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2024-06-11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开发区中心小学黄群群

家长 2024年10期
关键词:项目组融合传统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开发区中心小学 黄群群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块明确指出:教师应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发掘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同时,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理解”这一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新课标理念的实现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因而小学音乐教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教育有着必要性与必然性,充分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创新并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推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能深层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全方面深化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文章基于此点,首先阐述了小学音乐教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性,其次分析了融合教育的价值,最后探索了融合教育的策略,以期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一、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阐述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指出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具有综合性、人文性及实践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艺术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及人文性。基于相关标准分析基础可以明晰: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高度契合性。具体关系如下。

(一)两者兼具综合性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教育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严谨的内在逻辑、多样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历史演进过程中道德传承、思想文化、精神观念的总和,有着极强的综合特性。而音乐学科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它与文学、历史、美术、戏剧、影视等艺术领域息息相关,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两者兼具综合性的特征使得融合教育相得益彰,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音乐体验,还能提升了文化、创造、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有利条件。

(二)两者兼具实践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实践属性。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认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知行合一。音乐学科也强调学生的感知与实践探索,凸显学生“做中学”的过程。学生在多元实践中的艺术表现与创意实操,使其感受、认知、理解并认同传统文化,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与行为,使得融合教育逐渐深入,改变以往浮于表面的形式,学生在具身感知中获取文化知识,提升艺术审美情趣,发展文化内核。

(三)两者兼具人文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及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人对价值准则、道德觉悟、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系统思考,充分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学生在多维实践中积淀人文内涵、夯实人文底蕴、涵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2001、2011、2022年版的《艺术课程标准》明确定位了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音乐审美与艺术创造上,同时体现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承上。音乐的产生本身就与各种人文文化信息息息相关,有着极其浓厚的人文属性。所以两者兼具人文性的特色,使整个融合教育更具风情,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价值体验,使得其在丰富的文化世界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精神、思想及价值观的心领神会,提升文化品格。

二、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涵养审美情趣

音乐课程教学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持续发展审美观念。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及艺术文化,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各方面的审美及艺术思想精神特质。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等,这些都与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所以音乐教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感悟各种形式的美,感受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情怀。

(二)有利于陶冶身心德行

“礼”“乐”自古便相辅相成。西周时期,人们便发现了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是以“立德树人”作为了根本任务,明确了艺术课程的育人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传统思想由来已久,西周的“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排在了六艺之首,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教育重“德”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道德是文化的内核,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无不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道德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明人伦、重道德、尚礼仪,充分体现了伦理与德性的内核。小学音乐教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教育,深化德育路径,使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领悟深厚的德育内涵,发展道德修养及人格品质。

(三)有利于推进文化传承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文化理解”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强调学生在艺术课程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小学音乐教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教育,全方面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使学生的文化学习呈现出动态的递进过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首先,将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认知与感性印象,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其次,学生将系统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辩证评判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及文化精神,能够对经典且优秀的文化内容进行鉴赏,发展文化理解能力。最后,学生将基于丰富的文化感知与积累基础,加强文化认同,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感与归属感,全方面推进文化的传承。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重资源拓展,构建系统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完整的课程内容是学生获得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先决条件,系统性的文化框架是学生构建完整文化认知储备的关键。小学音乐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指示及课程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组织、罗列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凸显系统性、科学性、完备性,驱使学生以丰富且完整的文化知识储备为支撑,经历富有特色的音乐课程学习活动,拓展传统文化认知视野,激活文化感知能力,提升融合教育的效度。对此,教师可以构建以下内容体系。

1.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有着极强的地域文化色彩。教师应根据所教学内容,构建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引入民歌、民族舞蹈、地方戏曲等内容,使学生依托音乐课程活动,涉猎更多的民族文化,感受其风格与魅力,增强文化体验。例如,湘艺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吹起羌笛跳锅庄》《瑶族舞曲》便展现了羌族及瑶族的舞曲文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羌族、瑶族的民风民俗、地理风情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古老的民族文化,感知多元民族文化特色,拓展文化视野。

2.古诗词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知识的结晶。教师可以依据所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古诗词文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节奏美,体会音乐艺术与古诗词文化的一脉相承,增强审美体验。例如,湘艺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游子吟》便是依据唐代诗人孟郊所著古诗《游子吟》编曲而来,学生在歌曲演唱中也将切身体会深厚的母子情。这一乐曲也充分体现了古诗词文化与音乐领域的融合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引入更多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如《在水一方》《但愿人长久》《满江红》《知否知否》《琵琶行》等,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古诗词的多种表现形式,以乐曲反向调动学生探索古诗词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3.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容,很多音乐作品均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普及传统节日文化,也可以循着现实生活中特定的节日实施主题教学,让学生自行搜集与节日相关的音乐分享、演唱、表演等,使课程教学内容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寻与该节日相关的歌曲或者舞蹈,如《龙船调》《渔家傲·忆端午》《梦里水乡》等。教师可以将整个课堂变成分享课,鼓励各小组激情演绎所搜集歌曲,拓展音乐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

