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记研究法视域下的舒曼作品特征分析

2024-06-11李紫依刘沛东

艺术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套曲研究法舒曼

□李紫依 刘沛东

传记研究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传记研究法,简单地说就是对作家传记类书籍及材料的认真研读,在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先对其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代就已被使用,孔子在其道德哲学观中对人的品行有这样的定论:“有德者必有言。”因此,人首先应修养德行,通过不断自我完善,形成一个完整且优秀的独立人格,这样其所创作的作品才将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要想对作品有充分的把握,就必须先对其作者有充分的了解,这也就是传记研究法最原本的准则。孟子也对传记研究法做出过诠释和界定——“知人论世”。其中“知人”说的就是传记研究法。要想真正地了解一部作品,必须做到“知人论世”,即对作者的生活经历、人品道德进行了解,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作品。相比较中国的传记研究法,西方的传记研究法出现较晚。19 世纪,法国的圣佩韦提出了传记批评理论,这标志着西方传记批评理论的诞生。圣佩韦尝试通过作者本体来对其所创作的作品加以解释说明,将作品与作者本体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和风格的缩影相结合。用圣佩韦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艺术的价值依存于艺术家的价值。”因此,他把批评的重心都放在了传记的研究上。无论是中国的传记研究法还是西方的传记研究法,想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就要先对其作者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舒曼生平简介

1810 年,罗伯特·舒曼出生于茨维考。受其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学习钢琴,7 岁开始作曲,12岁时写了一首规模宏大的由合唱队和乐队演唱的乐曲,并由其同学们演出,16 岁时听从母亲的建议进入莱比锡大学专修法律学,但他的志向仍然还是在音乐上,19 岁时又进修了钢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听完帕格尼尼的演奏后,他心中的音乐热情再次被点燃,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法律学习,选择了自己从小热爱的音乐。之后,由于使用错误的练琴方法,他的手指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导致他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奏家,因此最终将志向转向了作曲和音乐评论。舒曼是德国最为出色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由于他常将个人感情与大自然的诗意交织在一起,因此他的作品具有主观诗意般的幻想性,他也被称为“音乐诗人”。

二、舒曼作品的特征分析

(一)鲜明的标题性

标题音乐就是将音乐的不同部分进行标题性的说明,从而将音乐的内涵与一些具体场景和事物相关联,标题能够通过文字揭示乐曲的大意和内涵,引导听众更好地理解乐曲。舒曼十分热爱写标题音乐,他认为诗人可以凭借标题去揭示诗篇的会意,而音乐家也同样可以这样做,但他又反对用标题束缚听者的想象力。他的作品标题往往都是很笼统的文字,在把听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意境后,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在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十分盛行,因此舒曼所创作的众多钢琴作品中标题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舒曼认为,将标题取得十分鲜明及富有内涵,对听众把握钢琴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标题可以将听众更好地带入作曲家所设定的环境中,让听众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使听众将理解和想象融入作品中。舒曼大量的标题音乐均用在了钢琴作品的创作上,他所创作的钢琴标题作品有18 首,其中最为出名的有《蝴蝶》《童年情景》《狂欢节》等。

《蝴蝶》这首钢琴曲是舒曼创作的第一个具有标题性质的钢琴曲,这首作品与文学相结合,也因此使舒曼成了标题性钢琴套曲的首创者。钢琴套曲《蝴蝶》所具备的文学性和标题性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风格的集中体现。舒曼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丰富且完整的优秀作品,也与他自身丰富的生活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有直接关系。《蝴蝶》这首作品由12个小标题构成,这些小标题可连接在一起构成一篇完整的音乐故事。舒曼将不同的小标题形象刻画,用不同的旋律、曲调、节奏等来表达不同的标题。此部作品中有《巴尔特》《维娜》《瓦尔特》三个以人名命名的标题,舒曼在创作时采用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旋律、节奏等来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经历、心理活动等。再例如,在创作《瓦格特》时,为体现瓦格特的青春活力,舒曼在作品的前四小节用了四个八度的分解和弦。

