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与新时代青年传承传播中华文明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分析

2024-06-11梁沣明

南方论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华文明现实

梁沣明

(暨南大学 广东广州 510632)

《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及的“精神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一旦论及一民族的“精神生产”,就必然离不开其所植根的民族文明。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相较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中华文明”的频次增加至4 次,且专设1 个二级标题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突显党对“中华文明”领域工作的进一步重视[1]。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接续奋斗的新生力量,担当着接棒者的重要角色。如何让新时代青年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认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践行中华文明传承传播的重大使命职责,是新时代推进青年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

一、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逻辑理路探析

(一)鲜明的人民性:现实的“人”是为生产之第一性

对于何为精神生产理论的主体的理解,不同研究者、学派基于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看法。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纯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类”的观点的基础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精神生产与物质世界是联系的,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的反映,而物质的生产离不开人。换言之,精神的生产必须依靠人,且是基于现实的具体的人而生产和享用的。因此,精神生产必须是来自于人,且最终服务于人的。那这个“人”到底是谁?可以很明确地说,历史既不是某个英雄的创造,也不可持有把“人”从精神生产中抹去的、轻蔑的主张态度,错认为世界是由某些绝对观念、绝对精神所操控的,都属于非科学的理论。事实上,“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道明了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创造者地位。由于生产力提高和社会分工细化,“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4],就阶级社会而言,精神生产尤指意识形态的合理化和合法化传播;就具体而言,则包括道德素质、知识技能、文学艺术、美育涵养、劳动实践等方方面面,最终使精神生产得以独立创造和发展。所以,与所有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相同,精神生产的主体同样是人民群众。在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看来,人是精神生产的主体,也就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现实的人始终是第一性的,且贯穿生产的始终,既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成果的受众。

(二)彻底的革命性:精神生产的过程突出与时俱进

首先,精神生产不是一成不变的,“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5],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才能拥有恒久生命力。可知,精神生产有赖于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但不意味着精神生产一定会随着物质生产的前进而前进,当然存在停滞和后退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可能。由此,精神生产应该着眼于现实的“人”的发展需要,回应社会前进的现实要求,进而确保服务于人与社会的持续动力。其次,科学的精神生产不是无序的生产,而是强调关注现实和与时俱进以不断调整的,呈现为现实也在对精神生产的制约与规定,不让精神生产走偏、走歪和走反,体现的是彻底的革命性。对现实实践活动的指导,既要突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应从现实出发和关注实际需要,秉承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态度,让历史经验在当代实践中赋予新的时代生命与焕发新的时代价值。由此可见,精神生产不能抛开历史,必须根植于现实,要求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才会生产出先进的且有时代指导意义的精神产品。

(三)科学的实践性:精神生产的最根本的实现途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深刻阐明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实现途径是实践。精神生产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不可脱离实践活动,否则只是虚无化的、禁锢了的精神结果。与之相反的,植根于实践的精神生产成果,对于把握本质和真实反映时代的意义重大,是可以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的。另外,精神生产并非社会主义所独有,资本主义也同样存在,警示全体无产阶级者要善用精神生产且要警惕非科学的精神结果的入侵。“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7],不同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是为了维护极少数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采用机器化大生产不断压榨和剥削了人们的精神生产,让人们受制于抽象的“物”。基于此,人类陷入了两大依赖,一是对物的依赖,即现实存在物等;二是对“非人”的依赖,诸如神学、宗教等异化了的人的精神产物等。仅仅把精神置于具体物质和思维逻辑之内,那么精神生产助推物质生产的功能将无法发挥,又何来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8],马克思严肃指出了没有脱离实践的抽象的精神。总之,唯有真正做到落实实践,永远秉持扬弃批判精神,才能确保精神生产沿着科学的、先进的道路前行。

二、精神的实践价值:激发青年实践活力

(一)主体维度:精神生产主体与青年实践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9],质言之,现实的人是精神生产的主体。中华文明之所以是长盛不衰的精神,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始终来源于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主体实践。所谓学习领悟中华文明,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孤高自傲,而是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明白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从历史中观照现实,以史为鉴、以史明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同志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坚持实践是第一的观点。”[10]必须付诸实践行动才能将思维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东西,提醒新时代青年把实践摆在首位,把实际行动做在脚下,否则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再有效的技巧也无济于事。习近平同志到访暨南大学时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11]新时代青年既是精神生产的主体,也是在汲取精神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创造”的角色。由此,新时代青年当需培育主体自觉意识和主动精神,并落实在实践行动上。

(二)功能维度:精神生产的能动反作用与青年实践

人是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人也是环境之中的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2],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本质上是密切关联着的。简而言之,人在实践和改变环境,环境也在影响和塑造人。从个人层面来说,环境对人的反作用,同样也指明了精神对人的反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体现着党对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根据民族深厚历史文化而提出的,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是符合人民群众发展需要的,是能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精髓的,是中华民族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关于社会关系的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被党提出起,全社会逐步形成培育和践行的潮流,尤其是在新时代青年群体。正因如此,新时代青年得到正确价值观潜移默化的熏陶,对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有益作用,为担当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时代大任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从社会层面来说,精神能够让广大青年凝聚共识,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群体合力。抗战时期,许多有志青年奋勇斗争,走在救亡图存、民族独立的荆棘道路,如年仅23 岁的周文雍和年仅24 岁的陈铁军,用血肉之躯书写青年担当。时至今日,“刑场上的婚礼”依然激励着代代后来青年。新时代以来,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推进中,涌现出黄文秀和徐锋等众多敢于冲锋的新时代青年。

