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巨大潜能*

2024-06-12刘元春

经济研究参考 2024年3期
关键词:负债表资产消费

刘元春

一、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是微观主体行为的结果,是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但由于它们主要反映流量,还不足以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根本原因。要想真正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新的特征,必须对“三张资产负债表”进行深入剖析。

第一张是政府资产负债表。2023年我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运行状况相对来说比较紧张,表现在政府负债端出现了明显扩张受阻的现象。地方政府负债端由于难以大规模举债,也就影响了大规模支出。因此,2023年政府支出总体规模较2022年没有明显扩张,原因就是政府负债端受到较大约束。

2023年底以来,特别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央对于如何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解决地方债务等问题,实施了一揽子化债方案。这些化债方案对于地方政府负债端有较好的支撑作用,从而改善地方政府的流动性,进一步支撑地方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位。这是一大利好。

从资产端我们会看到,政府的资产支撑,一个是财政收入,特别是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另一个是基金类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土地出让金。因此,政府的资产端如果要改善,必须通过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土地市场的恢复,及国有企业整体的盈利状况以及国有股权价格的回升。

目前看,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调整阶段,虽然这种调整已经开始摆脱危险期,进入缓和期,但是底部运行的状态依然非常明显。202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不到5.8万亿元(57996亿元),同比减少了13.2%。如果2024年这一收入能够稳定在5.5万亿元至5.8万亿元的水平,就算成功。这对于地方政府的造血功能,对地方政府积极财政的回归具有很好的支撑。2024年上半年,土地市场可能依旧疲软,但由于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四大方面的举措同步推出,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在下半年的稳定和土地市场企稳回升应该有支撑作用。

2024年,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恶化的状况将得到缓解,尤其是负债端。中央政府会加大财政赤字的力度,加大国债的规模。中央政府的扩表对于整个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构性优化具有很好的效应。

总体而言,政府资产负债表已经度过了最难的阶段,开始进入到修复、回升的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依然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但是它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全面回归有很好的支撑效应。

第二张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对企业负债表而言,2023年是一个分化之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在这一年是优化的过程:2023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达46332.8亿元,同比增长7.4%。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利润为负增长,资产负债表处于恶化的状态。

一边是国有企业“凯歌高奏”,在很多行业进行布局,另一边却是民间投资负增长,民营企业的信心不足成为常态。针对民营企业信心不足的问题,国家已经进行了全面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24年第一件大事从去年的“稳增长”转变成今年的“稳预期”,从稳定预期的角度来启动大改革、技术进步以及深度的产业结构性调整。同时通过扩内需来稳预期将进一步加大力度。

从改革、结构性调整到短期扩内需,这“三板斧”对于预期的调整会有很多提振。这些调整一定要让微观主体有获得感,特别是让民营企业要有明显的获得感。

如果目前所布局的这些政策、改革在2024年能够全面扎实落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的改善会有较好进展。具体而言,我们会看到有几大支撑。

一是政策性支撑。即上述提到的政策调整。二是周期逆转,主要来自存货的周期逆转。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企业去库存的周期已经触底反弹,今年应该是一个明显的反转年。三是利润反转。从单月利润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已经转正。利润转正对于提升企业信心是最颠扑不破的基础,企业没有盈利能力自然就没有信心。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利润同比增速的转正以及环比增速的改善,企业信心也会产生变化。

综合上述状况,我们会看到2023年企业资产负债表分化的现象会有所收敛,资产负债表在政策、周期的因素影响下,会有很好的改善效应。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走出了艰难期,但还没有到马上进入如火如荼繁荣的阶段。2024年将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调整、改善的过渡年。这就需要我们在政策上有更好的把握,更好的落地,改变过去雷声大雨点小,宏观好、微观感受度差的局面。

第三张是居民资产负债表。近年来,虽然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有一定的增长,但由于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的调整,再加上汇率市场受到的冲击,以及理财产品上一些破净事件的出现,居民的资产端受压特别大,从而导致居民在负债端也出现了收缩,进而导致居民的消费修复比预期要差。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在制定一揽子计划时就会考虑如何加速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如何进一步通过居民资产、收入的修复来提振消费,而不是像以往,就消费谈消费。

应该说,2024年对于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来说,同样是一个过渡之年、缓和之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还有一个过程。目前来看,一线房价的稳定和新房价格的稳定依然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同时“三大工程”如何能够持续有效地推进,这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也有很大的作用。2024年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于居民资产负债表来说依然是关键之年,而这里面有不确定性。二是金融市场的稳定问题。202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趋势大概率会得到全面逆转,这对于我国使用外汇的居民来说是利好消息。但是资本市场本身,理财产品的变化,依然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结构性效应,这是需要关注的。

