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路上磕磕绊绊,师长应作温暖灯盏

2024-06-11韩卓

教育家 2024年19期
关键词:小杰小雨教育者

韩卓

两周一大测,一周一小测;醒目的倒计时,鲜明的红叉……不少孩子奋力成长的路上,焦虑、紧张、恐惧、担忧等情绪与感受似乎如影随形。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有直观的分数体现,情绪和感受却没有晴雨表予以反馈。在这个充满焦虑、内卷激烈的时代里,教育者们在关注孩子们学习的同时,或许更应该重视他们可能陷入的情绪困境,为他们提供“治愈”的力量。

正向关注:温暖疲乏的心

初中生小杰最近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现在的他常常拖欠作业,考试成绩也一落千丈。一提起学习,他就变得沉默寡言,有时甚至会直接在课堂上打瞌睡。小杰的班主任是一位严格且负责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很高。一旦发现他们在课上心不在焉或者没跟上课堂进程,就会很严厉。“小杰,你又在走神!这么重要的知识点,怎么能错过呢?”每当这时,同学们齐刷刷投来的目光都会让小杰感到无比尴尬。偶尔,班主任还会拿着他的作业,当着全班同学高声念出那些錯题:“看看小杰,这么简单都能错,你们谁能比他更粗心?”这样的情景无数次上演,令小杰的情绪跌入谷底,也默认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

学习是不少孩子生活的主旋律,也往往是影响他们情绪的重要原因。上述案例中,小杰因为学业上的不良表现而情绪低落,内心原本已经备受煎熬,班主任的多次公开批评又让他产生了严重的社交焦虑和羞耻感,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投入和同伴交往。持续的负面反馈使他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陷入低自我效能感的状态,他认为自己已无力改变现状,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如果教育者未能及时关注到他持续低落的情绪,未能予以足够的情感关怀,则容易加剧他的逃避行为。

实际上,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或消极表现,源自学习障碍、家庭环境或情绪困扰等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当他们陷入消极的情绪状态时,教育者不能只重视学习本身,而应更了解其背后的深层问题,并以更具同理心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一是深入了解并包容学生的各类表现,并以正向关注、聚焦改变、正面反馈的方式来重塑他们的信心。例如,将“某道题你又没做对”之类的表达转化为“某道题你做对了,相信你能更好”,使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建立成长型思维。二是建立充满安全感的支持型环境。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自我成就的动机,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奋进地向上攀爬,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提供足够良好的环境。这要求教育者首先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使用具有羞辱性的言辞,同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情感关怀,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卸下心理负担,更有勇气面对学业困难,并尝试作出些改变。

调适期待:激发学习内驱力

期末考试中,高中生小明的几科成绩亮起了红灯。父母对他的期望一直很高,自然心急如焚。父亲指着成绩单上的分数发了火:“我们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就这么回报我们吗?”母亲也在一旁叹气,试图用温和的语气劝学:“你得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办?”小明听腻了这些话,猛地站起身,歇斯底里地反驳:“你们只知道成绩、成绩!我讨厌学习,讨厌这个家!”父亲听闻此言更是怒不可遏:“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你不学习,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小明不想再听,重重地关上了门,躲进了自己的房间里。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懑和无奈,他并非没有努力过,只是始终很难在一些学科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既然永远都达不到父母的目标,不如选择放弃。”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抱有过高期待,当孩子未能满足这一期待时,家长往往会向他们传递自己的不满情绪,而这会使孩子们陷入更深的情绪困境。小明本就遭遇了学习困难,他的父母却始终未能察觉这一问题,而是一味地怀疑他的学习态度,不断表达期待落空的失望,甚至责备他不够努力。这让他不断体会挫败,反复确认自己的“无能”,最终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教育者应首先设立合理的期待。全面考量孩子的个人潜力和兴趣所在,与他们一起设定短期及长期的学习目标,促使其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坚实的信心和对学习的胜任感。其次,建立正反馈机制。有效的正反馈应该是具体、及时的,并与孩子的具体行为或成就相关联。这样的反馈可以帮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方便他们进行自我调整。同时,正反馈机制能让孩子不断认可肯定自己,从而激发其自主成长的内驱力。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更容易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满足,倾向于为自己设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并加大对学习的投入力度,以提升学习效果。

包容错误:接纳孩子成长中的反复

小学一年级的小雨昨晚又失眠了,闭上眼睛就是被妈妈训斥的场景。昨天的练习中,一共50道算术题,她做错了8道。在妈妈看来,那些题曾经做过很多次,根本不该错,于是开启了长时间的训斥。“你看看你,一点儿都不往心里去!”“我每天费心费力地给你挑选各种辅导资料,你就这么应付吗!”“这次错了这么多,那就再做50道,直到全都做对为止。”小雨不敢说话,只能继续默默做题。可是,既害怕又紧张的她,又做错了好几道题。这下妈妈似乎彻底崩溃了,认为小雨是故意不长记性,冲着她大吼,咆哮声响彻整个楼层,让小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变得越来越害怕数学学习。

不单单是学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在相似的问题中重复出错,教育者应认识到这一客观现象而不可操之过急。在上述案例中,小雨妈妈认为小雨是刻意犯错,但在小雨的视角里,自己答错并不是因为应付,只是没能理解那些运算规律。她感到自己不被妈妈信任、支持,她是迷茫的、焦虑的,也很难再认真投入数学学科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学习需要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当孩子们犯错时,两者之间的差距本就会让大脑感到不安。此外,研究发现,与人脑中负责思考、加工认知信息的前额叶相比,处理危险、恐惧、愤怒等情绪状态的杏仁核有着更敏锐的反应,而当杏仁核处于激活状态时前额叶活动将受到抑制。因此,处在紧张、愤怒等高唤醒情绪状态中的孩子,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均会有所下降。反之,感受到安全、被支持的孩子,往往能更好地运用、提取更丰富的认知资源,拥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因此,教育者应认识到,孩子被反复训斥后仍在某类相似的问题中出错,有时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前额叶因过度的情绪“负担”而“罢了工”。教育者应接纳孩子在面对某类问题时的反复出错,理解他们当前的困难,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错误原因,这是他们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条件。当孩子觉得他们的感受和情绪被大人认真对待时,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从错误中学习,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调节情绪,还能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情感世界的重要构建者,有责任思考如何以更智慧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治愈型”情绪价值。“治愈”听起来是一件困难而复杂的工作,但若能转变视角,少一些不合理的期待,多一些包容与支持,或许就能为深陷负性情绪的孩子提供无限力量,与他们共同编织起一个以“成长”为主题的美好故事。

猜你喜欢

小杰小雨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卧薪尝胆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一鼓作气
他鼓励了我(二)
偷梁换柱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他最需要那一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