(三)现实维度:中华文明精神动力源泉与青年实践

习近平同志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4]新时代青年是先锋队,也是主力军,承担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社会进步离不开两个重要层面,一是不能与历史传统相割裂,二是无法脱离所依存的社会现实。站立在新时代的历史基点上,中华民族面临着风云变幻的环境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在新“变”之中,不断解决难题,持续找到“破局”之法,是今天中国青年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时代课题。中华文明源自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积淀,生生不息、从未中断,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河南安阳市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15],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两度强调做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工作[16]。精神是一种力量,能够指引人。青年应当从中华文明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实践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力量、建新功;又在奋发实践中凝练民族精神,赓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在不同的时代主题,基于不同的实践活动,时代精神当然是有不同的表达,但从本质上讲,中华文明的根本内涵从未改变,始终展现中华民族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实践动力,是中华民族斗争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源泉武器。所以,新时代青年必须自觉从中华文明中汲取精神力量,涵养自身的品格修养,并主动投身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三、精神生产理论对高校学生践行中华文明传承传播的启示

(一)严把“思想关”: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是红线、是底线,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新时代青年要学会讲政治,要懂得讲政治,头脑中要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是非才能有准确的判断,才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方向是在实践检验得出的,是切实以人民为中心和着眼于人民群众发展需求的,是先进和科学的指向保证。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也无论是向南,亦或是向北,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是向前的。为确保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精神生产也必须在正确的政治方向之下进行,让精神生产成果符合时代、超越时代,最终指引社会进步、引导人的全面发展。“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7],青年必须听从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先进思想理论为思想和行为指导。共青团组织是党领导的重要群团组织,共青团员是中国青年的先进力量。自诞生之日起,共青团正是因为紧紧围绕在党的领导之下,带领广大青年奋起斗争,体现在革命抗战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更要体现在今天新时代。在疫情期间,团员青年响应号召挺身在抗疫前线与坚守防疫后方,在橄榄绿、天使白、守护蓝、志愿红等各条战线以热血青春展现中国青年的实践精神。事实证明,中国青年是不怕苦、能吃苦的,是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的。当今国际形势暗流涌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8]助推中国走向世界,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新时代青年应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复兴力量、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担当推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青春使者。

(二)实抓“行动关”: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单靠意识当然是行不通的,精神生产理论的科学之处在于实践性,启示必须着手于实践活动。质言之,精神只是物质实践的辅助力量,根本上说,还得靠实际行动,真真切切把事情做到实处,精神才能发挥“催化剂”的功效。从历史的视域观之,长期以来,党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将青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青年也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奋斗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百年前,一批批中国青年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把马克思主义带回中国,实现红船建党。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青年扎根于先进思想的传播与践行的伟大事业,凝结成伟大建党精神。时至今日,中国青年积极响应党团号召,主动参与“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等的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自觉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的行动,在火热的实践中散发光芒、诠释青春。从辩证的视域观之,“变”与“不变”是相统一的。新时代,当然有新变化、新挑战和新要求,但是始终不变的是要求青年有始终如一踏实奋斗的理想信念。中国青年应如先辈青年一般,弘扬爱党爱国精神,自觉厚植家国情怀,奋发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今天,中国如何提高综合国力,不仅需要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更是全方位的综合实力的增强,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全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9],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凝结和沉淀,体现着中华民族历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20]当今世界,既是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的碰撞,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回顾“颜色革命”“港独占中”等众多历史事件时,可以发现文化虚无与文化渗透带来的思想动荡和意识形态扭曲的深重危害。因此,新时代青年应深入领悟和传承传播中华文明,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如何活化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走到心中;思考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思维逻辑方式的不同,如何讲出世界“能”听懂的中国声音、有效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历史机遇,青年需要有正确思想导向作为前提,关键在把精神动力切实落实到现实实践行动。

(三)坚守“立场关”:坚守中华民族根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沃土。新时代青年传承传播中华文明,并非三言两语喊口号即可,而是需要站稳中华民族的立场,深挖中华文明的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新时代传承传播中华文明,囊括强化文化自信和凝聚民族共识两大层面,一是培育文化自信,要求对中华文明的总体性把握,具体转化为民族内生力的活水;二是凝聚民族共识,要求对中华文明的自觉性认同,具体转化为民族合力的根基。同时,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彻底的革命性也是重要抓手,以历史的视角、扬弃的原则和与时俱进的要求,扎根于中国当代现实土壤,正确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优秀,摒弃落后;培育强大民族精神动力,凝聚意识,汇聚人心。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1]当前,社会思潮涌动与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对我国做好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警醒着应切实关注中华文明的传承传播工作。总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推进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打通民族“共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壁垒,增强全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以站稳中华民族立场,在中华文明的孕育中铸就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才有信心战胜外来文化侵略,才有底气赢得文化软实力的较量。

四、结语

新时代,持续焕发中华文明的生命力,需要中国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做好“两个结合”,运用好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清晰新时代青年在主体维度的核心地位,领悟新时代青年在功能维度的过程要义,发挥新时代青年在现实维度的路径关键;在“思想关”上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在“行动关”上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在“立场关”上坚守中华民族根魂。新时代青年要有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把理论工具转化为实践动能,最终践行在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全过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华文明现实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