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善建”融合促发展
2024-06-10四川省国资委调研组
四川省国资委调研组
项目党建作为国有企业治理的重要部分,是加强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党对项目领导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西集团”)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将党支部建设延伸到一线,做到了“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到哪里,党建指导就跟到哪里,党支部就建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华西集团始建于1950年,由建工部一局、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四川省建设厅三大系统汇聚而成,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定位为骨干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航母企业、建筑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华西集团京基布心村城市更新项目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占地6万㎡,建筑面积80万㎡,为深圳市罗湖区超大型综合体民生工程(7000户居民小区),计划2025年6月竣工。项目党支部现有党员12人、职工112人,务工人员3000人。
在实践中,项目针对“总包+分包”传统管理模式下各承包主体管理思想不同步、目标理念不统一、管控能力不到位等问题,以及劳务人员流动频繁、管理难度大、风险隐患多等特点,创新实践“司令+政委”管理模式,发扬华西“善建铁军”的优良传统,培育形成了“厚德、敏学、阳光、执行”的独特项目文化和“有文化、有思想、有创新、有品质、有素养”的“五有”项目团队,实现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项目已成为华西集团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建设品质、管理标准的展示窗口。
强化政治引领,在理论实践中彰显“凝聚力”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一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项目以巩固和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为抓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项目、进班组。每年以“线上+线下”形式组织支部书记、黨员骨干等参加各类专题培训30余人次,提升党性修养和履职能力,积极开展莲花山主题研学等红色教育活动,全年组织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20余次,覆盖600余人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强化大抓基层导向。严格落实“四同步、四对接”要求,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选拔培养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党员骨干担任带头人,启用“想干事、能干事”的青年党员担任支委,支部党员分布在施工组、技术组、材料组、商务组、质安组、综合组以及包含项目经理在内的各个重要岗位,推动基层党建由单兵突进向整体联动转变,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三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建立党员干部密切联系务工人员制度,将关爱责任落实到项目每个党员干部身上,通过定期组织调查问卷、召开务工人员茶话会,了解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热情搞服务、用心办实事,让职工群众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服务就在眼前。打造务工人员“金点子”工程,在质量、安全、进度、绿色施工、项目管理等领域开展经常性创新创效活动,充分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激情。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项目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关键岗位、重点环节监督机制,项目开工即制定廉洁管理制度,印发工作人员廉洁从业手册,项目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全体员工签订廉洁承诺书,建立形成一个工作平台、一个监督信箱、一份履职清单、一套工作制度的“四个一”机制,将廉洁从业纳入考核管理,实施违反廉洁纪律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要求所有管理人员“不拿班组一分钱,不吃班组一顿饭”,组织形式多样的廉洁警示教育活动,开展典型案例、名言警句、廉洁漫画等集中展示,营造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强化体系建设,在管理实践中彰显“组织力”
项目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刻汲取和运用红军“三湾改编”的宝贵历史经验,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治军方略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创新实践“司令+政委”管理模式,“司令”负责生产经营、项目管理,“政委”负责思想政治、质量安全、后勤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指挥体系。在支部,项目经理担任“司令”,支部书记担任“政委”;在项目,生产经理担任“司令”,技术负责人或者安全总监担任“政委”;在作业班组,选拔业务强、威信高的务工人员班长、副班长分别担任“司令”和“政委”。项目自上而下、不同层面形成了权责明确、制约平衡、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二是建强人才培养体系。项目加强党员干部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导师带徒”活动,按照“一人一策”制定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建立员工成长档案,搭建业务培训、轮岗培训、挂职锻炼等平台,“党员结对帮扶”40人,一对一“导师带徒”20对。