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村振兴

2024-06-11杨璧源

村委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中华村民资源

杨璧源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乡村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仍存在文化传承主体缺失、文化资源挖掘乏力、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等问题。文章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路径,以化解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内容上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汉文化为主,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儒家、佛家和道家三大文化体系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同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作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应及时对各地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更鲜明的特色,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挑战

当前,乡村社会正处于深刻转型时期,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及生产生活方式呈现出大变革态势。这些变革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积极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强化文化赋能,才能开创乡村文化振兴新局面。

文化传承创新主体的流失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大量乡村青年选择前往城市谋生,致使乡村形成以老人、儿童为主的常住人口结构。这些留守群体长期浸润于相对闭塞的乡村文化氛围中,加之部分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限制了他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创新、发展乡村文化的动力不足。

流动人口增加导致乡村人口结构由从事农业村民的一元聚居演变为从事农业的村民、户籍在乡村的城市人、城乡两栖的农民工的三元混居。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离开乡村在城市谋生,其原先有的乡村传统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面对身份与归属问题时,他们倾向于选择城市文化,以求获得更高的收入及社会地位。这导致在外务工人员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降低,缺乏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的动力。

乡村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强

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重点在于妥善解决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部分乡村文化资源因年代久远或保护不当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设和完善文化资源的展示与传承设施,运用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然而,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限制了地方政府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乡村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

部分乡村政府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缺乏挖掘和开发乡村文化资源的意识,没有意识到乡村文化资源的经济潜力,认为乡村文化建设无法展现实际工作效果,因此在工作部署及资源分配上側重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建设。多数村民受传统观念与教育水平的影响,注重短期收益。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评估是文化产业的初始环节,在短期内无法获得经济收益。因此,村民参与文化资源挖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弱。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受限

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强,创新能力较低,造成文化产品的种类单一和产品文化内核缺失。部分乡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短缺,文化教育资源匮乏,进一步限制了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乡村文化企业的市场优势不够明显,所获得的资金支持有限,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创新和研发,阻碍了企业对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此外,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信等条件不完善,导致产品物流受阻、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同时,乡村文化产业在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方面经验不足,缺乏品牌建设与产品推广意识,无法拓宽销售渠道,导致乡村文化产品难以进入更为广阔的市场。

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

在新时代,要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以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需要为导向,深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其次要明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力量源泉,提升村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场域、新典型、新乡风。

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思想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培育民族认同和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灵魂和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往往通过口耳相传、家风传承、民俗节日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行为选择。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村民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乡村地区形成强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促使村民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自觉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社会治理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对优秀传统思想理念进行现代化重塑,并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形成新型乡村价值观念,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这有助于改善邻里间的关系,减少村民间的矛盾冲突,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进一步促进乡村内部的学习交流与思想进步。村民集思广益,共同为乡村文化事业出谋划策,开展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

乡村地区依托其独有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魅力,能够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提升乡村的经济收入水平。同时,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灵感,使得乡村文化品牌更具特色和竞争力。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产业发展能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使村民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农耕劳作,而是参与到乡村特色产业的经营与开发中,从而拓宽村民收入渠道,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此外,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加入乡村建设之中。回乡人员将城市先进理念及技术带回乡村,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形成了乡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和利用乡村优秀文化资源。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文化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提高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适配度,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完善乡村文化保护机制

为切实保障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必须加快完善乡村文化保护机制。首先,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深厚内涵与价值的认识,鼓励村民自觉投身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其次,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保护措施。通过普查乡村文化资源,对特色民俗、民诗民谣、手工艺技术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和整理,以图书、音像等形式进行保存;对古镇、祠堂、长廊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政府应提供资金、技术与人力支持,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动态管理,使保护工作更有针对性与时效性。

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

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地区不仅要广泛吸纳外来人才,也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政府应加大乡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开发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增进下一代对乡村文化的认同;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课程与培训班,帮助村民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树立传承文化的意识,培养村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引导他们自觉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此外,还应大力宣传乡贤文化,广泛联系和召集乡贤,鼓励乡贤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引导乡贤投资乡村文化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应出台人才扶持政策,激励外来或本地人才投入鄉村文化建设中,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参与模式。

加快乡村文化现代化建设

在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融入现代元素,依托现代文化的开放性与进步性,实现乡村文化的重塑与升华。

不断探索和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业态可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为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通过整合文化要素,建立多元、互动、共享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更加协同高效的乡村发展格局。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文化产业平台,有效整合各类乡村文化资源,并对乡村文化产品进行推广和销售,进一步发挥乡村文化的价值,提升乡村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并非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进行生硬的杂糅,而是在充分认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寻找二者共同点。例如,“家”文化具有凝聚人心,唤起游子对家乡深厚感情的作用,能够引起城乡居民的情感共鸣,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搭起桥梁,实现文化要素的双向流动,对塑造城乡文化共同体产生积极影响。

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文化发展应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乡村地区可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项目等,让人民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寄托与灵魂归宿,其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蕴含着深厚的思想观念、独特的人文精神以及崇高的道德理念。

新时代下,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精神层面的觉醒与复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与现代文明要素、村民发展需求等结合起来,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活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中华村民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资源回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