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4-06-10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明农民生态

陈 斌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必须发挥农民主体的力量。由于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淡薄的客观现实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农民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需要加强农民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生态文明素养与生态建设能力的生态农民,从而发挥农民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1 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

1.1 生态价值:助力乡村生态环境优化。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推动乡村生态建设,培养乡村人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与能力,为乡村生态建设服务。生态文明教育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引导村民投身环境污染治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加强污染物协调控制,统筹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二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化转变,减少甚至消除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使草原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三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农民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形成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坚持节约原则,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全耕地休耕轮耕、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的施行。

1.2 文化价值:促进乡村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是生态文化的宝库和生态资源的聚集地,山水林田、河湖草沙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态文明思想主要诞生于农村。传统农耕文化包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敬畏自然的信仰和顺应自然的智慧。在工业文明时代,这些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上受到了一定冲击,乡村生态文化并未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乡村文明建设受到冲击。加强乡村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改变农民生态文明认知,重塑乡村生态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在改变农民生态文明认知方面,主要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道德观教育、生态哲学观教育等,让农民的生态文明思想与意识得到提高。在重塑乡村生态文化方面,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作用,其吸收借鉴了传统农耕思想的精华又加入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农村特殊实际,能够起到促进乡村生态文化发展的效果。在乡村文明建设方面,在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村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农民也逐渐养成生态文明的良好习惯,继而营造乡村生态文化的良好氛围,促进文明乡村风尚养成。

1.3 经济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道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真理。乡村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首先,乡村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教育过程中,村民将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优势,掌握生态农业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这将促进生态农业在乡村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其次,乡村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通过教育,村民将更加注重乡村环境的保护和乡土文化的传承,营造优美的乡村旅游环境。这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观光,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升级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最后,乡村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过程中,村民将学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方法,减少浪费和污染。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 乡村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乡村生态文明教育对象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农民是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对生态文明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只专注农业生产,忽略生态环境保护,滥砍滥伐、过度捕捞、污水乱排、焚烧秸秆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此外,政府和基层领导干部作为乡村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对农民的生态文明教育不足,宣传力度不到位,没有履行好生态文明教育的职责。另外,由于农村通信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受限,农民难以及时而全面获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无法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及相关政策。最后,目前农村以老人、妇女、小孩为主,受传统小农思想及社会分工的影响,思想相对保守,接受生态文明思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乡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滞后化、形式单一化。在教育内容方面,目前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存在滞后化问题。在乡村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农民主要接受的是生态环境政策、生态环境基本常识、生态环境危机方面的宣传教育,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但是生态法制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农业技能教育不足,这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不强,农民无法将获得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转化为指导生产生活的能力。在教育形式方面,首先,相比城市,大部分乡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使得生态文明教育手段落后,主要以传统媒体为主,如村广播、宣传栏、宣传手册、相关书籍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宣传教育,电缆、电视、宽带、通讯设备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互联网等现代媒介的运用不充分,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和及时性。此外,乡村生态文明教育主要用单一化、模式化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缺乏教育互动性和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农民群体的切身需要,难以调动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人才队伍支撑。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造成农村本土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吸引不来,以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等情况,使得农村越来越缺乏相关人才,农村生态文明教育举步维艰。一方面,农村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建设家乡的比例较少,倾向于在城市工作。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生计外出务工,农村出现空心化和老龄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流失。另一方面,农村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社会上相关专业人才很少选择参与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另外,基层领导干部作为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力量,也存在生态文明教育专业能力较弱、观念落后等问题,难以有效开展乡村生态文明教育。

3 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构建乡村生态文明教育多元体系。要提高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村委会、企业及农村社会组织的合力。首先,政府要起到引领和扶持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给予经费等扶持。政府可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农民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建立生态文明教育激励体系,对积极参与者和表现突出者进行激励;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并适时展示成果;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掌握生态环保知识和技能。其次,发挥村委会的引导作用,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要运用村规民约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民俗传统增强农民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认同,吸引村民广泛参与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公约等,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最后,企业和农村社会组织可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式参与生态文明教育。例如,企业可投资生态环保项目,提供就业机会;工会、生态环保组织等可与学校、乡村等合作,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鼓励支持农民参与生态环保组织等。

3.2 丰富教育内容与创新教育形式并举。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同时要符合乡村自身生态建设实际。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融合党中央对乡村生态建设的决策部署,用最新的科学理论与决策指导乡村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此外,生态法制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要融入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法制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生态法制教育可增强乡村生态建设主体的法治思维,增进对生态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运用,减少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生态道德调控的范围更广、涉及群众更多,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帮助村民形成生态保护共识,利用村规民约发挥生态道德对村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要结合村情做到因村施教。教育者要针对乡村生态建设痛点、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与实践教育,尤其是针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技能与健康绿色生活教育,对于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的手段与形式要多样化。首先,政府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生态文明教育手段更新提供外部条件。生态文明教育不止是进行线下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学习,打破学习地域限制,提高学习效率。互联网平台既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又是一个宣传生态产品的平台,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互联网+乡村生态文明教育、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互联网+乡村生态治理模式等,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与当地产业发展。同时,生态文明教育不局限于固定场所和灌输教育形式,可增加实践活动教育和示范教育等形式。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各种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亲身体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此外,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实践中,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后,开展生态文明户评选、环保知识竞赛、环保书籍阅读比赛、亲子生态跑等活动,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趣味性。

3.3 培育乡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队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人才队伍支撑,打造坚强有力、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对于乡村生态文明教育和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村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村干部和党员是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核心力量,通过组建村干部与党员培训班,聘请高级专家、学者巡回授课,传授其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培养技能。同时,政府建立健全村干部薪酬和绩效评估制度,调动村干部积极性。其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乡村实用人才库。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在农业领域具有实际经验和技能的村民,对其进行生态文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教育者和践行者。同时,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最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乡村加强与农业企业、高校专家、城市社区、中小学相关教师的交流合作,组建支援人才队伍,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技能培训,推动乡村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明农民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