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下的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路径研究
2024-06-12黄海洋曲丽秋
黄海洋,常 勇,曲丽秋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1]。新时代新形势下,“互联网+教育”模式日益深入人心,教育场景转型势不可挡。以数字化作为载体拓展教育教学体系,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我院(鞍山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通的智慧化管理实践,探讨数字化转型驱动视角下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界定及必要性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创新,推动教育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文化重构,改变教育发展动力结构,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变革,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的过程。”[2]数字技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已经成为赋能增效的关键。
(一)推进教育数字化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数字技术的普及渗透、更新迭代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连接方式。以数字化撬动教育整体变革,促进教育提升与发展,是为教育增值赋能的方向与路径。以数字化技术打破常规,推动理念重塑、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制度重建和评价重构等,逐步形成体系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运行规则,才能构建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可能。
(二)推进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由之路
数字化技术使得教育资源可以被无限复制和共享,消除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成为可能。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兴趣,再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每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这种个性化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果。数字化技术打破了教育机构之间的界限,使得跨机构、跨领域的合作成为可能。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推动了教育的协同创新和发展。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教育治理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求推进教育向数字化转型。
(三)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普及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技术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率,让更多人可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普及。通过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广数字化教育应用,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能够享受到数字化教育的便利。例如,在线教育平台、移动学习应用程序等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更加高效、精准的教学。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等都将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普及。
二、数字化转型驱动下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的政策支持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在多年量变积累基础上实现质变的关键期。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推动作用显著。自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以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3]。笔者梳理了2012—2023年国家相关的政策,可以说从基础建设到应用完善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政策支持力度显著提升。2012 年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2013 年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2014年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2016 年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 年4 月发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2019 年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两个战略性、规划性文件及一系列落实举措,2021 年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2022 年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关于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地方和学校试点工作的通知》,2023 年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教师数字素养》,等等,体现了政府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视和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三教”协同创新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部分进行了系统阐述,要求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推进“三融”系统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三类教育的耦合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而“三教”协同创新的核心归旨就在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教育生态[4]。必须有效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机制,以实现教育的多路径融通、受教育者的多通道成才的教育体系[5]。智慧化管理与服务为这个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职教融通智慧化管理的需求导向
现代教育的发展呼唤改革与创新,数字化转型为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从需求的角度看,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智慧化管理都是刚需。而从“三教”协同创新的角度看,智慧化管理与服务上的协同创新也是迫切的需求。现阶段高等教育智慧化建设成果显著,职业教育智慧化建设突飞猛进。
继续教育多数由综合类高校、职业类高校、成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和企业大学等承担,在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方面比较薄弱,共享优质资源的能力不强。从需求的具体表征上看,职继融通的智慧化需求体现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需求、教育教学过程优化需求、学生个性化服务需求、教职工职业发展需求、跨领域合作需求等方面。从国家政策的导向上也可以看出,未来的学分银行改革等也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跨界协同。
(三)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的技术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为教育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效的教学方式,推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从国家层面看,各类型资源平台及管理软件开发迅速,应用广泛,如学信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从省市层面看,省级层面尽管起步晚,但进步较快,如辽宁省建立了职业教育管理平台;从高校与企业层面看,由于有较好的基础,一直在稳中求进,校企联合或单独建立了大学MOOC、智慧职教平台等;从高校自身信息化应用角度看,我国高校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已基本普及,应用效果总体较好,具体类型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教务管理系统、服务门户(办事大厅)、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移动校园平台和大数据中心等。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为职继融通协同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职继融通模式驱动智慧化管理协同创新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各有其内涵、边界和实践运行属性,但教育体系的设计均应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进行,成分交融、逻辑交叠,实践上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密切关联。高职院校的职继协同,即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在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进程中寻求协同。从模式上看,现阶段的职继融通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区域型职教集团职继协同发展模式、行业型职教集团职继协同发展模式、学历衔接型职继融合发展模式和非学历承接型职继融合发展模式[6]。无论何种模式,目前都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将以新的方式、新的模式、新的规律和新的变化通过智慧化管理与服务的协同创新来破局[7]。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数字化教学流程优化等将成为破局的关键。
