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诊断方法与防治讨论
2024-06-10卓嘎
卓 嘎
日喀则市拉孜县拉孜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 拉孜 858100
0 引言
口蹄疫作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动物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对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威胁。这种疾病的突然暴发常导致牲畜生病甚至死亡,同时使畜牧业的生产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口蹄疫的防控一直是畜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该病毒高度变异且传播速度快,对不同种类的牲畜都具有感染性。因此,高效、准确的诊断方法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成为控制该疾病传播的关键。
1 病原
口蹄疫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口疮病毒属的一种,有着较多的血清型和亚型,主要的血清型包括O、A、C、亚洲I、南非Ⅰ、Ⅱ、Ⅲ等,这些血清型之间存在差异,影响着病毒的传播和感染特性。口蹄疫病毒对环境条件的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对酸、碱有着十分敏感的反应,常温环境下,酸碱值达到3时,病毒感染力消失,酸碱值在5.5时,约90%以上的病毒会在60 s内被杀死,此外,氢氧化钠也有灭活病毒的效果。温度方面,在-70~-50 ℃下,病毒可存活数年,但在85 ℃下,病毒灭活时间仅需60 s。
2 流行特征
牛口蹄疫在自然环境中可影响很多偶蹄动物,但主要是黄牛、奶牛、水牛、等牛科类动物,牛类在自然感染口蹄疫病毒后,能长期携带病毒并排泄,病毒主要在病牛的食道、咽部寄居,一般牛携带病毒可达180~270 d,非洲野牛携带病毒的时间最长,为5年以上,带毒的牛在圈养环境下成为病毒的传播体。牛口蹄疫病毒传播方式较为多样,如唾液、乳汁、排泄物等,此外,病牛的皮、毛、内脏也会散播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饮水传播,各种受病牛污染的物品,均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疫源地主要为被病牛污染的圈舍、草地、水源等。病毒通常在冬、春季流行,但随着畜牧产品流通区域逐步扩大,牛口蹄疫发病流行逐步摆脱了季节性规律。
3 牛口蹄疫的诊断方法
3.1 临床观察
口蹄疫的潜伏期在感染后长达2~3 d,甚至可延伸至7~21 d。在这段时间内,动物可能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毒的侵袭,病症逐渐显现,临床观察表明,感染口蹄疫病毒后的患牛会出现体温升高、流涎增多的明显特征,病牛的口腔、蹄部会有水泡出现,在经历破裂和糜烂后会逐步愈合,并伴有明显疼痛。最明显的症状是在口腔、鼻部、舌头、乳房和蹄部出现水泡,这些水泡在12~36 h后会破裂,形成鲜红色的糜烂面。伴随着这些症状,患病动物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脉搏和呼吸加速的情况,流涎也常呈现泡沫状,严重者可能导致蹄壳的脱落。年龄较小的动物,例如犊牛就面临着心肌炎感染的风险,犊牛在剖检的时候,心肌位置会出现明显的特征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淡黄色带状条纹,形似虎皮纹理,这种现象被兽医叫做“虎斑心”。此外,个别的患牛会出现乳房炎,孕期牛会出现流产症状,感染此病后,成年牛的死亡率为1%~3%,但幼仔牛由于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等并发症问题,死亡率较成年牛更高。
3.2 实验室诊断
牛口蹄疫实验室诊断时,ELISA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检测血清或标本中的抗体或病毒抗原来确定感染状态,ELISA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水平。具体操作时,应从牛的舌部、乳房或蹄部水泡皮中采集5~10 g新鲜样本,并置于灭菌瓶中,加入50%甘油生理盐水,低温保存,以备进一步鉴定。对于全血样品,需要尽快离心分离血清,避免溶血。理想的离心条件是在500~4 000 r/min的速度下离心5~10 min。如果没有离心机,也可以将样品放置于室温下(20 ℃)倾斜2~4 h,然后在48 ℃环境中过夜待其自然凝固,并在后续操作中转移上清液,血清在0~4 ℃条件下可保存5 d,在-15~-20 ℃冷冻保存时间更长。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所有试剂盒中的试剂在使用前需要恢复至室温,通常提前1~2 h拿出,放置在恒温培养箱内回温。加样孵育阶段也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板须在加样后用封板膜封严,以防止水分过多蒸发影响实验结果。在孵育时,应根据实际室温情况适当增加ELISA板在温箱中的孵育时间,以确保反应充分,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避免混用不同批次的试剂盒。配制试剂前后均需要充分混匀,特别是浓缩的PBST液在低温条件下可能会产生无机盐结晶,使用前需要先进行融化,底物溶液按照操作说明进行配制,保证现配现用,血清的稀释、加样、转移、洗涤及拍板等步骤也必须严格遵循规定操作[1]。在进行血清稀释时,应先加稀释液,然后再加入待检样品,加样时需要避免产生气泡,保持操作的准确性。洗板是ELISA操作中的关键步骤,每孔加入洗涤液300 μL,洗涤3~5次,每次洗涤的时间约为30 s。洗板时须保证酶标板平放,防止液体漏出或溢出。试验的显色、终止以及读数阶段也需要严格控制,显色反应的时间应根据底物显色情况适当调整为10~15 min,然后加入终止液,在读数时,应确保酶标仪预热30 min,同时清洗酶标仪滤光片,保证读数结果的准确性。
4 牛口蹄疫防治策略
4.1 疫苗接种
