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新发展格局视角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报告
2024-06-10刘福强邴兴国魏泳博刘营
◎文/刘福强 邴兴国 魏泳博 刘营
一、发展基础及比较分析
(一)我国海运市场资源争夺加剧
近年来,我国海运业务重心整体南移,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整合落地,将业务总部撤出天津和大连,集装箱、油运业务的总部落户上海,散货业务的总部落户广州;招商局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实施战略重组, 集团总部设在香港;外贸航运企业在华总部也多设于上海,长江以北已无航运企业一级公司,南方城市港口竞争力整体上升。 天津受危化品港口业务市场外迁、 原中远集团散货运输船队南迁等因素影响,天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指数排名从2014 年的第17 名降至2018 年的第29 名;随着绿色港口、智慧港口、枢纽港口建设取得成效,2022 年回升至第21 名,仍被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港口超越。
(二)国际航线资源配置相对固化
全球航运网络划分为17 个大组团和4 个边缘组团,包括2 个区域一级系统,26 个区域二级系统,天津港处于釜山一级系统下的子系统中。 2022 年天津港的干线数量已跌落至较低水平,外贸集装箱航线76 条,且82%为至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区的近洋航线(62 条),至欧洲、美国等地区的远洋航线较少。 与华东、华南地区其他港口相比,天津港外贸集装箱航线、结构与上海港(近、远洋分别为154 条、156 条)、宁波港(近、远洋分别为159 条、141条)存在较大差距。 天津港在环渤海湾港口中的优势地位并不突出,青岛港(近、远洋分别为74 条、69 条)在美洲、地中海等多个航线数量上更具优势, 而天津港仅在部分欧洲航线上有相对优势。
(三)通道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货源经济价值低不利于吸引船公司布局运力, 天津港煤炭、金属矿石、石油及制品的吞吐量占比合计53%,冷链生鲜、 高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的转运货物占比仅为19%。腹地适箱货源70%来自京津冀地区,主要以工业、农业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初级产品为主,且内贸多于外贸。 根据港口集装箱作业包干费挂牌价,单位标箱外贸价格要高出内贸30%~40%;以深圳盐田港为例,集装箱单箱收入及净利润傲视全国,净赚约250 元~299 元,其他港口在19 元~147 元不等,部分内贸码头则刚过盈亏线。 此外,天津平行进口汽车(全国占比75%左右)、进口冻品规模(全国占比25%左右)均居全国前列,但未形成相应大宗商品交易;兼具北方大宗原材料、半成品集结下水及南方家电等成品向西北内陆腹地分销的功能, 却未形成集散交易中心。
(四)港产城功能适配性尚需加强
鹿特丹实施以临港产业带动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打造了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等7 大临港工业区,这条工业带是鹿特丹港的核心竞争优势。 上海临港新片区自成立以来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40%,以特斯拉、中国商飞、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世界级前沿产业链集聚发展。以智能新能源汽车为例,特斯拉的“鲶鱼效应”显著,实现产值1848.85 亿元(占上海新能源汽车产值的65%),其产业链本土化率已超过95%,长三角供应商达到56%,形成了区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全生态链。 相比之下,天津部分临港产业对航运需求偏低,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临港产业能级与港城功能适配性不足。 绿色石化产业的化工行业精细化率、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差距;海洋装备产业高端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不够齐全,未形成完备的船舶维修、燃料油品加工供应等产业体系;航空航天产业关键技术环节的设计、研发及制造能力不足;粮油轻纺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普遍缺乏高附加值产品。
(五)国际航运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伦敦港聚集了世界20%船级管理机构、50%邮轮租船业务、40%散货船业务、18%船舶融资规模和20%航运保险业务,为其航运中心地位奠定了基础。 作为全国航运企业密度最高的上海虹口(北外滩)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落户197 家航运企业,集聚世界航运巨头在内的4700 家航运企业,拥有“中字头”在内的40 家航运功能性机构。相较于国内其他港口,天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指数排名较低的重要原因是航运服务发展滞后。 以河西区小白楼航运集聚区为例, 共有航运企业1100 余家,以二级公司和天津分公司为主, 缺乏总部级的航运服务企业,从事货运代理、船舶代理等附加值较低的企业数量占比达80%以上。
二、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关于货物运量问题, 既要重视集装箱吞吐量,也要关注散货吞吐量。 港口流通上规模是港口经济上水平的重要前提。 随着矿石、煤炭等大宗散货向河北港口转移,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在津冀港口群中占比由2010年的41%下降到2022 年的30%。 长期来看,如果没有货物吞吐量的支撑,国际贸易、航运金融和商务服务等也将面临流失风险。 据天津航运协会反映,随着中远海运散货运输船队迁到广州,协会会员规模逐渐萎缩,仅剩30 家会员单位。
