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科学幼小衔接路径研究

2024-06-11徐明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信息化问题

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教育存在双向衔接意识薄弱、心理和社会性支持不足、思想认知上存在错误等问题。信息化技术为科学幼小衔接提供助力,信息技术助力构建幼小协同育人机制,元宇宙助力弥补心理和社会性支持不足,大数据助力纠正思想认知错误,有力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幼小衔接;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20081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间连贯性和协调性的日益关注,信息化助力幼小衔接已经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指向。早在2011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幼小衔接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2021年颁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上出台的幼小衔接专项文件,也寓意着“幼小衔接”作为现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议题逐渐被正式纳入国家政策议程。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以教育信息化助推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使幼小銜接真正朝着“科学”的目标迈进成为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话题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科学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技术助推教育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其中就包括幼小衔接的变革。信息化技术与科学的幼小衔接相辅相成,信息化技术丰富和创新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助力科学幼小衔接的实现;而科学的幼小衔接注重对儿童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将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信息化技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创新了学习方式,助力科学幼小衔接。一是信息化技术丰富了儿童的学习资源。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幼儿教师快速访问到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知名的教育网站、在线课程、各类教育应用和电子图书,在增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知识,促使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知识能力要求。二是信息技术创新了儿童的学习方式。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新型信息化技术,为儿童创设了虚拟仿真类学习空间,提供了多元互动的学习平台,增加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课程,带来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通过虚拟实验室,儿童可以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实验,自由感受科学的神奇和魅力,为深入探索科学奥秘种下梦想的种子。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儿童能够以更加有趣生动的形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和深化认识度,为其更好地接受小学阶段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式,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科学的幼小衔接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一是科学的幼小衔接注重对儿童信息素养的培育。科学的幼小衔接不仅关注儿童在知识认知方面的衔接,还注重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衔接教育。科学的幼小衔接帮助儿童较早地接触和了解信息技术,引导儿童学习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这种早期的接触和体验将使儿童对信息技术不再陌生,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让其更加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科学的幼小衔接重视对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幼小衔接阶段,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网络课程等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和鼓励儿童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逐渐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将有利于儿童在未来灵活适应各种变化和挑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人持续发展。三是科学的幼小衔接重视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通过虚拟化和模拟化的现实场景,引导儿童在信息化环境中无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教育现存的问题

(一)双向衔接意识薄弱

幼儿园与小学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必然会存在差异,科学幼小衔接注重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然而,现实中幼小双向衔接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目标衔接不紧密。幼儿园和小学在儿童教育目标上存在差异,在对影响儿童适应小学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总体认识上存在差异。幼儿园注重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创造力等,而小学则更注重儿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儿童是幼小衔接实践中的直接参与者和体验者,儿童在衔接中的素质和能力影响其自身的转变和过渡,进而决定幼小衔接的成效。”教育目标衔接不紧密,必然会影响儿童在这一过程中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二是教育内容衔接缺乏科学统筹。“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上不一致且双方的课程内容缺乏共同的链接锚点,故幼小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宽度上互不关联,不成体系”。幼儿园和小学因缺乏沟通机制,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出现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幼儿园学过一遍,到了小学又学一遍;同时也导致部分内容脱节现象,因幼儿园和小学教材不连贯,教材使用版本存在差异等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渐进性,儿童在进入小学后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教材和学习内容。

(二)心理和社会性支持不足

幼小衔接时期的儿童在面对学习、社会的准备与适应方面难免存在衔接问题,如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方法不当、规则意识不强、人际交往困难等。一方面,儿童可能因自身心理准备不足,而对小学学习和生活充满焦虑,缺乏自信。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儿童即将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挑战,需要适应新的规则和要求。面对许多未知的因素和挑战,儿童很容易感到焦虑和害怕。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甚至可能导致一些行为问题。如果在衔接过程中没有给予儿童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以及足够的行为鼓励和认同,就可能会导致其焦虑情绪加剧,缺乏自信去应对新的变化和挑战。另一方面,儿童还可能存在社会支持不足、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和规则意识较弱等情况。进入小学后,儿童需要与更多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往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才能顺利融入新的集体和环境。然而,如果儿童在幼儿园时期没有得到充分的社交技能训练和引导,就会导致他们在小学阶段面临交往困难和适应不良等问题。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管理等活动,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三)思想认知上存在错误

