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托幼一体化,让婴幼儿照护走向专业化
2024-06-11王妍妍
王妍妍
宋占美,温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
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早教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委托课题、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各1项,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政府与幼教机构委托项目13项。
幼有所托,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近年来,伴随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等情况。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自身优势延伸提供托育服务,对于提升托幼教育服务质量、减轻家庭养育压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都在积极探索。以广州为例,部分民办园很早就将招生范围下沉到2岁左右,还有较多公办园参与托幼一体化建设。幼儿园办托育难在哪里?教师如何更好地为婴幼儿提供材料、创设情境和环境?未来,完善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还需要哪些协调与配合?我们采访了温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宋占美,请她结合托育行业面临的痛点,给出专业化的指导,以期进一步提升婴幼儿的照护水平。
下沉背后的隐忧
《教育家》:从各地的落实情况来看,虽然在大力倡导“托幼一体化”,但其发展较为缓慢。在您看来,这背后反映出哪些问题?
宋占美: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托幼一体化解决了幼儿园生源不足的问题,其发展有必然性。但托育并非简单叠加在幼儿教育之上。幼儿园办托育,涉及管理体制、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理念定位等多方面问题。比如,从体制上来说,托育由卫健委牵头,学前教育由教育部主管。这样的管理办法各有利弊,可是对于幼儿园开设托班来说,既涉及卫健委,又涉及教育部,二者在管理上的有效融合还需要磨合。
此外,大部分幼儿园的托班照搬小班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这就有很大的问题。托育注重在保育中渗透教育,更重视养育,幼儿园则有明显的教育属性和教育目标,更侧重教育。比如,一些幼儿园沿用小班幼儿的接送时间表,早上8点孩子入园,下午4点离园,有时还要错峰入园。还有一些托育机构早教化。家长带孩子到机构上课,上完课再把孩子带回家,这些做法都不符合国家倡导的婴幼儿照护与服务的原则,不能有效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
托育面对的是0-3岁婴幼儿,从业人员应该既懂保育、教育,又懂婴幼儿心理,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虽然设置了儿童心理学、幼儿园课程等,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以幼儿园教师为主,更多实施的是面向3-6岁幼儿的教育,而且目前的综合性大学很少开设托育专业,托育教师更多依靠高职院校来培养。托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直接影响着托育的师资水平。
另外,有些家长对托班不太信任。我想有几方面原因。一是部分家长的内心比较细腻,害怕孩子在托班吃不饱饭或者受伤。二是担心托班教师不专业。大多数托班教师比较年轻,缺少带娃经验。家长看到年轻教师带孩子,难免有所顾虑。三是托班环境的打造不符合家长预期。优质的环境能增强托班孩子的安全感,丰富孩子的感官体验,帮助孩子发展各项能力及思维。0-3岁婴幼儿的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活动方案,机构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指导。
《教育家》:从您的观察和实践来看,公办园和民办园下沉办托育的优势分别何在?“托幼一体化”的推行,对民办园来说有哪些挑战和影响?
宋占美:一些民办园开始办托育,是基于生存需求。在少子化的背景下,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很多民办幼儿园出现了“招生难”。办托育不仅可以为幼儿园蓄生源,还可以全年龄段覆盖学前儿童。
近几年,公办园也出现了招不满的情况,于是开始下沉。公办园参与进来,势必会给民办园带来冲击。公办园硬件设施好、户外活动场地大、师资稳定、教学资源丰富、学费相对低,下沉后,这些优势能进一步惠及托育。那么,民办园就无法生存了吗?并不是。公办园做托育的优势显而易见,但不可否认,有些公办园的托班很难进,而且照护服务有一定的局限性,民办园可以发挥自身特点,继续将招生年龄下移,比如招收5个月到两岁的婴幼儿,还可以开设晚托、六日托等,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求。
总之,民办园想要在托育的赛道上有所收获,就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毕竟,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办托育都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
《教育家》:托班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培养专业的托班教师?
宋占美: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模式是相对成熟的,但是对于托班教师的培养,我们还没有形成体系,大多是高职院校在办。可是高职院校侧重的是应用,而办好托育不仅需要应用,还需要研究。目前,在学校所学和岗位需求之间隔着“一条缝隙”,需要系统的培养和培训来衔接,而这需要有一定实力的培训师。
我们可以从培养体系上进行改革,比如成立一支研究团队、打造一个示范园,然后筛选合格的培训师,并进行培训和指导。虽然各地都在建设示范性的托育机构,但我觉得大部分还达不到示范的标准。遴选的时候是否规范、是不是可以大面积孵化,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此外,如果我们选拔出来的培训师不符合要求,托班教师跟着不专业的人学习,后果可想而知。培训师孵化出来之后,还要有专业的培训场地。我们面对的是3岁以下婴幼儿,步子要走稳、走准。
我在美国参加培训时,不仅听台上的教师讲理论,还去实地考察,之后再去托育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师会指出我们存在的问题、指导我们怎么解决,经过几轮这样的训练才算合格。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先从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做起,将他们作为第一批培训对象。等他们具备了专业能力之后,再去培訓基层的托班教师,遵循这样的规律,逐渐培养出专业的托班教师。
《教育家》:这几年,国内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开设了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但培养人才数量依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从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来看,到底该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才能培养出适应“托幼一体化”教育需求的综合性技能人才?