2024年我国已明确扩消费是一个战略重点,而扩消费的一个战略支撑是收入提升。针对收入提升,目前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如果有一些实招出来,对于中低收入阶层来说会是很好的消息。

结合正面、负面的因素来看,2024年是居民资产负债表摆脱过去两年的恶化情况、进入缓冲和恢复的一年。在政策的加持下,将有利于我们信心和消费的提升。

从“三张资产负债表”可能的变化来看,2024年的主题是“恢复”,但是它的运行过程、结构性的变化依然是非常复杂的。这对整个政策的实施有很大的挑战性,要求我们对于几大主体有相应的分类研究:对于政府主体,特别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对一些资产负债表极度恶化的中西部区域,要有重点处置方案;对于企业主体,尤其是要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传统行业、高新技术行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不能笼而统之;对于居民主体,对低收入阶层、农民工阶层要有专门的抽样调查、抽样研究,这样才能使政策真正对这些边际人群、边际主体的资产负债表有所调整、改善,使他们有微观的获得感。只有这样,我国的宏观政策才能真正具有科学性。总体而言,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总体向好。

二、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新动力

一个国家的增长质量、增长速度和可持续性不是来自消费,而是来自它的供给端,特别是来自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所提供的新供给。纵观人类历史,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得到缓解。而发展的核心是靠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提供新动能、新需求,从而为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提供缓和空间。任何一个国家,在它最辉煌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上取得了最为前沿、最为突破的成绩。

对于一个国家特性的概括,不能从短期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看,也不能简单地从一些存量资产负债表来看,应该更多地从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现代金融这“新三驾马车”来看,因为这三大要素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成功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从而实现供给端持续改善,为人类提供持续的能量、产品和服务的关键。

认识中国需要一个梯度:从短期的消费、投资、出口到中期的资产负债表,再到中长期的基础研发、产业升级、现代金融,尤其是科创金融。通过这三个阶梯形成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认识,这是科学分析的新范式。

在中国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的关键期,很多人只看到我们在大国博弈、全球结构重构和我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没有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支配整个国家发展的主要脉络。

我们一定要看到中国在基础研发、产业升级、科创金融领域的发展。由于新型举国体制的改革,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确定,各大研发机构、企业以及各个层级的政府全方位地进行发动,我国在国际发文、国际专利,在一些基础设施研发以及创新的核心参数上突飞猛进,已经进入到世界最前沿的方阵中。

同时,我们的产业升级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无论是我们目前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大量的汽车、轮船、精密仪器的生产,都已经证明中国是全世界制造的中心,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能化生产的阶段。

从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产业体系的支撑来看,我们不仅有VC/PE这样的现代科创金融,同时还有大量的政府创新基金、产业基金进行全面支撑。美国所具有的科创金融元素中国都有,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很多中国化的创新。因此,从这“新三驾马车”来看,中国不像很多外国人说的,在需求端处于转型的艰难期,甚至可能处于“低迷”的状态。恰恰相反,我们是处于持续升级和持续创新的前夜,甚至已经进入全面爆发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范式、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经济有更为全面、更为科学的把握,从而使我们的信心和中国经济光明论构建在更为客观的基础上。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面对美国“小院高墙”式政策的不断打压,我们在应对时必须要有战略布局和战略定力,不能慌。

我们的战略布局就是新发展格局,特别是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战略,这是我们的战略根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受到欧美持续打压所产生的各种后遗症的影响,但我们要坚守这个战略,不能自乱阵脚。

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在一些关键技术零部件上会受到很多掣肘,传统行业市场的空间也会收缩,但我们一定要认清整个时代形势和时代格局,这很重要。

要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坚定我们在新型举国体制、新型创新体系的改革,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形式。

除此之外,在一些政策上,要积极研究欧美对于我们所采取的反倾销等保护性政策。利用现有的国际法规,为战略上赢得缓和的空间。同时,在技术上还是要有所作为,不能坐以待毙。

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强国内整合,防止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国际谈判上的不利,一些“授人以柄”的国内行为要得到有效的遏制。例如,在我们的光伏产业中,大量的产品由于内部竞争过度削价,从而使我们的一些定价行为符合部分国家的反倾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良性化、合理化的内部市场秩序,避免过度竞争,从而避免产生一些国际冲突。

实际上,国家对于目前欧美的举措,有一些前瞻性的预判和战略上的布局,也有行政举措方面的应对方法。但很多变化比预期要快,比预期要猛,形势也比预期要复杂,这也对我们在政策界和学术界进一步强化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外贸从2020年到现在已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从过去以效率为唯一指标的体系转向安全与效益并重,从而出现了结构性大调整,进一步产生了总量性的收缩效应。