为更好地实现科学幼小衔接,提升该年龄阶段儿童的适应能力,教师和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幼儿园和小学教学存在的阶段性差异,以及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开展更好的引导教育。然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一些家长和教师可能存在思想认知上的错误,影响儿童的顺利过渡和未来的学习发展。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不准确,过分注重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知识储备,而忽略了儿童学习发展中最重要因素——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教师因自身专业素养不高,特别是在幼小衔接教育方面的专业性培训不足,也会对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阶段对儿童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儿童未来学习的影响,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儿童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实践经验,不仅对幼小阶段的课程与活动设计缺乏经验,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儿童在这个阶段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难以判断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也难以设计有效的干预措施。此外,一些教师缺乏与家长沟通和合作的意识与经验,不能有效发挥家校协作共育的作用。

三、信息化助力科學幼小衔接的路径分析

(一)信息技术助力构建幼小协同育人机制

科学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合作,即构建幼小协同育人机制,以确保儿童可以平稳有效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中,而信息化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一是可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统一信息平台。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建设集儿童基本信息、学习进度、兴趣爱好、行为表现等数据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并开通小学教师查询和浏览的权限。“幼儿园教师应该明确,幼小衔接工作应该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幼儿发展规律”。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共享儿童学习进度、兴趣爱好、社交技能等方面数据,在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二是可利用信息技术稳步推进在线教研合作。“幼儿园应持续聚焦以科学合理的教研制度来解决幼小衔接中的双向衔接问题,通过建立联合教研机制,搭建幼儿园与小学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幼儿更好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共同召开在线教研会议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利用线上视频会议功能并选择合适的在线教研工具,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观点,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提升幼小衔接的质量。

(二)元宇宙助力弥补心理和社会性支持不足

元宇宙基于数字技术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结合,其具身性、沉浸式和交互性等特征为幼儿创造新的教学场景和教学资源,为有效解决幼小衔接中心理和社会性支持不足的问题提供方案。一是元宇宙创造的教学环境具有安全性和可控性特征。儿童在元宇宙教学环境中可以通过虚拟角色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交往,不仅会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还会在学习和交往中提高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人为制造可控的教学情境,增加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既能在体验情境扮演中增强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又能在不同情境活动中磨炼心志和丰富社交经验。二是元宇宙创造的教学环境具有仿真性和模拟性特征。通过元宇宙的虚拟情境模拟功能,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仿真的小学环境,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学生活,熟悉小学的规则和要求,从而减少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另外,在虚拟情境中可以针对性设置认可机制,通过设置一些挑战和任务,并在幼儿完成这些挑战和任务后给予认可和奖励,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动力。三是元宇宙创造的教学环境具有情绪管理和服务特征。通过元宇宙的情绪管理工具和心理健康支持平台,在虚拟情境中对儿童进行情绪管理,帮助幼儿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三)大数据助力纠正错误的思想认知

大数据技术以其丰富的数据量、快速的生产量、强大的运算功能以及超前的预算能力,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幼儿的真实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估反馈机制,优化幼小衔接流程,纠正家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错误思想认知。“在以家园校三方合作共育为基础的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园、家庭、学校三方之间需要实现紧密联合,要相互辅助、相互沟通、相互引导、相互促进”。首先,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帮助家长和教师准确掌握幼儿信息。通过对幼儿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社交技能、情绪管理等方面数据的搜集掌握,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学习需求,并生成相应的数据模型,方便进行具体原因分析及预测幼儿未来学习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面临的问题,帮助家长、教师对症下药,纠正思想认知偏差。其次,大数据技术能协助教师对幼儿开展个性化教育。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意见,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为他们定制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活动。通过分析学生在不同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教师能够认识不同教学方法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最后,大数据技术可以提供一个家校合作与沟通的平台。通过共享学习数据和反馈意见,家长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也可以及时地向家长反馈学习进展和问题,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助力家校合作协同开展幼小衔接相关工作。

(徐明,淄博市张店区教育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051)

参考文献:

黄瑾,田方,乔慧,等.教师主体在幼小双向衔接中的实践特征、现实困境与协同路向——基于11省市幼小教师的实证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1):112.

胡新宁.文化发展视角下幼小课程体系衔接:问题与策略.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5):6874.

严建斌.“双减”视域下的幼小衔接价值、问题与策略.教育观察,2023(30):2427.

李雯,张雅雯.关于幼小衔接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的思考.甘肃教育研究,2023(10):129131.

郭雅燕.基于家园校三方合作共育的幼小衔接策略.亚太教育,2023(23):3134.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编号:CCNUTEIII202117),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教育数字化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CCNUTE201903B)。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信息化问题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初谈幼小衔接之家园配合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