口蹄疫的预防主要依赖于疫苗接种,常见的疫苗包括牛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和牛口蹄疫O型病毒样颗粒疫苗。其中,牛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所采用的抗原源自牛体,选用了强毒OA/58的抗原谱,通过BHK-21传代细胞系进行病毒抗原的培养,经过二乙烯亚胺(BEI)灭活处理,并添加矿物油佐剂制成乳剂疫苗。这种疫苗性状为略带粉红的粘性液体,适用于黄牛、水牛、奶牛和牦牛等不同种类的牛,可用于预防和紧急接种,免疫效果可维持6个月,成年牛肌内注射3 mL/头,1岁以下犊牛肌内注射2 mL/头,存储条件要求在4~8 ℃,并避免冻结,有效期为10个月。牛口蹄疫O型病毒样颗粒疫苗同样用于预防牛O型口蹄疫,免疫期为6个月,肌内注射2 mL/头,注射后可能出现注射部位肿胀、一过性体温反应,以及减食或停食1~2 d的症状。通常在注射疫苗后3~5 d症状逐渐减轻,并逐渐恢复正常。
4.2 科学饲养管理
在口蹄疫的预防工作中,牛舍的清洁、通风和干燥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定期对牛舍进行清洁,并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干燥环境,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减少牛只的应激源,提高其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口蹄疫的风险。此外,日常消毒工作也不可忽视,对圈舍、场地和用具进行定期消毒是防止病毒传播的重要步骤,采用2%的火碱或10%的石灰乳进行消毒,2 d 1次,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能有效地减少病毒的存在,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在紧急情况下,注射血清抗体天健牛毒清可作为紧急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口蹄疫的暴发。同时,一旦确诊有口蹄疫病例,须立即隔离病牛,并及时进行治疗,以阻断病毒传播,根据相关条例,若出现口蹄疫疫情,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启动紧急扑灭措施,实施疫区封锁措施,严禁人畜来往,对疫点和疫区进行封锁,扑杀、销毁病畜及其同群畜,并进行大规模消毒工作,以消灭疫源。消毒可采用多种药剂,常见的药剂有2%氧化钠和2%福尔马林,20%~30%热草木灰水和5%~10%氨水也可作为消毒药剂进行使用。
4.3 治疗措施
4.3.1 口腔治疗措施
在牛口蹄疫口腔治疗中,使用5 mL/头的0.05%~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病部位,冲洗应确保覆盖整个患病区域,除高锰酸钾溶液外,还可以使用0.2%福尔马林或者2%~3%明矾溶液,用量与高锰酸钾溶液相同。清洁口腔后,可在口腔溃烂面上涂抹10%~20%的碘甘油,3~5 mL/次,或1%~3%的硫酸铜,5~10 mL/次,这些药物能有效治疗口腔溃烂部位,有助于减轻病情。
4.3.2 蹄部治疗措施
在蹄部的治疗中,需要做好蹄部消毒,每头牛使用1~2 L 3%的来苏儿、1%福尔马林或3%~5%的硫酸铜溶液进行蹄部浸泡,确保患有病变的蹄部充分浸泡其中,1~2次/d,持续3~5 d[2];另一种常见的伤口处理方式是在用水洗净患牛的蹄子后,涂抹青霉素软膏或20%碘甘油。每头牛涂抹青霉素软膏5~10 g/次,均匀涂抹在患处,随后用绷带进行包扎;每头牛可涂抹20%碘甘油3~10 mL/次,同样均匀涂抹在伤口上,持续5~7 d,直到伤口完全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洗涤蹄子,以免潮湿影响伤口的愈合。除上述药物外,还可以使用中药进行蹄部治疗,中药治疗可选择以下3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采用生姜、甘草、金银花的中药组合,每种草药各取15 g,煎水后过滤,得到药液,用棉球蘸取药液,对患处进行擦洗,3次/d,连用3~5 d;第二种方案是采用雄黄、明矾、冰片各30 g,大黄、黄连各60 g,将这些草药研成细末,用开水调成糊状,将糊状药物涂抹在患部,3次/d,连用7 d;第三种方案是使用大蒜100 g、花椒25 g、白矾100 g、白酒150 mL的中药配方,将大蒜、花椒、白矾浸泡于白酒中,经过24 h后过滤,得到药液,将药液涂抹在患处,3次/d,连用7 d。
4.3.3 不良反应治疗措施
口蹄疫疫苗或治疗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严重反应,例如患牛出现明显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建议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患牛注射5 mg/头,并在20 min后可酌情重复注射相同剂量[3],之后,肌内注射500 mg/头非那根(盐酸异丙嗪),以及30 mg/头地塞米松磷酸钠,注意孕牛严禁使用地塞米松。对于已出现休克症状的患牛,先针刺耳尖放血,然后,做好静脉通道的搭建,每头牛静滴200 mL 10%葡萄糖和10 mg去甲肾上腺素混合液。在患牛体温低于36.5 ℃的情况下,还需要加入乙酰辅酶A 1 000 UI、ATP 200 mg、肌苷300 mg和25%葡萄糖2 000 mL进行静滴。当患牛苏醒、脉律恢复后,撤去上述药物组合,换成2 000 mL 5%葡萄糖盐水,加入5 g维生素C、60 g维生素B进行静滴,最后再使用500 mL的5%硫酸氢钠液进行静滴。对于一般反应,可每头牛肌内注射500 mg非那根(盐酸异丙嗪)、30 mg地塞米松磷酸钠,之后皮下注射5 mg 0.1%盐酸肾上腺素,病牛会较快恢复。
5 结束语
牛口蹄疫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对牛的健康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威胁,在防治过程中,疫苗接种是一项关键举措,能够有效预防病情的发生和传播,科学饲养管理、加强日常消毒工作,也是控制口蹄疫流行的重要手段。在治疗方面,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对于不良反应的处理,需要谨慎和迅速的干预,以确保患牛的生命安全。在未来,口蹄疫的防治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从养殖场到政府机构,均是重要一环,持续的监测、预防以及科学的治疗均为保障牛的健康和养牛业稳定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