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国建设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作为
2024-06-09梁亚萌
【摘要】和谐中国建设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当前社会各界要关注的重点。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应有作用,直面和谐中国建设中的各种挑战,就要培育共同的价值理想,培育理性平和心态,培育可持续发展思维,培育命运共同体理念,构筑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人到集体,从内涵到外延等各要素的和谐共存与共荣。
【关键词】和谐中国|思想政治工作|挑战|作为
和谐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元素,不论是古代的“以和为贵”还是新时代的“和谐中国”,都传达着人们对和谐中国的热爱和期盼。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稳定器,对和谐中国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中国建设中的应有作为,将有助于和谐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一、和谐中国的基本表征
“和实生物、和谐生美,和谐中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共建和谐中国已成为当代中国昂扬向上的主旋律。”[1]而对于每一层关系的准确把握,都将加快和谐中国的建设步伐。
(一)沟通、友爱的人与人和谐关系
和谐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其构成要素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构成和谐中国的最基本元素。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正是因为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促进了社会整体的和谐,而社会中个体要素的和谐只有在和谐中国这个全局中,才能得到全面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与人和谐关系”就是个体作为独立的要素相互无根本利益冲突、内部的矛盾得到真正解决、处于沟通、友爱、和睦的关系。结合新时代的要求,马克思的观点与当前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释义相契合,个体之间沟通、友爱、和睦的相处关系仍然是当前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根本特征。有效的沟通是解决矛盾的关键,相互间的友好往来是和谐关系的具体体现。
(二)尊重、融合的人与社会和谐关系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2]因此,作为现实的人,社会是我们存在的前提条件,而社会也必须要有人的参与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在社会中总会表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的发展可能是社会所需要的,也可能是社会进步所排斥的,当社会排斥个性发展时,人与社会的矛盾就会凸显。一个和谐的关系中,不应该用冲突和对立来获取某一方的胜利,个人应该将自己的成长置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中,追求共同的价值理想,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同时社会也应当尊重个性成长,给予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进步的空间。
(三)依存、共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一改变也使得和谐自然的意义更加深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3],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当索取行为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后,自然界也会通过一系列现象向人类发出警告。我们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世界,才能避免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走上歧途。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是实现宁静、美丽、和谐中国的必然选择。
(四)对话、互惠的中国与世界和谐关系
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努力推进和谐中国的同时也将和谐世界的建设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谐中国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支点,而和谐中国的实现也有赖于国际环境的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3]中国正以一个大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中央,面对来自世界大环境下的诸多考验,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稳步发展,依靠的不是块头大、拳头大,而是用大国力量贡献更多的智慧和方案,应对和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各国进行积极对话,为和谐中国的建設赢得更多的机遇。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和谐中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和谐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而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的发展也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产生相应的更动,这些变化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紧迫的需要。
(一)人与人之间竞争多于合作
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带来丰富的物质资料的同时,也使得个体相互间的关系变得不那么单纯。当主张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为追求出现的时候,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而此时相应的各项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随之显现出来。新时代的和谐中国建设,在提高经济基础的同时,必须更多的关注人性的发展。人际关系变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时代的环境下人们思想产生了深刻变化,在对利益竞争的关注中利益多于合作,否定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双赢的结果,因此,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关键取决于提升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摆正交往心态,认识到合作关系的重要作用,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所要研究的重点。
(二)人与社会之间排斥多于包容
“在现实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往往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以个体为本位,忽视群体;另一种是以群体为本位,忽视个体。以个体为本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过分重视个人得失,忽视他人和群体的利益,不利于社会安定;以群体为本位容易压抑个体的创造性,忽视个体成长,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竞争的社会氛围。而个人都是多样化的存在,往往会因受教育的水平、工作能力的高低以及适应社会的速度而与社会形成对立,产生孤立感和排斥感。面对这种新兴的思想和心理的危机,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做出调整,如果不能准确的给予人们思想上的指引,反而会使人与社会的发展陷入困境,阻碍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建立。
(三)人与自然之间掠夺多于保护
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生产力实现了几何式倍增,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恰恰是这种进步给自然带来了毁灭式的打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平等的肆意掠夺,再到现在我们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种变化直观的展现出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人与自然本应是一种相互依赖,唇齿相依的关系,但在今天,人类社会更多的是向自然进行索取和掠夺,对自然缺乏必要的保护和敬畏。从构建和谐中国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从思想上帮助人们摆正价值观念,这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
(四)国与国之间对抗多于共赢
从“一带一路”的启动到“亚投行”的创建,都在凸显着国与国之间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不是一国之力可以维持的,它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携手。当今国际社会,由于国家、地区之间存在众多的利益冲突、领土纠纷,加之部分国家有着极大的野心,干涉他国内政,抢占他国资源,导致国际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冲突次数也越来越多,各个国家之间频树贸易壁垒,大肆提高关税,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市场的公平与稳定,这种对抗的国际环境并不利于和谐中国的建设。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缺乏着必要的合作与对话,不但没有实现合作共赢,反而走向了对抗冲突。面对这种不和谐的国际环境、不正当的国际对抗、不健康的经济贸易,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此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承担起意识形态领域的重任。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和谐中国中的应有作为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的命题一经提出,也意味着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迎来了新的任务,这更是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一)培育共同价值理想,融洽和谐人际关系
在和谐中国这个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刚性调解,但同时更需要思想道德的柔性约束。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成员们拥有共同的价值理想和凝聚力。当前我们务必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就是将这些共同的价值理想融入到生活中,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和谐中国的建设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主要是利益的对立和冲突,倘若大家都能以共同的价值理想作为行动指南,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风尚,那人际之间的矛盾也会在友好的氛围中逐步淡化,和谐的人际桥梁也将最终形成。
(二)培育理性平和心态,营造有序社会环境
在社会发展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快慢,表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容易引发个人在思想和心理上的落差,导致社会存在感不强,过度压抑到最后就会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适时地发挥矛盾协调功能,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树立理性平和心态。思想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研究思想变化新特点,引导大家提高社会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我们历来坚持“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通过协调、沟通、服务的方式进行宣传引导,让更多人明白“穷则独善其身,达則兼济天下”的人生理念,舒缓人们心中的不满,引导人们用更加积极主动的热情去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社会的有序运转注入更多的润滑剂。
(三)培育可持续发展思维,促进人与自然友好依存关系
当前,新目标的确立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奋斗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达经济目的不惜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宣传角度要具有整体性,理念的生成和确立要结合新思想所倡导的政策方针,帮助人们克服传统的中心主义思想,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统一于和谐中国的蓝图中,肯定人与自然是一个共荣共生的整体,提醒人们生态平衡、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自觉践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加准确地利用自然规律,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做到不破坏自然界应有的平衡法则,”[5]共同构建绿色生态格局,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四)培育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新型国际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3]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工作,必须紧跟新时代步伐,及时突破传统的利益对抗思维,通过发挥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树立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思想贯穿人们的内心,同时也要时刻警醒人们建立思想防线,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向我们进行的恶性渗透,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推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6]的建立。
四、结语
建设和谐中国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面对新时代的要求以及人们的热切期盼,思想政治工作势必要紧扣党和人民的需求和号召,立足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前沿,融洽和谐人际关系、营造有序社会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友好依存、引导新型国际关系,进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承担起意识形态领域的任务,为和谐中国的建设构筑更加稳定的思想氛围。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李林宝.共建和谐中国[N].人民日报,2014-3-26(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2).
[4]任芳.浅析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J].传承,2009(1):48-49.
[5]张娇.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启示[J].学理论,2013(2):36-37.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2).
(作者简介:梁亚萌,助教,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