二是关于融合空间问题, 须探索港产城在大空间尺度上的融合。 港产城融合发展分为 “区级—市级—都市圈”三个层次。 根据伦敦、新加坡、上海等经验,港产城发展均历经功能混合、 港城分离再到更大空间上探索修复港口和城市及区域关系的过程。 以上海为例,港口发展经历黄浦江时代、长江口时代和洋山港时代。 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上海跳出黄浦江和长江口的发展思维,在小洋山建立了离港深水港区,重塑了港口与城市及区域发展关系,形成了长三角的新引擎。 天津港口经济腹地广阔,为实现北方国际航运区目标,谋划更大发展空间,应在“津城”“滨城”乃至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范围内适度超前探索实现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是关于发展模式问题, 应客观看待集装箱国际中转比例、海铁联运比例等指标。 天津港地处渤海湾,为腹地型枢纽港口,受“远海近陆”的特殊区位条件及沿海捎带等政策缺失的影响, 大规模开展国际中转的条件支撑不足,集装箱国际中转比例较难提高。 另外,天津港腹地货源的特点客观上造成海铁联运货物存在进出不平衡、箱属箱型不平衡的问题,难以满足铁路部门“双向重载”运输的要求,且铁路又存在无法门到门、集中编组、多次装卸等问题,其对比公路在近距离运输并无优势,也客观制约了海铁联运比例的提升。
三、对策建议
港产城三位一体,港口是核心,产业是基础,城市是保障。 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要牢固树立“志在万里”的发展理念,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更要面向国内国际双循环,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统筹实施“五提”工程:
一是港口枢纽能级提升工程。 以调整港城边界和港口功能性布局为核心,借鉴“前港—中区—后城”模式,统筹协调“一港八区”功能布局,推进港口由“北重南轻”向“南北均衡”转变。 主动服务国家大宗商品及能源安全战略,打造区域贸易港口,探索发展船供油及保税油、有色矿等新兴适港商品贸易,建设石油、天然气能源枢纽,加快南港国际贸易平台和油气交易中心、 平行进口汽车贸易聚集区、冻品大宗交易市场等载体建设。 着力打造绿色港口,坚持“零碳码头”“零碳港区”“零碳港口”三步走战略,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中国港口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示范性港口。 着力打造智慧港口,推进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深化“数字孪生天津港”建设。
二是产业集群创新提质工程。 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提升绿色石化产业链能级,打造央企第二总部服务基地、首都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化工新材料制造基地和京津冀化工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 推动临港制造业做优做强,重点打造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装备、港口航道工程装备、海水淡化成套装备等四大制造集群,形成临港国际重大装备制造业及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配套的大产业链集群。 聚焦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服务和通用航空四个重点领域,打造空客飞机、直升机、无人机、运载火箭、卫星及超大型航天器5 个子链条,提升航空产业链、 价值链和创新链层级。 积极探索发展未来产业,推动在数字孪生、脑科学、量子信息和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与产业领域变革, 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三是津滨联动赋能提档工程。 以全球班轮公司在津区域总部实现零突破为重点, 大力发展高端港航服务业,建设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 发挥中国(天津)国际会展中心作用,争取举办中国国际智慧港口展览会等高规格展会,谋划好中国(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中国航海日论坛等活动。 全面挖掘和精准分析天津市及京津冀地区主要产业链对港口物流、国际分拨的需求,打造港口全程物流服务供应链条,建设中国北方国际冷链物流分拨基地、跨境电商商品分拨基地、能源资源类商品和先进技术设备进口集散基地等平台。 聚焦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争取国家在天津港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面提升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能力和水平。
四是支撑体系建设提速工程。 全力拓展近远洋外贸通道、沿海内贸主干通道、欧亚陆上通道、内陆经济通道、“冰上丝绸之路”通道等五大通道,打造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 依托港口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海运、空运与铁路枢纽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推进天津港直通中西部腹地的专用铁路通道建设,打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的枢纽通道。 加快建设满足天津港3000 万TEU (指20 英尺相等的换算单位,现在习惯被称为标准箱)发展目标的集疏运主通道,打造“北进北出、南进南出”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天津港南北转换主通道通行能力,谋划一批集疏运交通关键节点打通项目。
五是营商环境优化提效工程。 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为契机, 打造中日韩自贸区战略先导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复制海南自由贸易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临港新片区等改革创新经验成果。 积极参与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协调沟通, 深化三地政策协同、开放协同、产业协同,吸引集聚京津冀重大科研成果在天津自贸试验区转化落地。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自贸制度体系, 打造世界级租赁产业聚集区,建设北方商业保理之都,建设新型供应链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服务实体的金融开放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