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从积累走向习作表达
2024-06-09沙金如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小学223002
沙金如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小学 223002)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前,古诗教学多停留在理解诗意、体悟情感层面,较为忽视其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方面的重要价值,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太浓,促进写作表达功能缺失。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可从习作表达的角度重构古诗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好地发挥古诗的教学价值。
一、追根溯源: 学诗与写诗
“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诗歌本来是不分家的,诗的韵律美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古代的启蒙读物基本是以韵文形式出现的。现在教材的编写也是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以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课本为例,除古诗,还安排了现代诗歌,对韵歌。可以说,编者充分考虑到了古诗学习的特点。
古人学诗以吟咏体悟为主。吟咏是感受其韵律美,体悟是感悟诗人情感。但这并不是学诗的唯一目的,学诗还为了以诗言志。读诗是为了学习和模仿,在读的基础上,古人更注重写诗。诗人高兴时写,伤心时写;相逢时写,送别时写。诗能绘景,诗能叙事,诗能抒情;诗中有儿女情长,诗中有家园故土,诗中有国家大义。古代,弟子常在老师的带领下,游历赋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见,诗与生活紧密相连,诗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诗的教学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现在的古诗教学,更多是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现代文的教学强调读写结合,古诗的学习亦应如此。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是积累,更应从中汲取写作的智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一脉相通: 古诗与表达
古人学诗,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古诗来学习表达,契合了古人学诗的思想,也可更好地挖掘古诗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古诗是学习表达的宝库
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其所包含的表达技巧却包罗万象。从修辞方面来说,常见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对比、设问、反问、对偶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就拿《咏鹅》来说,诗中的“曲项向天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鹅仰头欢叫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人用对偶的手法抓住颜色突出画面的美感。当中“浮”“拨”相对,生动描绘鹅在水中凫游的姿态。“白毛”“红掌”相对,“绿水”“清波”相对:白毛红掌,清水绿波,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从表现手法来看,或渲染烘托;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从表达方式来讲,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在诗中更是举不胜举。《咏鹅》这首诗以描写为主,动静结合,形、色、声多角度呈现,表达了诗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谋篇布局是一个难点。古人写诗分“起、承、转、合”四步。如果学诗时关注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咏鹅》这首诗中,第一句“鹅、鹅、鹅”紧扣诗题,这是“起”,这与我们写作指导时告诉学生要点题是一脉相承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承上句“鹅”字,引申出“歌”来,展现了鹅向天欢鸣的动人画面。这是“承”。“白毛浮绿水”诗人笔锋一转,由鹅的欢歌转向其浮于水上的画面,使人眼前一亮,以绿水更显鹅之外形之美。这便是“转”。这是诗人写作的匠心所在。“红掌拨清波”这是“合”,扣合“咏鹅”诗题,照应第一句,使全诗浑然一体。
当教学中与写作相链接后,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说诗意,悟诗情只是停留在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的层面上,而怎样写才是学诗的关键所在。
2.古诗是精彩表达的范例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炼篇”,其中所蕴含的严谨的写作态度也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炼字,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选择准确且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表情达意。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当中流传着很多生动的故事。王安石写《泊船瓜洲》,就“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他先后换过“到、过、入、满”等词,都不满意,后来无意中看到岸边盎然的绿色,豁然开朗,最后决定用“绿”字。一个“绿”字生动展现了春风拂过,大地一片绿色的生机勃勃的画面,更表现了诗人对新法推行的内心活动。关于“炼字”,贾岛“推敲”的故事更是传为美谈。“敲”字突出了月夜的宁静,表明自己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个故事,一个是诗人反复思考,一个是两人共同商讨,从中可以看出“炼字”是古人写诗的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炼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学会斟酌字词。如在教学《暮江吟》时,老师设问:“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能换成“照”字吗?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体会到“铺”准确地写出了余晖斜照,江面洒满阳光的景象。可谓一字传神。
“炼句”,就是对诗句进行精雕细琢,使之传神动人。前人论诗有“句乃诗之眼”的说法,要写好古诗,就不能没有打动读者的佳句。如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就不会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提起《望庐山瀑布》,人们肯定会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印象深刻。诗人通过夸张、想象等手法,让诗句直抵人们的心灵。
自由表达不是无逻辑的表达。写作文要一环扣一环,语句之间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古诗篇幅不长,但在整体布局上非常讲究,就像前面所说的“起承转合”一样,有章可循。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构思,下笔前要做到“胸有成竹”。
3.古诗是学习表达的宝库