注重从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中推优发展党员。项目支部成立以来,累计发展9名党员,培养出6名项目经理,20余名骨干人才。三是夯实务工人员管理体系。项目成立公司首个项目工联会,300位务工人员首批入会,让务工人员找到归属感。严格规范用工方式,与务工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让务工人员不再“忧薪”。推行综合量化考评机制,通过九宫格、红黑榜等形式建立起以德、能、勤、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每年定期举行2次表彰大会,评选出“工匠先锋”“金牌班组”“工地最美夫妻”等数十个奖项,每次表彰务工人员达300人以上。坚持“让务工人员更体面更有尊严地生活”的理念,打造“一站式”生活家园,配套提供夫妻房、篮球场、健身房等场所,在住宿、饮食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务工人员的幸福感、满意度。
强化深度融合,在发展实践中彰显“战斗力”
发挥组织体系优势,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一是融合管理提效能。项目将经营管理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以抢抓工期、降本增效、安全保障、技术革新为突破,谋划管理思路举措。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12345”的项目管理理念,以“打造一个不可替代的项目团队”为目标;运用“实测实量和市场认可”两把尺子;提升“总承包管理、技术转化、商务对接”三种能力;从“项目精神、高大难新大型综合体工程管控能力、务工人员管理、对业主提供增值服务”四个方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以人为本、管理制衡、创新管理、市场营销、共赢共荣”五个共识。二是融合生产保建设。项目大力开展“一线党旗飘”活动,针对项目建设重点难点,分地块、栋号组建 “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等10余支,带领3000余名务工人员实现 3天一层楼的建设进度,提前251天完成合同地块,2023年完成施工产值11亿元,跑出项目施工生产“加速度”。推进“党建+科技创新”品牌打造,依托项目劳模创新工作室和QC创新小组,开展工艺工法创新、BIM技术应用、无人机智能巡检等创新活动,攻克“标准层铝膜在避难层运用技术”“高支模应力及位移监测技术”等项目建设难题10余项。实行“项目统筹管理+班组自主管理”,组建安全巡查小组,制定安全风险清单和风险识别卡片,确定每月22日为项目安全教育日,评比优秀务工人员班组、授予安全卫士称号。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三是联建共建优环境。项目党支部积极与业主单位、分包单位、项目所在辖区街道办、社区党组织结对开展“四联四化”共建活动(组织联建一体化、活动联办常态化、阵地联用共享化、问题联解高效化),搭建起促进深入对话的桥梁,在履约创效、收款回款等项目重难任务共建中发挥作用,有效激发项目高效建设“新活力”。开展“党建+质量安全”主题党日,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活动,职业病防治宣传系列活动,架起了项目党支部与政府、政府与务工人员的沟通交流渠道。
目前,项目团队承建的项目累计荣获国优工程1项、省级优质工程7项(金匠奖6项)、省级优质结构奖1项。项目党支部与社区关系和谐稳定,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先后获得“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四川省模范职工小家”“深圳市十佳党支部”等荣誉称号,2名员工分别荣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和“深圳市五一巾帼标兵”表彰。开创了以现场保市场、用现场换市场的良好局面,2022年以来承接项目合同58.47亿元,为华西集团稳固和拓展深圳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验启示
加強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抓实政治建设是基础。华西集团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兵改工”的西南建筑劲旅和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建工部直属施工主力队伍。74年来,华西集团坚持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培育根红苗正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形成了光荣传统。布心村项目党支部在党史和企业发展史中汲取营养、智慧和方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理论武装,强化政治引领,解决了党员干部真学、真信、真用的问题。干部职工能自觉地将党的思想和理论转化为抓组织建设、生产经营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行动自觉,形成了项目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汇聚了推动生产经营的强大动力。
推进项目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关键。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发挥作用的关键。布心村项目通过在支部、项目、班组创新实践“司令+政委”管理模式,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益,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互促。层层严密组织体系,鲜明用人导向,将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良将贤才,推选到项目党支部、班组的关键岗位上。通过选优配强“带头人”,使工程项目有了“主心骨”,通过建立管用有效、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持续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
激发以务工人员为代表的“善建”力量,赓续企业文化密切联系群众是法宝。华西“善建”文化倡导了善行的品格追求,彰显了专注建筑的精工之道,已成为企业的精神指引,员工的行为规范,工作的标准要求。在群众中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凝聚发动群众力量,更好地保障群众利益,增强群众的信任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