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开展问题教学法的实践路径
2024-06-09梁倩倩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绣水中学250200
梁倩倩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绣水中学 250200)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的教师通常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对物理学科缺乏学习兴趣,且整体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学习效果不太佳。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问题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而不是单纯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需要设计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讨论和探索问题,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实验等方式来探索问题的答案。
一、初中物理课堂开展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
问题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入问题,学生会对解决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更愿意主动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不断思考、推理和分析,从而提高个人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通常涉及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环节。通过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观点,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在问题中融入新的物理知识点,学生更容易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相比,问题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另外,问题教学法强调将学习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习记忆效果,并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二、初中物理课堂开展问题教学法的实践路径
1.设计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望
设计引导性问题是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求知欲望的关键步骤。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其感到学习物理的趣味,从而主动参与学习。为设计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多种可能的解答路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师还可以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提升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中设计需要进行实验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观察和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以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在“力和运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引导性问题:假设你和朋友在河边玩耍,你们发现一块重物悬挂在树枝上。这块重物是怎么挂在树枝上的? 你觉得和重物悬挂有关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重物悬挂在树枝上不会掉下来? 问题以学生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重物悬挂的原理和不会掉落的原因。在学生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物理原理,如受力平衡、重力和张力等概念。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还能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知物理现象
创设情境和实验是开展问题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通过情境和实验,学生可以亲身参与、观察和感知物理现象,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在具体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如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自然界中的现象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发现问题。对于一些难以直接观察的现象,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实验,通过实验装置和模型来还原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感知。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学生进行实地实验,如到实验室、户外等地点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现象。另外,教师还可使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展示物理现象,增加学生的观察体验。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在海边玩耍,站在沙滩上看着大海,引导学生思考: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海水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可以通过脑海中的想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预测折射的结果。接着,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模拟实验:准备一个长方形的水槽,水槽中放入透明的玻璃板,表示海水的表面。在水槽的一侧设计一束光线,代表来自空气中的光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光线进入水槽后的折射现象。学生可以观察到光线在进入水槽后发生折射,改变方向,并从水槽的另一侧射出。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光线在不同介质(空气和水)中传播时发生方向的改变。教师可以引出“光线会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这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有关”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初步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理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理知识是开展问题教学法的核心。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让其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动力。在学习物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问题,共同探索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资料等途径来探究问题,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不仅限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驱动的学习方式。
以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当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教师引导实验:教师准备一个小球和一个弹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可以将小球放在弹簧上,压缩弹簧并固定在地面上,松开手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2)学生观察和讨论: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球在弹簧上的压缩过程和松开后的弹射运动。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动能是如何转化为势能的,以及在下降过程中又是如何转化为动能的。
(3)学生探索解决: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尝试给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
(4)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如弹簧的压缩程度是否会影响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小球的质量对转化过程有何影响?
(5)探究深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探究,通过实验调整弹簧的压缩程度,或者更换不同质量的小球,观察和比较转化过程的不同。
通过这样的实验和探究,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而且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制订探究计划,提供多样化的物理学习资源
制订探究计划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教学法下,规划合理的学习步骤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计划的制订,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确保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思考逐步深入。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确定探究的主题,以确保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和预期结果。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的内容、时间安排和实践活动等,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探究过程顺利进行,并定期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及时总结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提供多样化的物理学习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深入了解物理知识,拓宽学习视野。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教材,包括课本、辅助教材、网络资源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物理实验视频,或者提供实验操作资料,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感知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如科普视频、科学网站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更多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实验室等地方,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探究“力的合成”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制订“了解力的合成规律,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这一目标。同时,其可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第一周学习课本中关于力的合成的相关知识,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的原理和应用。第二周进行实验,设计一个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实验,并通过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来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第三周进行实验,设计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实验,并通过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来验证三角形法则。第四周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归纳。第五周进行小组展示,讲解实验过程和探究结论。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加深学生对力的合成的理解,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可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初中物理课堂开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