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钟:承面塑精髓 传瑰宝神奇
2024-06-09武竹青
武竹青
“面塑俗稱面花、捏面人,是用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也是国人联系情感的一种纽带。”5月8日,有“面人王”之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山西省吕梁市工艺美术大师、孝义市面塑协会会长王钟说。
王钟今年56岁,做过矿工、凉菜师傅,当过孝义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膳食股副股长,但因从小受母亲言传身教,始终对面塑情有独钟。20岁那年,他不满足自家祖辈们的手口相传,不断外出向老艺人拜师请教学习交流,并一鼓作气创办了自己的面塑工作室。先后制作出鱼戏莲、手拉手、石榴蹦仔欢乐家、西游取经等作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这些作品多次在省市以及全国面塑大赛中荣获金奖、银奖。
孝义的面塑技艺历史悠久,作品多是寄托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祈求一年五谷丰登的厚望,凡农家主妇都身怀绝技,村村社社都有灵婆巧妇。“从传承的谱系来说,原来我记忆里都是农村老太太、妇女们来做,过节日我母亲每次也做花馍,我就帮大人做。如今,很多老人不在了,有些技艺确实失传了。所以对我而言,一是研究,二是挖掘,三就是传播。”王钟对面塑传承一直坚定不移。
今年是甲辰龙年,王钟创作了多组以龙为题材的面塑,其中制作的“双龙戏珠”作品活灵活现,整个形体气势非凡,金龙身姿飘逸、龙口怒张,身上的龙鳞和犄角很好地体现了龙的特征,一展指尖上的年味。
“双龙戏珠”虽然是很简单的4个字,但要把龙的气势神态体现在一件面塑作品当中还是挺难的。捏面塑是个细活,拿手搓、揉,剩下就是捏。捏这么一副作品,还是非常考验功夫的。难度在于如何把龙的神韵表现出来,龙身做得形象生动、姿势做得活灵活现、四肢做得有力,特别是眼睛要做得有神,必须要把龙的气势神态做出来。
“我现在创作时,首先会选好主题,然后大脑中再想象一下主题里面还需要有什么元素,同时极尽所能地挖掘古老的民间意义,然后再与新时代文化融合到一起,从而来衬托整个作品的完美。”王钟说。
捏好面塑作品模样,还要进行醒馍,醒馍就是防止馍上笼蒸以后出现迸裂;醒馍后到蒸馍环节,还要讲究一个火候,火候一开始不能旺,不然也容易出现裂缝儿;文火到一定程度,旺火再蒸,大约四五十分钟馍基本就熟了;蒸熟的馍下屉后,还要进行上色,有了色彩的衬托,作品才能完美。“为了做好这些工序,我除了向前辈们讨教,便是抽出所有闲暇时间反复做试验,直到完全掌握了每一个关键环节。”王钟说。
在圈内,王钟以面塑技巧纯熟、刻画细腻、敷色华丽、结构准确、制作过程干净利落、尤其擅长塑造动物著称。在每年的孝义年俗文化活动期间,他都要为三皇庙、贾家庄、天福广场等多个地方提供节日面塑作品。2015年他参加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制作,2016年参加“高手在民间”栏目;2017年参与电视制作《咱俩邻居不好惹》,同年4月参加陕西子州第二届子推文化节全国面花大赛获团队组织奖和个人优秀奖,当年10月应邀参加欧洲(荷兰海牙)传播面塑非遗文化活动,受到中国大使馆和国际友人一致好评。
非遗文化是国之瑰宝,需要人去弘扬、去传承。为了让孝义面塑发扬光大,王钟筹备了一个面塑协会,注册了工作室,设计了展览馆,开辟了学习基地,还有交流平台,2020年培训面塑爱好者100多人。这几年他除编写了两本教材,还走出去多次组织协会会员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参加省内外非遗大赛,先后获得“全国金手指面花大赛”金奖、“华夏名家榜全国美术大赛”优秀奖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