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字档案管理 助推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2张红蓉
张红蓉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当前,信息革命潮流浩浩荡荡,正有力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对于档案工作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数字档案资源保管,不仅能对数据信息进行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而且对于信息化社会建设,档案学、图书馆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数字档案资源相比传统档案具有存储空间小,便于保护且查找便捷的优势。但同时,数字档案资源在保存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做好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能够促进信息资源模式高效建设,从而完善我国的信息化体系,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对有效的长期管理策略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数字档案资源在存储方面往往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安全监管技术和存储载体技术作为支撑。且长期保存面临档案信息保障问题,即当信息遭到损坏后如何进行数据恢复以及风险评估。如果缺乏相应的数字档案保障体系,无法在损坏发生后有效恢复数据,则会让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受到限制。
为此,建议:
一、加强法规建设,制定安全策略
优化和强化顶层设计对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尤为关键。完善数字档案资源的法律法规是确保其长期管理的坚实保障。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不仅可以为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提供方向指导,还能在保存过程中明确管理责任和保护措施,规范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法律法规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对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标准进行明确,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提高整体安全技术水平。未来的立法要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公共图书馆法》《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保障数字档案资源管理。要在设备物理层面制定规划,确保数字档案资源保存设备能够得到定期维护。控制部分访问权限,为设备和服务器的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环境。
二、重视数据恢复,保护网络安全
除了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安全策略保证数字档案资源得以长期保存、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外,还需要高度重视数据恢复和数据备份工作。通过备份、加密等技术手段,数字档案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得到有效保护,防止档案的丢失和损坏。为此,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数据的备份工作,通过定期备份来使数据保管系统同步更新,让整体数字信息保存的完整性得到提升。应加强计算机防火墙技术和防病毒技术的运用,结合具体的保存情况和保存需求,科学选择防火墙的类型以做好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此外,构建相应的局域网也是保护内部网络资源,防止外部网络非授权访问的重要举措,应加强对移动设备的审查和管理,切实保障整体数字档案资源的网络安全。
三、重视数字迁移和仿真技术的利用
我国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还需要和一些新技术进行融合。例如,利用数字迁移技术将离线存储与在线存储相融合,结合软硬件发展,使得数字资源能够平滑地转移至新的软硬件环境中。数字迁移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数字档案资源的存储状态,在保证数据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价值。仿真技术在应用中需要利用计算机系统完成模拟,使计算机实现相同数据的接收功能,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良好数据兼容性的运行环境。因此,数字迁移技术和仿真技术的运用可为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有效保存提供有效支持。
近年来,国内部分大型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已认识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重要性,并参加了一些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实践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还积极参与到国际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合作项目中,通过国际合作,为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高效保存在完善我国信息化社会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数字档案资源长期存储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采取有力措施来保障其安全性,使数字档案资源能够有效发挥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