《童年情景》这首套曲总共有13 个小标题,通过小标题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舒曼在这部作品中的不同情感。其创作灵感来自舒曼对其妻子克拉拉童年的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童年是纯洁的化身。舒曼第一次见到克拉拉时她才9 岁,因此在舒曼的回忆中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舒曼在文中提道:“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个作品。”他转过身来对妻子说:“当我认识你父亲的时候,你还是一个有趣的孩子,有时候成天淘气和傻笑,有时候突然躲进墙角里,挺认真地思索事情。我当时想道:‘这个小脑袋会不会想得过分认真?’我的《童年情景》中有一首乐曲,我就是这样命名的,我企图在这部曲集里面表达出整个儿童世界。于是便产生了‘重要事件’,产生了‘奇怪的传说’,产生了‘惊吓’……”。这些小标题中既有围绕儿童心理活动与神态的描写,如标题中围绕儿童心理活动与神态进行的描写,如《孩子们的请求》《惊吓》《无比的幸福》等,也有包括对儿童玩耍时场景的描写,如《骑木马》《捉迷藏》等。还有一些对生活场景及大人对自己孩童时期的回忆,如《孩子入睡》《火炉旁》以及《梦幻曲》等,均都带有鲜明的标题性。

(二)较高的诗意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家和作曲家在创作时更加关注个人主观的情感表达,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和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往往具有主观色彩。由于舒曼自幼受到其父亲的影响,他对文学的喜爱十分强烈,儿时他的兴趣在诗歌和戏剧,到17 岁之后转为对诗学的钻研。1825 年,舒曼组建了一个文学小组,以研究古典的世界文学和德国文学为主。他最崇拜的作家是让·保罗,出于对这位作家的喜爱,舒曼也常常在自己的创作中模仿他,这对舒曼之后的作曲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舒曼的创作中,文学性常体现在其钢琴作品题目方面或是将文学作品中的片段贯穿在钢琴作品中这种较为隐喻的方面。且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艺术体现,而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是由音乐、绘画、诗歌、散文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因此,舒曼音乐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文学诗意性特征,这对当时的音乐界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舒曼将文学创作的内容以及形式融入音乐创作中,使自己的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钢琴套曲《蝴蝶》是舒曼音乐浪漫主义气质的展现,也是文学与音乐的融合产物。舒曼在创作钢琴套曲《蝴蝶》时正值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时期,先进的社会思潮涌动,进步的学者和音乐家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推翻陈旧艺术,《蝴蝶》作为新时期的作品应运而生。这部钢琴作品受到让·保罗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年岁》的影响,取其最后一章节《幼虫之舞》。舒曼用《蝴蝶》来命名此曲,取其含义为心中的想法像蝴蝶一般涌现。“蝴蝶”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好似舞会中绚烂美丽的假面,又如同乐曲轻巧明快难以捕捉般的旋律。此曲最为经典的是全曲十二首均取自让·保罗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每一首都有不同的情绪,整部作品又好似一篇富有深意的文章,也由此可见舒曼的文学功底非同一般。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是舒曼为了记录自己的爱情所创作的。舒曼与钢琴教师弗雷德里希·维克的女儿克拉拉产生了感情,但是遭到了老师强烈的反对,在舒曼不懈的努力下最终通过法律的途径与克拉拉成婚。《诗人之恋》的歌词选自海涅《诗歌集》的第二部分《抒情的插曲》。1840 年,舒曼选用海涅的诗歌创作声乐套曲共九首,其中《诗人之恋》是传唱较为广泛的作品之一。《诗人之恋》原为20首短小的艺术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1844 年出版时被再次进行了缩减,最终定稿为16 首。《诗人之恋》这首声乐套曲是以年轻人的情感为导向的。舒曼在创作中将大量的情感投入海涅的诗歌中,刻画出情感丰富的年轻人形象,以年轻人的情感发展脉络,叙述了年轻人的一段悲伤痛苦的爱情故事。因此《诗人之恋》不仅描写了年轻人的爱情生活,还展现了舒曼自己的爱情生活,具有一定的自传性。

