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经验探索专题

2024-06-10文军

关键词:乡村人口情理市民化

主持人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发展现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更是提出,到2035 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可以说,作为国家的神经末梢和基层单元,乡村治理是否有效不仅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质量与水平,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然而就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而言,正在经历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与传统风险、现代风险、转型风险“三险合一”的并存,不仅乡村治理环境、治理要素愈发动态多元,而且实际治理难度与治理风险也在逐步上升。要想更好地释放乡村治理效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任务,还需要更加深刻的理论指导、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工具以及更加规范的实践探索。

本专题的三篇论文便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作出的全新思考与探究。其中,何雪松和张道林基于浙北W 镇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实践考察,从行动指向和实际控制权两个维度出发,指出执法部门“情理”运作的实践逻辑,即在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符合社会期待、维持部门组织自主性、降低治理风险性等多维情理维度之间寻求平衡,进而实现了“行政效率”与“地方文化网络”动态交互而成的实践智慧。张方旭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视角出发,聚焦于广大中西部乡村地区,认为不同类型乡村的振兴路径与逻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作出调整,对于内生条件比较好的乡村的振兴思路是实现乡村人口的就地市民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而对于内生基础薄弱的偏远乡村,则需要进一步推动乡村人口的异地市民化,从而实现乡村的分类治理。王云龙则着眼于“技术悬浮”的现实问题,认为技术目标、技术配置与技术供给的结构性脱耦是导致当前乡村治理系统出现增量投入与低效运转循环困境的症结所在。通过对云南省H 县的经验分析,提出需要通过数字规则的“协调化”,数字架构的“按需化”以及数字服务的“在地化”促成“技术外嵌力量”与“乡村内在基础”的深度融汇,从而实现乡村的良序善治。

猜你喜欢

乡村人口情理市民化
后脱贫时代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凉山州同城化区域“一市三县”为例
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
合作社的发展要着眼乡村人口及结构变化
英国乡村发展的特点与挑战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