4.传统乐器文化。

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是传统文化的良好媒介。音乐课程中必不可少地涉及了各类传统乐器,教师可以从古代乐器的功能着手,向学生讲解“礼器”的来源,使学生直观感知乐器文化的演变历史,在直观体验中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演奏歌曲,使文化感知与音乐实践有机统一,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核。例如,湘艺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认识葫芦丝”便是让学生认识葫芦丝的音域、构造及名曲。教师可以用微课的形式为学生介绍葫芦丝的制作过程、吹奏形式,并结合《月光下的凤尾竹》带领学生演奏,让学生在多感官体验中认识民族乐器葫芦丝,获得丰富的文化认知。

(二)重音乐实践,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文化精神逐层进阶

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认知层面,还体现在实践层面,以达到“知行合一”境地。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开设多元活动,使学生在切实的音乐实践中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文化精神的进阶。以此,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摆脱了以往被动式的状态,通过丰富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认同。

以湘艺版小学音乐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采茶歌》时,要依据教学内容,创新活动布局形式,开展多元实践。《采茶歌》是福建地区的民间歌舞曲,由此可以延伸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式教学引导学生完成多元实践。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不同的项目组,分别完成不同的音乐文化研究活动,通过汇总融合,使学生在互动中深化文化感悟。具体活动如下。

项目一:地域戏曲文化研究组。

教师指导项目组研究“萍乡采茶戏”,从四大行当、四功、五法等方面出发,搜索相关资料,模仿演绎,完成传统采茶戏《吴燕花》选段《老茶树生新芽》的表演。

项目二:《采茶歌》听赏、学唱、表现组。

教师指导三到四个项目组系统学习《采茶歌》,首先从听赏入手,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与情绪,结合地域文化色彩赏析歌曲。其次从学唱入手,划拍唱谱,使用擅长的乐器打节奏,完成歌曲演唱,最后从表现入手,模仿采茶舞,载歌载舞地完成一场歌曲表演,将该首歌曲以完整、连贯的方式呈现。项目组之间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环节进行研究,按顺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项目三:茶文化研究组。

教师指导项目组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研究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茶文化”。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开始到研究与茶相关的礼节、艺术、文学等内容,形成系统的研究报告,并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例如,有的项目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依次演示了中国茶文化的演变历史。项目组成员穿着不同朝代的服饰,呈现该朝代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如晋代从好酒转为好茶,隋唐将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形成中国茶道精神,宋代邻里“献茶”、客来敬“元宝茶”、订婚“下茶”、结婚“定茶”及民间“斗茶”风浓烈,元朝“喝礼儿”“喝气派”“玩茶”,明清茶叶出口形成正式行业等。项目组抓住关键内容完成角色演绎,呈现中国独特的茶文化演变历史,使整个课堂实现艺与文的融合,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

(三)重精准反馈,形成针对性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小学音乐教师融合传统文化实施教育时,应重视对融合教育情况的精准反馈,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分析融合教育的效果与质量,评估学生在音乐课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生成丰富、科学的评价结果,以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效果。

例如,教师教学完《采茶歌》之后,要以科学的评价机制反馈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要丰富评价形式,综合使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多主体评价、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等方式,做到对学生音乐学习全过程的评估与考量。不同项目组完成了不同的任务实操,教师要依据不同项目组研究的过程、生成的成果及项目组之间的多维互动情况进行评估,关注其艺术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与创造性,实现多维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要拓展评价内容,在关注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对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进行评价。如项目组在完成“茶文化研究”时,探究领域、专题不同,所形成的项目成果自然不同。教师要依据不同项目组在该研究中呈现出来的茶文化表述、创意表现及认同评判等进行评价,综合判断该项目组对文化的内化与吸收情况。同时教师要依据其他项目组的该项目成果分析、评价及交流情况对全班学生的茶文化认知情况进行评价,以此做到对整个课堂的通盘考量,科学的评价反馈课堂融合教育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任务。小学音乐教师应从意识理念层面清晰地认知小学音乐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厘清两者的关系,明晰融合教育的价值,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融合教育效果。教师要重视资源拓展,构建系统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重视音乐实践,实现文化认知到文化精神逐层进阶、重视精准反馈,形成针对性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以优质的教学路径提升融合教育的效率,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提升其文化认知属性,丰富文化内核,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项目组融合传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