宋占美:我曾给职业院校做过讲座,了解到他们现在培养的人才一方面确实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人毕业后不愿意到托育机构工作。要想培养出综合性技能人才,我认为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
建设合格的实验室和实训室。我们生产一个杯子,杯子坏了,可以再生产一个,这只是材料的损失。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照护婴幼儿的专业人员,如果没有建设专业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学生在毕业之前没有具备大量的实操技能,学的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到了托育机构就意味着他们要拿孩子“练手”,这是非常可怕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尊重。我在山东英才学院工作的时候,组织建设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但光有物理空间是不够的,据我所知,有些学校耗资建设实验室,却空着不会用,因为缺少实验室的教材,在这方面还要加大投入以及研究力度。
努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需要学生先学完课程,然后到托育机构带着问题反复观摩。然而,如果托育机构本身不专业,对于职前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专业的照护机构。成为示范性的托育机构,需要满足很多条件,其中一项就是允许当地职业院校的学生到机构见习、实习、研习。为了不让托班孩子受到干扰,同时支持学生的学习,可以在托育机构里面设计一个单向玻璃,便于学生在外面观摩。
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建立空中课堂。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摄像头等建立连接,让学生足不出室就能看到托育机构里面发生了什么,方便他们观察、学习、记录。还可以准备一些模具娃娃,让学生观摩教师授课,而后再去练习。学、练、研的整合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托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打造无缝衔接的照护环境
《教育家》: 一些幼儿园开设托班之后,大部分课程采用的都是幼儿园小班内容的“低幼版”方案,且课程同质化严重。幼儿园应如何打造適宜的托育课程?
宋占美:谈到托育课程,首先要理解课程是什么。目前的情况是幼儿园托班更多使用的是小班教育方案。即便有自己研发的部分,其活动方案跟小班的活动方案是差不多的。
有一次我去托育机构评审,听到他们耗资15万元购买课程。我很震惊,又很心疼。这说明园长想干好托育,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盲目购买了课程。实际上,打造托育课程需要因地制宜,强调的是回应性照护,在孩子一日生活中有机渗透。
其一,给予一日流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学习支持。我们需要给教师制定一套流程,告诉教师背后的原理以及可以渗透哪些学习,让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换尿布过程中,我们不光给教师讲解如何换尿布,还要引导教师温和地提醒孩子。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能够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其二,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材料。托班幼儿经验的获得不是仅凭教师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在和同伴、材料的互动中习得。幼儿园应在材料的层次性、丰富性、适宜性方面下功夫,引导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生成经验。我曾经去托班考察,看到很多玩教具都是现成的, 这并不符合托班幼儿的发展规律。孩子应该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亲近生活,而且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在早期教育阶段,孩子使用的材料越低结构化,越能推动孩子的创造性发展。
其三,发展大肌肉运动类课程。1-3岁的孩子从爬行,过渡到扶着墙或家具慢慢行走,再到独立行走,每个阶段都需要给予相应的动作支持课程。在发展大动作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设适合孩子精细动作发展的课程,提升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
其四,开展创意和阅读课程。这里的创意课程强调的是给予孩子不同的材料,比如碎纸屑、花瓣叶、碎布条等,让孩子粘、贴、剪、撕,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现在的一些托育课程更多是让孩子规规矩矩作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需要自我表达的空间,哪怕和别人画得不一样,其艺术表达也应获得尊重。在阅读课程方面,幼儿园可以投放一些洞洞书、触摸书、洗澡书等,还可以在阅读中加入一些游戏性的设计,让孩子在和“玩具”的互动中培养早期阅读的习惯。
其五,保持家长和托育机构的教养理念一致。如今,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更多是反馈“孩子吃了几餐、睡眠质量怎么样”等情况。实际上,为孩子打造无缝衔接的照护环境,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举个例子,孩子在托班需要自己锻炼吃饭,教师会给孩子戴上饭兜,可是孩子学习吃饭有一个过程,势必会将食物弄到衣服、餐桌上。回到家里,有的老人就会心疼孩子,认为孩子没吃饱、教师没有管孩子,于是和托班教师产生嫌隙。家园教养理念的不一致,不利于孩子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近些年,您一直从事0-3岁婴幼儿照护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对欧美的托育课堂也颇有研究。欧美的托育服务对我们来说有何借鉴之处?
宋占美:欧美在婴幼儿照护与服务方面起步较早,相关的支持政策比较完善。 比如,我国对于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补助和支持更多是给到机构,或者是按照生均给予补助,或者是提供装修支持等。在欧美国家,这些支持更多是给到家长,保障需要的家庭获得托管服务。给家长的好处是什么呢?家长可以以质量为先,拥有更多选择权。
欧美的家庭托育、社区托育比较普遍。美国的很多家庭式托育具有传承性,几代人都在坚持做,它们接收的孩子不一定多,比如5-9个孩子,但是得到了周边人们的认可,这里也成为孩子的第二个家。我们在这些方面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特别是家庭托育,获得备案的家庭托育园很少,还在摸索的道路上。
欧美的托育教师相对专业。我去芬兰和瑞典考察的时候,问过当地的教师:“幼儿园和中小学的薪资待遇是否有区别?”得到的基本都是相同的答案:无论教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工资待遇都差不多。这会吸引大批优秀的人才加入托育行业。反观国内的托育教师,很少有编制,获得感和幸福感较低。我曾连续三年暑假奔赴美国接受高瞻课程的培训。当时给我培训的是一位应用型大学的教师,他给我发了很多视频,比如怎么照顾孩子、怎么培养教师等。他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战经验,知道如何基于婴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适合的内容,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还较为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