(三)典型的双重性

舒曼性格的双重性,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均有所体现,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舒曼作品的内涵,必须先把握舒曼的性格特征。他有时豪迈热情,有时却极为深沉又爱幻想,他幻想出来“大卫同盟”组织中的两个核心人物约瑟比乌斯和弗洛列斯坦。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约瑟比乌斯是一个善于幻想的人物,他富有诗意、温柔、沉静,而弗洛列斯坦却比较叛逆同时又极度敏感。他们在舒曼的音乐创作和评论中频频出现,这两种极端的性格,实质上就是舒曼双重性格的化身。这种双重性在《新音乐杂志》《大卫同盟舞曲》等作品中也均有体现。

《狂欢节》这部作品创作的外在动机来自维克老师的新学生怪女郎埃尔涅斯蒂娜·冯·弗里肯,舒曼和她一见钟情并且相恋,音乐的交流也使他们更加亲密。但是埃尔涅斯蒂娜的父亲在得知他们恋爱的消息后,便把蒂娜接走了,舒曼因此感到非常难过和痛苦,因此创作了这首套曲。这首曲子中的第五首和第六首就是以约瑟比乌斯和弗洛列斯坦来命名的。这个音乐天才独特的个性及他的精神风貌通过这两个性格特点完全相反的人物来表达,展现出了舒曼倔强又细腻多情的双重性格。俄罗斯音乐评论家和作曲家居伊第一个指出了《狂欢节》与舒曼在艺术领域中的思想斗争之间的关系:“狂欢节,以大卫同盟盟友反对南俗分子的进行曲来结束……盟友们的目标在于和艺术中的庸俗、停滞和落后作斗争,要求实现新的理想。舒曼的《狂欢节》向音乐界的庸俗分子提出抗议,因为这些庸俗分子认为凡破坏腐朽的音乐形式就是亵渎神明。在他以前或在他以后,确实没有人写过类似的作品,形式的独特、思想的变幻与鲜明、才华的焕发——这些都是《狂欢节》的特征。”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变奏曲,也是观众所熟知的一部作品。《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以女钢琴家阿贝格的名字所创作的,以“ABEGG”五个音作为主题,之后进行了五次不同的变奏,最终形成了这个隐秘而又有内涵的作品。舒曼许多作品中都暗藏着需经过仔细的论证和研究才能得知其真正隐喻的内容。也正是如此,舒曼常用隐喻字母创作的钢琴作品有时就显得十分拗口和怪异。而《阿贝格变奏曲》这部作品既有古典主义圆舞曲的形式又具备浪漫主义时期的幻想性,还有高贵从容的埃塞比乌斯的音乐形象及狂躁冲动的弗洛列斯坦的音乐形象,这也正是舒曼双重性格的体现。

舒曼是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在他的音乐创作历程中,他将文学与音乐作品相结合,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文学的色彩。他的深厚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也使其音乐作品得到了升华和创新,这也是舒曼区别于浪漫主义时期其他作曲家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标题音乐的产生是对乐曲的整体概述和诠释,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听众的欣赏方向,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品。舒曼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多的优秀作品,与他的兴趣爱好、人生经历、情感历程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舒曼的双重性格,也让他的作品体现出大量的双重性。

猜你喜欢

套曲研究法舒曼
坚守与通融——《中国画学全史》传统史学研究法探微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研究法”教学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前瞻性研究法和经验治疗法在改善妊娠贫血和分娩结果中的效果比较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在社会政策研究中使用生活史研究法:“第三部门”/公共部门跨界案例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