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贯通教育,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2024-06-11张执南
张执南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我国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围绕国家发展需求、结合创造性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从人才培养全过程看,中学和大学是青少年创造能力激发和创新特质发掘的关键时期,是创新人才选拔和培育的重要节点,应将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的各个环节。然而,传统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间仍缺乏有效协调和衔接,对接不够密切、合作不够深入,导致不同教育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脱节,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路径尚未真正实现畅通。因此,亟待进一步促进大学和中学间的有效衔接与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教育的累积优势效应,协同各方力量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再设计和改革,推动构建贯通式、阶梯式、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以教育资源贯通为起点,形成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教育“合力”。推动大学和中学突破衔接瓶颈,实现跨界融合,横向、纵向協同发力,促进一体化贯通融合培养。同时,要将创新人才培养关口前移,将大学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延伸至中学阶段,呼吁科学家、专家学者走进中学课堂,开设科创启蒙和大中衔接课程,进行中学生学术启蒙。在基础教育中推进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目标导向反向设计基础教育,加强中学阶段的跨学科、方法论课程、多元技能综合教育,转变学习模式,以思维方法和工具为深度学习赋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其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以科创实践贯通为载体,鼓励创新实践,激发青少年创新“活力”。积极探索青少年科创实践工作站等培养模式,鼓励中小学生参与科创实训实践。大学和中学联合为青少年量身定制创新实践培养方案,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前沿热点科创主题为切入点,采用理论结合实践、学习结合探究、体验结合创新的科创课程体系,注重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发现需求,以好奇心激发想象力。通过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和立体式综合能力培养方法,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青少年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意识和素养。
以科普教育贯通为桥梁,丰富科普资源,挖掘青少年创新“潜力”。大力推动科普教育有机融入中学教育,依托大学高水平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联合建立中学生科技创新基地,通过科创课程、科创实验、科创展览、科普产品开发等途径,普及科创知识,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平台。通过沉浸式科普传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科创热情,打通“科研—科普”链条。同时,不断丰富数字化科普教育资源,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网络科普学习空间,大力推进数字化赋能个性化、多元化科普学习,促进科普教育的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精准化科创学习需求,促进科普教育贯通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