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不一,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诱因
2024-06-11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近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问向实验室联合发布《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报告》调查了2023年各类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更对近百万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数据收集。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即认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情绪与行为却无法跟上:75%受访家长认同拥抱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65%家长赞同应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但在情绪和行为上,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感到焦虑,60%的家长时刻担忧孩子出现意外,45%的家长经常过分插手孩子做的事。这印证了很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
导致家庭教育“知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家长如何尽量做到“知行合一”?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和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殷飞。
《教育家》:在您的工作与研究中是否感受到中国家庭教育“知行不一”现象的普遍存在,您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默:知行不一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家庭教育上,整个社会上也存在着大量知行不一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会性的两难困境,处在此种困境中,谁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多人都按照众所周知的错误方式来行事。在家庭教育上这种矛盾心态主要有两种情况——
价值观上的知行不一。很多家长在外面和在家里表现出来的是两种价值观,比如在外面教育孩子“君子动口不动手”,在家里却告诉孩子被欺负时要坚决打回去。家长这样教了以后,孩子们就会处处互相防范,整个人变得很紧张。孩子在紧张的情绪下遇到摩擦,就容易做出打人的暴力行为。近来,各地发生了多起校园欺负事件,有的还非常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行不一的教育导致的。人类社会不是动物世界,如果家长从小灌输给孩子以暴制暴的思想,那就是没完没了的冤冤相报。如果生活在一个互相伤害的社会里面,哪个人会有幸福感可言呢。人类社会是要走向互助互爱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家庭教育的知行不一非常值得我们警惕和反省。
情绪管理上的知行不一。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或是情绪和行为不能达到一致,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比如一些家长听了我的课,懂得过高期待容易导致孩子不自信、焦虑甚至“躺平”,但仍然难以控制自己对孩子的过高期待。究其原因,家长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和了解,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并没有被颠覆。再如,家长们应该都知道辅导作业时不要对孩子吼叫,但很多家长还是控制不住,那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在不吼叫的情况下辅导孩子写作业。
因此,家长们不能停下学习和成长的脚步,很多家长在学校里的学习并不完备,甚至缺失一些基本的常识。
殷飞:从我的研究与实践来看,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知行不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两点。
“知”不深刻。这里体现的是知难行易,即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接受了某个理念,但在育儿实践中却很少能够真正做到知行一致。如家长们认同“要尊重孩子”这一教育理念,但对尊重的理解不准确、不深刻,有的把尊重理解成对孩子的言听计从,有的把尊重理解成对孩子的不闻不问。理解的偏颇会扭曲育儿实践,导致教育无法真正落地。
“行”不持久。这里体现的是知易行难,即家长对教育理念和原则有了准确的把握,但要落到实处还需家长坚持一些“刻意”的教育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和家长曾经习惯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进行练习。如孩子的成長需要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就需要家长稳定的陪伴和时间的积累,但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更是无法控制情绪,甚至对孩子动手,这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也让家长们感到自己的无能与无助,“想得好好的,就是做不到”。
家庭教育的知行合一,需要家长认真学习,让“知”更准确、深刻;也需要家长坚持练习,让“行”更到位、持久。
《教育家》:家庭教育的“知行不一”可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殷飞: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知行不一”,对家长和孩子而言都是“双刃剑”。好的一面,虽然没有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但是家长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和改变的努力,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孩子看到家长的变化,感受到家长的努力,同时理解改变的不容易,这对家长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不利的一面,长期的“知行不一”会让家长感到乏力和无助,对自己产生失望情绪,甚至放弃学习与改变;同时也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失望,他们会在家长前后矛盾的教育方式中感到迷茫和无措,尤其会对孩子产生以下不良影响。
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稳定的教养方式,家长的知行不一,会让孩子感到他们情绪、行为和要求的不稳定性,因而无法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可持续的练习养成稳定的习惯。
