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热点情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五爱教育”策略探究
2024-06-10宋丽杰辽宁省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
宋丽杰(辽宁省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面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如何着手、怎么培育,是摆在广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面前的难题与挑战。
“道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倡的“五爱公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而兴起的“五爱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引领、关键核心与主体内容。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推进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培育与提升的重要抓手和实现途径。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在学科教学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把握好意识形态相关原则性要求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热点情境作用,运用课堂主渠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五爱教育”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挖掘教材热点,深化“爱祖国”教育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2019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特别提到张伯苓老校长的“爱国三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深化“爱祖国”教育,道德与法治是必修课——这门课不仅是必修,而且必须要修好。所以,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而要结合当下热点和实际,遵循新课标理念与精神,深入挖掘教材当中核心知识点所涉及的社会热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与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真正体验并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从而更加热爱这个国家和脚下的土地。
例如《坚持改革开放》这一课,教师酌情引入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中的“洋务运动”,世界史中的沙皇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内容,以图文并茂和影像资料等方式,对“改革”“近代化”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过程、内容和结果影响的对比分析。这样,学生会对新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伟大成就的认识更加立体和丰满,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对祖国的热爱。
分组讨论环节中,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谈一谈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庭,或者自己所认识了解的亲人、朋友、邻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探究“国家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和“小家旧貌换新颜”的关系,进而上升到国家情怀的高度,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借助技术手段,强化“爱人民”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活动之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引入社会焦点和热点,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直观、生动、形象的体验中感悟祖国的伟大、人民的伟大。
例如,在教学《走近老师》一课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观看《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后的感受。这部电影是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的感人事迹为原型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学生纷纷表示:“我最为感动的是,张老师之所以能够在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坚持成立女子学校,就是因为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一个女娃能影响三代人,影响她的母亲、影响她本人,还要影响她的下一代”“在执教生涯当中,张老师能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能够始终坚持为学生着想,就是因为她把每个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她省吃俭用,宁愿自己受苦、受累,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情奉献、不求回报,为大山里的女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贡献她一生的力量……张桂梅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作为教师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她爱人民的崇高境界!”
三、运用情境教学,实化“爱劳动”教育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热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劳动、生活联系,并涉及较多基础劳动知识。这些知识分布于七、八、九不同年级,内容紧密贴合实际,形式较为新颖,整体来看脉络清晰。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将教材资源充分的挖掘、利用起来,并且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呢?“方法与技能材料”是教材中值得挖掘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于这部分内容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例如,在学习《让家更美好》这节内容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为家人做菜、打扫卫生、清洁家居用品等方式,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增进与家人的互动,并记录劳动过程自己的感悟以及家人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家人的辛苦和不易,以及劳动成果的珍贵,还可以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和艰辛,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提高爱劳动的热情,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
又如,在学习《我与集体共成长》这节内容时,有学生指出,“在班级卫生值日过程中,有个别同学存在偷懒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问题展开全班大讨论,并总结班级集体建设的要求,促使全体学生认识到“打扫卫生、保持班级内部干净整洁的重要性”。随后,教师可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班级卫生值日过程中,对课堂讨论所得出的观点进行实践。这样,可以将书本知识及时应用于生活实践,实现劳动教育和集体建设的契合,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热爱劳动之情。
四、拓展热点资源,优化“爱科学”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论述了科学教育的意义、内涵和方法,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023 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等要求。
开展和优化“爱科学”教育,并非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一家之事”,道德与法治课程亦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学情,充分利用好学校以及所在区域的相关资源,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与认知。
例如,教学《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中,为使得学生深度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们展示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通过甲骨文的考古成果来展示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学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造字方法来分析这些甲骨文,进而直观感受我国独特的文字魅力和文化的连续和延绵;通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通过诸子百家思想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通过宋代话本、元曲和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市井通俗文化的发展演变,百姓的精神文明生活状态;通过绘画、书法、雕塑、昆曲、京剧等艺术成就,引导学生感悟一个古老文明的魅力;通过“四大发明”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对整个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和文化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体育艺术领域的累累硕果,看到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文化血脉是如何传承与延续,如何在伟大复兴道路上坚实地迈出每一步,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在学习法律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和理解,避免陷入枯燥生硬的教条模式,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化被动为主动,变旁观者为参与者,把课堂变成法庭,由学生自己扮演“审判长”“陪审员”“律师”等角色,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法律问题,学会如何科学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五、讲好家国故事,内化“爱社会主义”教育
“爱国是具体的、现实的,爱国主义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内化“爱社会主义”教育?学会并擅长讲好家国故事,能够在依托和围绕教材核心知识的同时,通过讲好家国故事的形式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体验和感悟,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办法。
例如,《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分别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层面,通过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等角度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军事、外交、科技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通过七十多年的巨大变迁,直观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如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或者身边认识的亲友、邻居等群体的生活经历说说家乡的变化,进而谈一谈国家和小家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讲述,教师最后以家国情怀故事来收尾升华,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祖国的伟大,进而形成强烈的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所了解的家国故事,通过自己讲故事的方式进一步加深认知和理解,并在其中进一步体会和感受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力量和伟大实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需要教师和家长关注“五爱教育”,进而形成教育合力,多措并举,多角度多维度地为青少年们增强对党、对祖国的信心,为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