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研究

2024-06-12朱宜军

关键词:课外活动课程标准道德

朱宜军

(徐州市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江苏 徐州 221006)

在新时代教育的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与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旨在通过语文教学深化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而语文作为传承文化、塑造人格的重要工具,有着天然的德育功能。

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一)德育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环节。即使是在看似普通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也可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接触到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生活哲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正直、尊重、责任感等基本道德品质。教师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如通过品德故事、历史典故等启发学生,能有效加深学生对善良、公正、诚信等价值的认同。此外,德育还能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德育渗透,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建立对社会、生活的正确看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个人品格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当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文字的教学,而是深入文化的传承、思想的启迪与情感的培养时,学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吸收语文知识。德育的融入能使语文课程内容更加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一个综合德育的语文课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通过阅读课文中历史人物的事迹,学生不仅能学到文言文知识,同时能对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有更深的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层面,触及了情感和道德判断。德育的穿插并非割裂语文教学的附加品,而是其内在的提升机制,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德育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局限于传统的道德讲授,更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技能。同时,学生能通过课堂讨论、作文写作等方式,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从知识到行动的转变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课堂上的德育,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并鼓励他们将这些思考和交流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勇气。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有的教师缺乏德育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实际执行中,存在着教师德育意识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些语文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将其视为独立于语文学科知识传授之外的附加任务,而非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此外,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德育在学生品格形成和综合素质提升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现象导致了德育在教学中的缺失或形式化,不能有效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和品格的塑造。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可能对德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即便有意开展德育也往往流于表面,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教师个人价值观、教育理念的差异,德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的不系统、不连贯。

(二)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结合度不高

德育内容与语文知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德育内容往往难以与语文课程的知识点、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一方面,有些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编排不够科学,德育内容与语文知识点的关联性不明显,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德育与语文知识融合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即便教材中存在德育资源,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能因缺乏相应的培训或经验而未能有效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导致德育与语文教学相互割裂,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此外,由于缺乏系统的德育方法和手段,教师可能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困惑和无力,德育往往陷入口头讲授和道德说教的模式,难以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和学生的道德实践。

(三)课外活动数量少

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课外活动的数量普遍偏少,限制了德育的实效性。由于有些学校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超过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注,课外活动的时间和资源被不断压缩,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机会以实践的方式参与德育学习。课外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体验道德行为,这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至关重要。缺少这些活动,学生的德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习惯。此外,课外活动的缺乏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目标无法全面达成。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不足

新课程标准下的德育渗透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紧密合作。实际情况中,这种合作往往不够充分,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首先,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不够频繁和深入,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德育目标和方法上出现偏差,无法形成协同教育的合力。家长可能对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认识不清,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给予孩子一致的道德引导,这对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构成了障碍。其次,社会资源的参与和利用不充分,学校德育活动往往局限于校内,缺乏与社会实际接轨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德育知识。此外,现实中的许多社会现象与德育的理想目标有差距,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和正面示范。

三、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强化教师德育培训

新课程标准下,确保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强化教师的德育培训。这种培训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德育知识教育,包括德育的基本理念、道德哲学基础以及心理学中的道德发展理论等。要加强教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导入德育元素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判断。为此,培训中应包含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如何设计与德育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德育成果等内容。教师还须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决策能力。此外,德育培训不应仅限于理论传授,更应侧重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互动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教师应被鼓励在安全、开放的环境中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定期的跟踪培训和反馈机制,能让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德育方法,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最终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统筹安排德育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策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统筹安排德育内容。这需要教育决策者和教师共同努力,确保德育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首先,教材编写者应将德育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语文教学素材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融合德育目标与语言艺术教学,如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文本解读和道德讨论等多种互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道德和价值观。此外,学校应制订全面的德育计划,结合语文课程设计相应的校内外德育活动,如慈善实践、社区服务和文化交流,确保学生能在现实世界中实践和体验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价值观。评价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反映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进步和成就,而非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将德育学习内化为个人行为和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学校需要通过家长会、工作坊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营造支持学生德育发展的家庭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德育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不仅在课堂内传授知识,还应在课堂外通过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德育内容将不再是孤立的、附加的课程部分,而是语文教学和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设计和实施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机会,使德育从抽象的道德讲授转变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行动。这些活动应覆盖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化探索、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民责任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学校可以与社区机构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诸如帮助老人、关爱弱势群体等,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让他们在服务中理解关爱和奉献的重要性。这些综合性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德育知识,在不断参与和反思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四)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效合作。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负责设计和实施德育计划,确保德育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家庭是德育实践的首要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有着深刻影响;社会则提供了实践德育的多元场景,是学生将学校所学应用于实践的广阔平台。为了促进这三方的紧密合作,首先,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共同确立德育目标,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致的德育方向和标准。其次,学校应积极拓展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如与公益组织、文化中心、图书馆等,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从课堂到社会的无缝连接。此外,学校还要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学校的德育活动和成果,增强社会对德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这些措施,能形成良好的德育合作生态,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一致的德育引导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保证德育的深入和持久。

四、结语

德育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尽管存在一些困难,但通过不断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智慧地融合德育内容与语文知识、扩展课外活动以及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合作,有望构建更加和谐、有效的德育渗透体系。这样的体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为他们的未来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课程标准道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课外活动类作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