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在亲子互动中,孩子会在家长情绪和行为中寻找规律,并选择一定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互动。找到交往规律,孩子就会安心;否则,孩子就会在左右为难中感到烦躁和压力,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教育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如何尽量做到“知行合一”?有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
陈默:方法就是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很多人因为学习不足而缺乏自信和主见,这种人往往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当众人认为A是对的,他也觉得A是对的。比如,很多家长坚持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催着孩子往前跑,导致其不堪重负。
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世界、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当别人讲A是对的,自己首先要去思考一下为什么A是对的,然后根据自己的逻辑判断得出结论。经过学习、思考之后形成的价值观往往很牢靠,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知行不一的问题。
当今社会,成年人的学习太过功利性,那些真正能够带来思维能力、思想水平提高的学习,却被很多人忽视。我建议成年人多读一读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著作,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
殷飞:家长要在家教中做到知行合一,还应做到内外结合。
要勇于实践。家长自身的踏实学习与自我改造最为重要。即把教育理念学透,要勤学善思多问,摒弃功利心,不要奢望听一节课、读一本书、看一篇推文就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教育理念。家长还要加强自我训练、自我超越与自我改造,在不断尝试与反思中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要家人协同。家长的教育行为需要全家人的支持,夫妻之间、年轻父母与祖辈之间,要形成彼此支持、协同育儿的共识。比如:无论谁去参加学校家长会,回来都要通气交流,做到信息畅通;一些教育理念要全家人交流讨论,让大家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相互提醒,在讨论中相互改进。家长之间的教育理解与教育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很难达成一致,但只要家人的观念是开放的,彼此之间是可以讨论的,那么形成知行合一的教育合力就指日可待。
要亲子合作。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应被排斥在教育行为之外。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图、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以及教育理念告知孩子,让孩子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有孩子对家长的提醒与帮助。有了孩子这一主体的参与,家长在教育上做到知行合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教育家》:当今时代,家庭在整个社会变革体系中的关键地位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您认为家庭教育方面还有哪些痛点、堵点亟待解决?有什么解法?
陈默: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焦虑。我们先要明白焦虑是怎么引发的。生命有三个层次,物质的、精神的、灵魂的。物质层次主要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个人利益,现在物质层次基本得到满足,而且物质层次是边际效应降低的,人在物质层次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往精神层次上走。精神层次主要是关于艺术的、审美的,以及对公共事务的思考。大多数人现在还达不到,所以就在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之间挣扎,担心自己所拥有的物质会减少,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就会产生不安、焦虑。我们现在可以说是全民焦虑,买房子焦虑、买车子焦虑、个人生活焦虑,在孩子学习上只是浓缩了最强的焦虑点而已。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焦虑?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努力将自己的生命发展到灵魂层次,建立正确的宇宙观。站在宇宙观的角度来看,人不过是浩瀚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人生百年,对宇宙长河來说不过一瞬间。
殷飞:目前家庭教育的痛点和堵点主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主要解法包括以下几点。
提升育儿精神格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庭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快速变化,导致传统朴素的育儿理念发生动摇,“为了过上好日子而努力奋斗”的教育说辞已经无法引导当今孩子的精神成长。“躺平”、乏力、抑郁、无意义感困扰着当今时代的孩子们。因此,未来的家庭教育工作要有意识增强对孩子三观的引导,家长也要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孩子的发展,帮助他们走出精神陷阱。
优化人际交往生态。家庭规模趋小、家族凝聚力下降、居住环境封闭以及电子产品的充斥等因素,正在破坏当今孩子的成长生态,影响着他们的交往意愿和交往能力。因此,我们要呼吁家庭内部人际生态的重构,鼓励家长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和家族亲友多多互动,以优化家庭互动生态。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要有意识激活社区人际生态,通过周末、节假日等机会,规律性地组织社区亲子活动,让孩子们能够下得了楼、留得下来、玩得起来,以提升孩子们的互动交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提升平等沟通能力。近代以来,我们的家庭伦理一直在努力从静态的身份等级关系转向动态的角色平等关系。平等关系是美好的,也是充满挑战和压力的。要做到知行合一,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提升平等交流沟通的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要鼓励家长以文明的姿态引导孩子成长,避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亲子互动,否则,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无法生成。同时,还需要大力加强除了亲子关系以外的其他家庭人际关系建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与可持续发展的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