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麦39’在寿县的种植表现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024-06-11张庆阳印伟力李京孔强冯俊陈高华宋贤勇施昙刘伯山
张庆阳 印伟力 李京 孔强 冯俊 陈高华 宋贤勇 施昙 刘伯山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南京 210014)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扬麦39’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集稳产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于一体的春性小麦新品种,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20012),适宜种植区域有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上海市全域,河南省信阳市全域和南阳市南部区域,江苏省和安徽省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
寿县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种植方式是麦-稻两熟制[1],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为1.2×105hm2。近年来,随着小麦新品种的推广,稳定了当地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此背景下,2022年秋播,寿县引进‘扬麦39’在正阳关镇、炎刘镇、安丰镇3个镇进行了示范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成效。现将相关示范结果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报道如下,以期扩大‘扬麦39’在寿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推广种植。
1 ‘扬麦39’在寿县的示范种植表现
1.1 生育期
‘扬麦39’在寿县种植的全生育期为215 d左右,大面积生产一般在10 月中下旬播种,翌年4月上中旬抽穗,5月下旬成熟,适宜在寿县的麦-稻连作地区推广种植。同时,‘扬麦39’在寿县的旱茬田亦可种植。
1.2 农艺性状
‘扬麦39’叶片为绿色,株型紧凑,株高为75~78 cm,抗倒性较强,熟相好;穗层整齐,穗呈纺锤形,中大穗型,每穗实粒数为37.3 粒,千粒质量为45.0 g,籽粒为红色、硬质、商品性好;植株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有效穗数达502.5 万穗/hm2,田间长势一致性好。
1.3 综合抗性
从‘扬麦39’在寿县的示范种植表现来看,田间白粉病、黄花叶病、赤霉病及锈病基本无发生,纹枯病轻发生;田间无冻害发生,抗冻性较强;田间未发生倒伏现象。
1.4 产量表现
‘扬麦39’在寿县正阳关镇孟家湖林场大面积连片种植50 hm2,产量为7 960 kg/hm2;在寿县炎刘镇种植5 hm2,产量达7 725 kg/hm2;在寿县安丰镇种植10 hm2,产量为8 030 kg/hm2。以上结果表明:‘扬麦39’在寿县的产量水平均达7 500 kg/hm2以上,是一个具有较好产量潜力的小麦品种。同时,各示范种植户对该品种的综合表现较为认可。
1.5 品质表现
‘扬麦39’的籽粒品质可达中强筋小麦标准,表现为籽粒饱满、千粒质量重、外观商品性好。因此,各示范种植户对‘扬麦39’的商品性较为认可,该品种可作为订单种植品种在寿县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2 ‘扬麦39’的高产栽培技术
寿县东南部和中部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多为春性红麦,北部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则是弱春性和半冬性白麦。‘扬麦39’属春性红麦品种,适宜在寿县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种植。在田块选择上,该品种应在土壤肥力水平为中等偏上、水稻腾茬时间早、排灌方便、土地平整、沟渠配套全、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设施较好的田块上进行种植。在大面积生产上,‘扬麦39’想要实现7 500~8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水平,应增加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质量,即要求有效穗数为500 万穗/hm2、每穗实粒数为37~40 粒、千粒质量在45 g 左右。
2.1 适期适量播种