古诗简短,朗朗上口,便于反复吟咏体味。即使一时没有明白,也会有顿悟的一刻。向古诗学习表达的方法比较灵活。根据不同的学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了解古诗的写作方法,领会其是如何表达的;二是在训练时将古诗中用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作文当中;三是尝试在文中模仿创作诗句,以其点缀文章,增添文采;四是尝试进行诗的创作,可从现代诗入手,逐步过渡到古体诗。向古诗学习表达,不是让每个学生去写诗。诗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今天学古诗与过去学习古诗的目的应该一脉相承,都要指向写作。
三、实践探索: 课标与策略
在研读新课标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诗歌的教学要求,也要关注阅读的教学要求,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看。如新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
1.根据目标定内容
学习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古诗的选择、学习的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怎样与表达进行结合? 请关注要求当中的“想象”,“想象”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学生结合诗人的想象进行丰富和拓展,通过表达进行外显,这一过程就是学表达的过程。“感受语言的优美”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范例,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同时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培养学生的语感,为语言的运用奠定基础。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咏鹅》时,先通过涂色感受画面色彩的明丽,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中描绘的画面,然后让学生添画,尝试用上好看的色彩,再说一说。这样的处理,让孩子在操作中体会写作上的方法:抓住色彩来写出事物的特点。课后老师布置学生观察小动物,试着抓住颜色来说一说观察的对象。这样的设计既符合教学的年段目标,又与表达进行了有机结合,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2.循序渐进悟写法
古诗的教学和现代文阅读教学一样,分析教材时要关注其表达上的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学法设计,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感受诗人表达的匠心之处,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如六上第17课《古诗三首》共选取了三首古诗《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课文中的三首诗都采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如《书湖阴先生壁》的第一句“茅檐长扫净无苔”,诗人看到的是庭院很干净,而“长扫”则是诗人由眼前之景所产生的想象,让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画面更加鲜活,更感受到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欣赏。同样下一句中“花木成畦手自栽”中“手自栽”也是起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勤劳质朴的形象跃然纸上。三四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将山水想象成人,主动亲近湖阴先生,突出其品行之高洁。三四句除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对偶和用典的手法,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一位老师在试教这首诗时,先是解释诗题,然后学生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再讲解诗句的意思;接着交流三四句的修辞手法,最后体会人物形象。这样的设计,定位在理解诗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感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经过研讨,后来在目标中加入学习想象,化静为动的写法,体会用典的妙处。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调整。一是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觉得诗人和湖阴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 以大问题统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进行点拨。学习第一二句时,通过分辨看到的、想到的,怎么知道的感受两个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提炼方法:想象、化静为动。学习三四句时,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很快发现诗人同样采用了化静为动的方法。接着通过理解诗意,体会拟人手法感受诗人对朋友的仰慕。然后结合课后第二题再读诗句,学习对偶的修辞手法。补充对偶修辞手法的特点。对偶讲求工整,这里的“护田”是一个典故。作者想用这个典故说明什么? 要做到对仗工整的话,想一想下一句哪一处也应该用典。质疑为什么“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只有一处用典。这样的设计调整,让学生不仅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更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精妙之处。
3.结合写法巧迁移
有人说,体会古诗的写法本来就很难,要做到迁移更是难上加难。写法的迁移运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了解这种写法和作用并能在阅读中运用,促进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二是能借用古诗的写法提升现代文的写作能力。如《书湖阴先生壁》,第一句用了想象的手法,化静为动,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在分析第一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自主鉴赏下面三句中想象方法的运用,说明其已初步掌握了这样的方法。这是在一首诗中的迁移,还可以补充其他的诗来进行分析。在学完这首诗后,老师安排了练笔,打通现代文写作与古诗表达之间的壁垒。练习设计是这样的:“用想象的方法,将下列情境中的句子补充完整,表达自己的情感。坐在餐桌前,望着丰盛的早餐,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设计在巩固习得方法的同时,更打通了古诗与现代文写作之间的隔膜,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4.融入习作添文采
古人写诗时会引经据典,在积累一定的古诗后,我们也要指导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引用。如表达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可以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写春天的美丽风光,可以引用高鼎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另外可以模仿古诗的写法自创诗句,这样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炼句水平。特别是开头、结尾和议论、抒情的关键处,适当运用可以令文章大放异彩。
将古诗教学与学生写作训练相结合,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增添了课堂学习的趣味,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与古代的诗歌学习一脉相承,对于借鉴古人创作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