生自主了解红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

把握实践关键节点。互联网延伸拓展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边界,虚拟仿真实践或课外体验实操大大满足和提升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感。推动红色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发挥更大育人效应,高校应巧妙利用“开学第一课”、校庆日、国家重大节日等合适节点,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让学生深度学习“红色故事”,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宣传模式和生动的育人环境。

(四)共享+合作:协同合作研发,多方联合创思路

红色校史承载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爱校荣校情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家国命运,对家国有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学生工作处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某一部门的职责,而应在全校形成多部门联合的协同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加强校地合作,让红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对刺激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合作,促成红色校史融入红色革命精神相关的项目策划,打造“红色”旅游路线,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链,做好“红色”一条龙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服装、开发文创、视频号宣传、小红书创作等方式吸引游客,从而扩大红色校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搞好校际合作,搭建研发共享平台。高校要以保护和开发为着力点,通过与兄弟院校合作的方式整合资源,汇聚专业力量,多方面多维度开展以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下红色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红色校史研究等为主题的红色研讨会,做好区域红色文化的挖掘。这不仅能促进红色校史研究,更能增强育人实效。

四、 结语

红色校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能极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性、实效性。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发展的历程。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思路理念,提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价值,全方位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体制机制中,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向赋能。

猜你喜欢

校史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