‘扬麦39’属春性中熟品种,在寿县的最佳播种期为10月下旬。在此时期播种,小麦一生不易受冻害、干热风及病虫害的影响,较易获得理想的产量,且籽粒品质较好。‘扬麦39’适期播种的大田用种量宜控制在280~300 kg/hm2,基本苗数以240 万~270 万苗/hm2为宜(若错过最佳播种期,播种期每推迟1 d,播种量应增加7.5 kg/hm2,但由于‘扬麦39’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播种量不能超过375 kg/hm2)。值得注意的是,寿县稻茬田较多,水稻收获后应及时进行水稻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后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深翻,以利于小麦播种后根系深扎,从而提高成苗率。
2.2 开好三沟,提高抗灾能力
寿县在春季雨水较多,且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大风、雨水天气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要提高小麦生产的抗灾能力、减少产量损失、获得理想产量,小麦种植前需做好田间三沟配套工作,即开好“地头沟、腰沟、墒沟”,以达到能灌、能排、降渍害的目的,促进小麦播种后根系发育,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改善田间生长环境,提高群体综合抗病、抗倒能力,从而为高产打好基础[2]。
2.3 科学施肥
‘扬麦39’的施肥需掌握前重后轻的原则,重点施好基肥和拔节肥。同时,‘扬麦39’在寿县种植,一生需施纯氮300 kg/hm2,并注意磷肥、钾肥的配合使用。
2.3.1 重施基肥
寿县稻茬田由于实施了水稻秸秆还田,应增加氮肥施用量,一般施45%三元复合肥(15%∶15%∶15%,质量分数)375~450 kg/hm2作基肥。
2.3.2 施好返青肥,巧施拔节肥
‘扬麦39’在春季返青后,一般施尿素150 kg/hm2作返青肥。同时,‘扬麦39’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有效穗数足,可结合田间苗情及麦色情况施用拔节肥,一般在叶龄余数2.5 叶左右时,施用尿素75 kg/hm2+三元复合肥225 kg/hm2。值得注意的是,若田间苗情较差、麦色褪淡变黄,表明田间明显缺肥,应及时施用拔节肥并增加用量;若麦色较深,说明田间尚不缺肥,可推迟施肥时间并减少肥料用量。
2.4 病虫草害防治
2.4.1 草害防除
目前,寿县稻茬小麦田的主要杂草有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猪殃殃、早熟禾、菵草、婆婆纳、野燕麦等。杂草防除宜采用“一封一杀”的策略,要求防小、防早。‘扬麦39’的具体草害防除措施为:(1)在播后苗前(小麦播种后15~20 d是杂草生长的高峰期,此时杂草的草龄小、根系弱、抗药能力差,可以用较少的施药量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且对小麦生长相对安全;最佳的除草时间为11 月中下旬、杂草3 叶前),选用50%异丙隆悬浮剂2 500 mL/hm2+50%吡氟酰草胺水分散颗粒剂250~300 g/hm2兑水225 kg/hm2进行土壤封闭处理。(2)春季杂草化除应在小麦拔节前进行。以禾本科杂草看麦娘、野燕麦为主的麦田,可选用普草克油悬浮剂4 000 mL/hm2兑水225 kg/hm2均匀喷雾进行防除;以双子叶杂草婆婆纳为主的麦田,可选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250 g/hm2兑水225 kg/hm2均匀喷雾进行防除;以双子叶杂草猪殃殃为主的麦田,可选用3%双氟·唑草酮悬浮剂750 mL/hm2兑水225 kg/hm2均匀喷雾进行防除。值得注意的是,田间施药应选择在日平均气温5 ℃以上、连续3~5 d 天气晴好且麦田墒情适宜、无积水、露水干时进行;同时,夜间如遇霜冻天气,白天严禁用药,以免造成药害,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2.4.2 病害防治
寿县小麦生产中的常见病害有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应根据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的防治方案进行病害防治,并积极推广应用“一喷三防”技术。‘扬麦39’的具体病害防治措施为:(1)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连续阴雨、高温高湿天气,可能会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此时应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控策略,在小麦见花期,选用先正达麦甜750 mL/hm2+麦甜伴侣600 mL/hm2兑水225 kg/hm2进行第1 次防治,间隔7 d 后进行第2 次防治。若施药后遇雨,需进行补喷。(2)小麦白粉病。‘扬麦39’含Pm21 抗性基因,对白粉病免疫,无需进行单独防治。(3)小麦纹枯病。据调查,小麦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播种密度过大[3],可通过控制播种量(适期播种)、三沟配套、科学肥水管理等,使田间环境得到改善,提高小麦抗病能力,从而达到病害防治的目的。
2.4.3 虫害防治
寿县小麦生产中的常见虫害有麦蜘蛛、蚜虫、粘虫等,可在‘扬麦39’拔节前后、抽穗扬花期防治病害时,选用7%联苯噻虫嗪1 200 mL/hm2兑水225 kg/hm2进行兼治。
2.5 适时收获
在5 月下旬,‘扬麦39’田间表现为叶片枯黄、籽粒变硬,表明小麦已进入完熟期,可在晴好天气进行抢收,并及时烘干籽粒入库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