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理念下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2024-06-11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沪明小学张艳超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沪明小学 张艳超
近年来,“五育融合”备受关注,指引着各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的要求,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创新开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五育融合”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许多教师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路径,极大地提升了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
一、“五育融合”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活动,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在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重要能力和素质。“五育融合”是按照特定逻辑,从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等角度出发,将未分化的教育要素纳入教育教学环节,或者将已经完成分化的教育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五育融合”理念的渗透,强调不同教育部分融入的和谐性,切忌追求平均化的“五育融合”。在“五育融合”中,“德、智、体、美、劳”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融合、协同促进,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引领着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
对语文教学而言,学科核心素养和“五育融合”在组成要素上都具有不可割裂的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语言运用作为基础,而在“五育融合”中德育又是其中的根本。从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其在与“五育”融合的过程中具备天然优势,二者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双方的兼容性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双方的关系结构中,德育是核心要素,是教育根本目的的体现,能够彰显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即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突出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可以说“五育”和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在为“立德树人”目标服务。
二、“五育融合”理念下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一)满足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新课标提出要注重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其他学科联系的要求。“五育融合”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将“五育融合”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满足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五育融合”并非各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语文课程知识与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一特点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相符,进一步体现出了“五育融合”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新课改背景下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五育融合”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引导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在常规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使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学有所获,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此外,“五育融合”理念指导的语文教学,能使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更多符合“五育融合”理念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育融合”理念下,语文教学开始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育人活动,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推动和落实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五育”的角度逐步优化和完善教学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五育融合”理念,让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与积累外,还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艺术修养等,这一语文教学改革举措符合新时代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五育融合”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五育融合”理念下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具备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五育”的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五育融合”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还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能力提升。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五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语文教学的育人效果,这一做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尽管许多教师高度重视“五育融合”理念的渗透,但可能因小失大忽略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教育目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综合素养。部分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存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头重脚轻”,不仅没有发挥“五育融合”理念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作用,甚至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给学生成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五育融合”理念和语文教学的融合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五育融合”理念的渗透方式比较生硬,不利于“五育”的有效渗透,除了会影响正常的知识教学外,还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部分教师在“五育融合”理念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分析不足,难以通过准确的评估结果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限制了“五育融合”理念引领语文教学改革的作用。
四、“五育融合”理念下语文教学活动开展建议
(一)合理把握“五育融合”,理清“五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应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融合”理念,明确相关教育政策对“五育融合”提出的实际要求,理清“五育融合”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做好教学改革的规划工作。教师应坚持智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德、体、美、劳”四育和“智育”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巧妙融入“五育”。教师要从语文教学角度,正确理解“五育融合”的价值及内涵,避免造成各育相互割裂、对立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例如,在智育中引入劳动教育,并非让学生在各种场所从事劳动,而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带领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劳动元素的熏陶下,养成吃苦耐劳、艰苦付出的优良品质。组织学生学习教材中先进人物事迹,将先进人物当成自己的榜样。
(二)创新现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师要考虑传统教学模式是否适用,适当创新现有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时,要考虑如何巧妙融入“五育”,在正确理解“五育”关系的条件下,从目标、方法、内容、评价上全面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五、“五育融合”理念下语文教学改革路径
(一)渗透德育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确定的,许多课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师在渗透德育元素的过程中,可以将课文中的名人作为学生的榜样,利用榜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将德育和文本思想结合起来,促进核心素养与德育培养的深度融合。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详细为学生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播放电影或电视剧片段,让学生直观了解当时的中国民众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课文背后的社会背景,引入少年周恩来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少年周恩来的钦佩之情,并带领学生比较历史和社会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渗透体育元素
体育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将体育元素渗透到语文中,除了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还应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在渗透体育元素时,可以通过趣味游戏、小组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活动身体,让学生在游戏操作中锻炼身体,在小组竞赛中树立体育精神。例如,在教学《怎么都快乐》时,教师在理论教学后可以将课堂转移到操场上,带领学生开展拔河、踢毽子、跳绳等体育项目,让学生感受运动的乐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渗透美育元素
教师在组织开展智育活动时,要有开展美育的主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将美育元素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增强教学的活动性。例如,在《白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展示白鹭的形象,将画面与文字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认识。
(四)渗透劳动元素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与劳动有关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例如,在《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植树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植树的知识,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对劳动充满向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小草、树苗、泥土、塑料瓶、小铲等材料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植树的过程,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会使用各种劳动工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劳动体验感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五育融合”理念下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挖掘学科内的“五育”要素,优化语文教学方式
“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师在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主动探索和挖掘学科内的“五育”要素,根据“五育”特点,适当创新或优化语文教学方法,通过提炼和整合“五育”,提高语文教学中的“五育融合”程度。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课文主要讲述了鲁滨逊流落海岛的求生经历。鲁滨逊被困海岛时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求生过程异常艰难,从他的经历中教师可以挖掘不怕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实现德育元素的挖掘与渗透。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在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会学生梗概的方法,此处可以推动智育渗透。在渗透体育元素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描述鲁滨逊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观点。而对美育和劳动教育元素的渗透,教师可以分别从鲁滨逊如何安排自己的住所、制作精美的陶器、编制日历、制作帐篷等方面出发,带领学生在剖析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倾向的同时,巧妙实现“五育融合”的目标。
(二)创新教学形式,激发“五育”的活力
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和发展教育理念。为了打造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可以适当创新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带领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带领学生开展演讲、表演、诵读、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编写剧本等;开展绘画、歌唱、竞赛等活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使学生基本认识到课文中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主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设置以下问题:“蔺相如的职位能不能比廉颇的职位更高?”“为什么会出现‘将相不和’的问题?”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场景和角色进行表演,而表演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认识。
(三)合理评估教学效果,明确后期教学改革方向
“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落实教学评价,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五育”元素和优化改革方向的手段。由于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表现意识,渴望得到认可和赞美。因此,教师要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及时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目标和学习任务,对各个单元设置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从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两个方面入手。在课堂评价上,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适当调整评价标准;在作业评价上,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评价标准。通过多元化评价,及时摒弃单一评价方式,解决传统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保证“五育融合”理念下语文教学改革效果。
七、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理念引导语文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深刻理解“五育融合”理念,认识到“五育融合”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通过巧妙采取创新教学手段,挖掘和渗透各育元素,促进智育与其他四育深度融合、有机协调。“五育融合”理念指导语文教学改革,除了要明确教学改革路径外,还要根据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内容,适当调整或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