三、数字化转型驱动下我校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的实践及问题分析
(一)鞍山师范学院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实践概况
我院为综合类地方院校,开展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学历层次教育。其中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40 个、高职专科招生专业16 个。我院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在校生年均5000 人左右,与辽宁大学、沈阳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渤海大学等开展了继续教育合作,参与人数年均300 人左右。成人教育学院开展面向社会的成人教育,在校生年均2500 人左右。我院具备养老护理员、劳动关系协调员、电子商务师、幼儿照护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的培训与鉴定资质,年均开展1000 人次以上的技能鉴定工作,同时可面向民政、人事等多个部门承接农民工技能培训及下岗再就业培训等工作。
我院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由学院领导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教务科、继续教育、信息中心三个部门为核心业务部门,负责具体工作的具体实施。工作组负责整体规划与设计,协调推进;教务科、继续教育部门负责业务工作;信息中心负责系统开发与维护。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截至2023年末,我院已经开发出可用于职继融通实践的教学管理平台7 个,包括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通用题库系统、毕业论文系统,具有学籍管理、教务管理、教材管理、考试管理、项目管理、第二课堂管理、实验实践过程管理、图书管理和创新创业管理等多项功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中,通用题库系统获得2022 年辽宁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验实践过程管理设计获批2023 年辽宁省首批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学管理系统的教研室活动功能、教材的自主订阅功能、教学案例库功能具有独创性功能。这些平台和功能实现了数据互联、功能衔接、资源整合,已经覆盖到我院的各个层次教育教学工作。且可以与上级信息平台数据进行对接,年均服务教育教学万余人次,实现了社会技能鉴定服务2000 多人次,降低了教育教学的管理成本及学生的学习成本,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全院师生的满意度显著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我院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建设经验与不足
我院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的建设由专项工作组负责。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开发与设计过程。基于业务功能需求分析,我院完成了职继融通的整体规划与设计,逐步推进实施,注重与上级平台的对接,开发出可以支撑职继融通的系统与平台,实现了数据互联、功能衔接、资源整合应用。尽管我院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向未来,需要破解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是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整体规划与设计尚缺乏明确的标准。“三教”协同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作,目前职继融通处于起步阶段,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整体规划与设计尚缺乏明确的标准,导致在平台兼容性、建设模式、数据治理、实施机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现实困难。
二是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需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当前,职继融通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同效应不明显,职继协同的生态效应未形成,存在职继协同发展的纵横推进乏力、创新模式稀缺等问题,打破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已经非常紧迫[8]。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的僵化和利益关系的制约,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障碍。
三是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需政策支持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数字化建设本身投入巨大,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方面都需要资金和时间来予以保障,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投入不足或者投入不合理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智慧化管理的推进效果。
四是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技术上实践诉求日益凸显。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现代化需求不断增多,各类数字化系统及应用大量涌现,但在实践中数字平台兼容性不足、数字化建设模式多样、数据离散化碎片化等情况也客观存在[9],技术上的稳定性、可靠性、易用性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四、数字化转型驱动下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一)以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职继融通智慧化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对于开展职继融通实践的院校来讲,应当充分认识到职继融通两者在实践上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密切关联的特征,要以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理念来推动职继融通智慧化的整体规划与设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优质资源,形成合力,把共性的东西凝练和总结出来,把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方面体现出来,既要保证统筹协调、融通融合、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互相借鉴与启发,又要避免系统与平台的重复开发,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二)积极创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职继融通智慧化模式和机制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各有其供给主体、办学机构,甚至同一学校也在管理模式和机制上有巨大的差异。职继融通这一新的教育变革必然带来模式和机制的创新。目前在这一领域已经出现的学分互认机制、课程衔接机制、证书互换机制、招生考试机制、弹性学习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等都为实现职继融通而进行的模式或机制的创新[9]。推进职继融通,各校在这一领域都在积极实践,但各地各校的融通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亟待通过发挥数字化的作用,加速职继融通智慧化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步伐。
(三)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的可持续优化
数字化战略的实现需要政策层面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改善及软硬件的开发与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并且可能存在技术问题和维护困难,而购买市场产品的软件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成本压力。这就需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保障智慧化管理的可持续优化。
(四)以需求为导向推动职继融通智慧化管理技术上的迭代升级
针对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与各院校校本平台以及各厂商平台之间的兼容性、模式多样式等问题, 建议研究制定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统一身份识别标准,实现国家、地方、学校纵向贯通,政府、学校、企业横向打通的技术,解决技术应用上的痛点和难点问题[10]。从教学资源上看,建议开发制作微课程、教学案例库等,实现资源数字化。从教学过程上看,建议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持续探索师资、课程、资源、实践教学条件等教学要素在多种教育类型间的共建共享路径。从评价方式看,实现以学分转换为桥梁,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努力构建规模化、数字化形态下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