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创新机理的新诠释
——评《共享逻辑下的中国产业创新机理研究》
2024-06-12刘志迎
刘志迎
产业创新实践通常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产业空间分布或依存关系的创新,表现为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与演变;二是产业形态的创新,即催生新的业态;三是出现全新的产业。无论是哪一层次的产业创新,都意味着资源配置、价值创造、竞争关系、组织形态等变化。关于产业创新的机理,经典创新管理理论通常从技术创新推动、消费需求拉动和设计驱动创新诠释产业创新的源动力;组织行为学通常从资源交换、竞争压力、企业家精神等微观视角诠释产业创新的缘由;制度经济学侧重于创新资源、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商标专利等探索产业创新的内在机理。产业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永恒旋律。产业创新机理的探索,不仅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更是行业企业不断探索、反复检验的课题。
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共享逻辑下的中国产业创新机理研究》一书,紧盯全球科技浪潮、未来产业竞争的广阔方向,从共享逻辑视角,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数理分析、案例验证等方法,对中国产业创新的机理给出了新诠释。
该书首先系统梳理了产业创新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并基于中国国情与产业科技竞争趋势,提出通过共享经济模式赋能产业创新的新思想。其次探讨共享视域下产业创新的多层次分析框架,给出了包括产业创新主体、共享资源要素、共享技术平台、环境场景构成的产业创新理论模型。再次分析共享视域下的服务业创新机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分析了旅游产业创新效率,从行业视角和产业宏观视角分析了服务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共享视域下的制造业创新机理,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了共享模式下制造业创新的机理;提炼共享视域下中国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和价值共创,揭示共享式服务驱动中国产业创新的内在机理。最后提出共享逻辑下中国产业创新的可行路径,客观分析了中国产业创新的阶段特征、可能陷阱,提出了可能的突破路径。
该书的边际贡献主要有:
一是客观评估了共享逻辑对中国产业创新的影响。共享经济使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可以快速有效地通过平台实现供需的匹配,属于典型的“四新经济”。中国人口分布、资源配置、产能规模、需求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国情,决定了共享上升至国家发展理念。该书在倡导共享逻辑激发产业创新活力的同时,指出其在垄断竞争、社会信任、隐私保护、监督监管等方面的困扰,即强调的“创新陷阱”。
二是精准把握了共享逻辑下中国产业创新的要点。自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就深刻嵌入社会经济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成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虽然我国产业门类众多,难以找到普适性的产业创新机理;但该书基于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发展趋势,特别是顺应了数字经济下服务主导逻辑的演进,从价值创造、价值组构、价值扩散、价值实现诠释了共享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由此精准把握了共享逻辑下不同产业创新的共性要点。
三是系统诠释了共享逻辑下中国产业创新的机理。共享经济既是科技创新的集成,又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该书给出了共享视域下传统产业创新机理的分析框架,从总体层面构建了共享商业模式驱动产业创新的概念模型。在中观层面,以服务业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揭示了共享逻辑驱动服务业创新的机理。在微观层面,论证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有助于带动相关制造产业共同高质量发展。该书系统诠释了共享逻辑有助于培育先进生产力、有助于重构生产关系。
四是提出了共享式服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观点。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传统产品主导逻辑下的供需关系已经不适应产业科技竞争。该书提出了共享式服务创新观点,从内涵、要素、特征、价值共创等视角论证了共享式服务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机理。该书还提炼传统协同创新模式存在的“六差现象”,强调共享式服务能够实现低成本创新,给中国产业创新提供澎湃动力。
五是提出了共享逻辑下中国产业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当前,全球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产业创新既面临抢占制高点的机会,又面临乌卡时代的潜在风险。该书从构建共享价值体系、完善共享创新生态系统、营造科学规范高效的产业环境等方面,提出中国产业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这些观点符合高质量生产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整合科技、数据、资金等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够深刻诠释共享逻辑下中国产业创新的机理,本身是极具挑战性的学术问题。戴克清博士的著作跨越了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卓有成效地诠释了中国产业创新的机理,给出了可行的路径。该书契合数字经济发展时代背景,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乐于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部著作,希望本书的观点对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