中国作为出口大国,特别是制造业出口的核心,在这个浪潮中是首当其冲的。2024年是全球大选年,是全球地缘政治风险高企的一年,预期全球经济增速也会进一步放缓。因此,我国外贸受到的冲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中国制造中心进一步升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外贸在全球的竞争力有所提升,这可以有效对冲我们受到的外部冲击。总体而言,2024年我们的外贸压力是艰巨的,外贸形势是复杂的,结构性冲击是比较大的,但是总体的趋势可能不会像很多人所预测的出现过度恶化的情况,而是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况。

2024年,我们高新技术方面的贸易会从欧美逐步向一些新兴国家进行转换。在一些地缘经济上也会发生重大的调整,比如中日、中韩、东亚格局会发生变化,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布局会有进一步的提升。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的贸易会进一步提升,因此要做好结构大调整这篇文章,尤其是深耕新兴国家快速布局的这篇文章。

2024年,我国也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即美国经过几年“再工业化”的布局后,将进入到“开花结果”的阶段。但这个阶段对于美国来说,依然具有不确定性。美国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产生了大规模的量产,但是否具有成本的可竞争性,2024年至2025年是一个检验期。而我国在外贸战略和国际竞争战略上,要高度重视这一节点期所带来的总量和结构性的效应。

四、统筹扩大内需:激发潜能消费与有效投资

内需不足的表象,好像是受疫情冲击、人们消费信心不足所导致的,但这只是一个次要因素。更关键的因素在于:第一,在收入分配格局方面,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导致居民实际上用于消费基金的比重相对过低,储蓄就会天然过高。不是我们的居民不能消费,而是我们目前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能支撑我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的同时,消费支出也迈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

第二,我国的整个社会安全网、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巨大的缺口。最为典型的是幼儿养育,欧美基本上将幼儿养育纳入了国家体系,但这在我国依然属于个人成本的范畴。在考量各种时间、金钱成本之后,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的下降,实际上也对支出的下降有很大影响。老年人的消费也一样,如果我们缺乏良好的康养体系、养老体系,老年人当然只能通过自我储蓄来进行养老。

我国的消费升级和消费高端化之所以停滞不前,原因就在于虽然我国经济已进入高收入国家门槛值,但是社会体系、收入体系还不具备高收入国家的基本特征,这几大滞后直接导致我国的消费率过低。

目前,提振消费,还是要采取中国的传统“药方”,即标本兼治的手段,特别是收入分配、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深度改革。

共同富裕非常重要,让老百姓都有钱,贫富差距不能过大。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社保体系要做到全覆盖、全国统筹和服务均等化,改变现在的二元体系或多元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目前我国部分人口在农村,部分在城市,还有部分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这种碎片化不可能是现代化的本质,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短期收入的提升也很重要,近年一些局部的返贫现象已经对全面脱贫带来了冲击,要引起重视。同时在短期内,也要对消费潜力进行挖掘,采用发消费券等直接刺激手段挖掘消费潜力。

第三是投资的问题。目前投资方面最困难的是民间投资,而不是政府类投资。2023年政府类投资的增速约为7%,但是民间投资下降了0.4%,因此扩投资的关键在于民营企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民营企业产权的保护要加大力度,让民营企业家感受到资产资本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此外,要保障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和民营资本的可获利性。如果民营企业发现想要投资的领域进不去,开放投资的领域又不赚钱,这样他们一定不会投资的。

因此,要促进民间投资发展,一是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分类分层分区域对民营资本进行激励。对于高新技术行业,更重要的是开放行业,使民营资本能够进入其中,获取科技红利。

二是对大型企业,我们要进一步地强化“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加强产权保护的力度;对中小民营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解决它们融资难、融资贵、人才难的问题。

三是出台使民营企业具有获得感的政策。围绕民营经济,我国的确出台了很多的条例,但条例不宜出得太多,一定要着眼于民营企业关注的关键问题,出台一些使其有获得感的政策。同时,政策出台的速度和实施的速度要有一定的匹配性。不要政策出台了差不多一年半载,相应的方案还没落地,最后老百姓可能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事与愿违。相信经过一定调整,政策效果会有很大的改变。

在后疫情时代,在超级转型时代,我们要加大政策的刺激力度,政府端要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有效带动企业资产负债表和个人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从而避免资产负债表收缩所造成的盈利模式消失和盈利能力下降。

重塑企业家的信心、精神、生存空间,是中国经济工作的几个关键所在。扩内需看起来好像是短期政策的事,但是在中国,它一定是中长期、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和结构调整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负债表资产消费
2020年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资产负债表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资产负债表编制探析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析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概念释义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