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影响及展望

2024-06-12梁万年何荣鑫

前进 2024年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传染病抗疫

梁万年 刘 珏 何荣鑫

新冠疫情是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以来,人类遭遇的影响最广最严重的全球性传染病大流行,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人类安全和健康面临重大威胁[1,2]。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已超过四年,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全球疫情仍在流行[3],深刻影响着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回顾我国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暴露出的短板与不足也对未来构筑强大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是一次大考[1]。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政治领导、组织动员、高效实施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彰显,始终坚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成功走出大流行,为全球树立了典范。2 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 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

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主要依赖九种重要力量[4,5]。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抗疫斗争指引方向、提供遵循、集聚力量。二是理念的力量。中共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抗疫工作的根本遵循。三是制度的力量。有效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各部门、各地区全国一盘棋实行联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6]。四是人民的力量。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是战胜疫情的最重要力量来源。五是专业的力量。无论是公共卫生人员,还是临床医务人员,都奋不顾身地奋战在抗疫和救治的第一线,为抗疫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崇高的职业精神。六是科技的力量。疫苗、药物和相关检测试剂的研发都在第一时间推进完成且不断优化完善。七是基层的力量。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社区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八是中医药的力量。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医防结合的优势。九是沟通的力量。及时向人民群众传递正确的防疫抗疫知识,传授适宜的技能,公众健康素养显著提高。在这九种力量中,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冠疫情防控暴露出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短板与不足

公共卫生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尽管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跨国家与跨部门合作交流以及科技创新与赋能等方式,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更具韧性,卫生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但新冠疫情也暴露出当前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些短板与不足,主要体现在监测预警能力不强、风险研判与疫情预测能力不强、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医疗救治体系不够完备、供应保障能力不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医防相对割裂、参与全球治理深度广度不够等方面。同时,当前新冠病毒仍在变异,危害仍存;由全球化所带来的城镇化、人员交流和贸易往来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新发突发传染病随时会发生;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气候变化等对公共卫生的挑战愈发严重。建立强大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迫在眉睫。

三、建立强大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强大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要从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单一视角与干预转向多元视角与干预、从行政治理转向多元治理、从供方导向转向需方导向;从理念上要实现“四个坚持”,即坚持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法治理念。具体而言,为建立强大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今后应重点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如下[7]:

第一,强化监测预警。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的关键是实现“早发现”,其中,监测预警应急能力是重中之重。今后应拓展多渠道传染病监测系统,逐步建成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制度,明确传染病监测预警职责,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机制。

第二,强化应急处置。构建分级分类、高效实用的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体系。提升中国疾控中心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的远程和国际支援能力,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托疾控机构等组建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支持各地市组建快速反应小分队,县域建立基层综合应急分队,以切实强化传染病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强化救治体系建设。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病治病水平,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分级诊疗格局。依托高水平医疗机构,升级改造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基地。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建立传染病院区和专科,完善传染病医疗服务资源布局。支持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独特优势和“治未病”作用。

第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疾控机构合作,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优化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完善人才使用与评价体系,完善符合疾控体系人才队伍特点的薪酬保障和激励制度。

第五,强化供应保障能力。加强防控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运输、轮换、处置的协同联动,健全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防控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完善并动态调整防控应急物资目录,合理确定储备规模;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平急转换使用,切实提高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第六,强化科技赋能。加强科技攻关与创新,围绕“找得到、测得快、判得准、防得住、治得了、备得全、评得好”的防控目标,重点加强全息监测网络、智能化预警技术、风险研判技术、人群防控策略与措施、临床救治体系与技术、疫苗与诊断产品开发与储备、监测与评价技术等核心领域的科研攻关,提升公共卫生科技创新能力。

第七,强化法治建设。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疫苗管理法等,推动加快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有关部门规章的制订修订;持续完善疾控标准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第八,强化全球卫生治理。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沟通协调,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传染病防控合作;加强传染病跨境联防联控和信息交流;加大全球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公共卫生领域对外援助;深入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传染病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