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跨学科合作
2024-06-09李伟
李伟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舞台美术设计的跨学科合作问题,分析了跨学科下的舞台美术设计背景、现况、发展,并通过具体案例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和使用,使舞台美术设计呈现出不再是单一的表现形式。因此,必须与其他学科专业融合,以提升舞台美术设计整体思维,增强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舞台美术;设计;跨学科;合作
中图分类号:J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8-00-03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观众的审美在不断提高和丰富。与需要不断创新的节目一样,舞台设计师的创作也不得不开拓思维。舞台设计逐渐发展为一门多元化的艺术,集成了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从而促进舞台上的展示内容得以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并契合当下的审美需求。
其中,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使得舞台美术设计空间趋向无限可能。本文试图从以上两点,并结合个人电视舞美创作实践,探讨舞美设计中的融合元素及其运用。
一、守正创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艺术创作首先要具有“人民性”,要充分体现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是当代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从多种渠道切入,“传统文化”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条阳光大道。而利用传统文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则在于——“守正创新”。
以2019年安徽卫视春晚的舞台设计为例。在接受任务并与导演充分沟通后,笔者了解到这一届春晚首先是一台常规的综合文艺晚会,包括歌舞、语言、杂技魔术等所有文艺演出样式;其次,要求在主视觉上贴合本届晚会“回家过年”的主题。这一演出地点位于电视台3600平方米的演播大厅,这是一个相对超大的演出平台,它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也给予舞美创作以难度,难度在于如何让硕大的平台不显得空旷,同时不能杂乱无章,并且符合晚会特性。
春节是传统节日,春晚是传统节日下衍生的电视文艺产品,它已经有了固定内涵:喜庆、热闹、欢腾是主基调。无论节目样式有多少、晚会主题是什么,浓浓的春节氛围是必定要确立的设计元点[1]。
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春节传统符号——灯笼。大红的灯笼,无论是哪个年代都有鲜明的“过大年”意向,对于气氛的营造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是这一手法显然过于老套,必须打破并重建“灯笼”的设计理念。
结合3600平方米舞台,结合本届春晚“回家过年”的主题,最终,设计出的是四个半圆形的灯笼轮廓,横跨于舞台两侧,进行纵向排练,形成透视效果。既像一个大灯笼套着一个个的小灯笼,又像一扇扇拱门,通向回家的路。大红的灯笼营造出的喜庆氛围有了,“回家过年”的主题寓意有了,硕大舞台的立体区域分割感也有了。
灯笼的线条,采用中国传统图案——回纹进行勾勒。回纹是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的几何纹样,其寓意吉祥如意;浓浓的民俗、民情跃然其上。
再如,为一档戏曲栏目设计的舞美,其节目以传统打擂為基本样式。在设计时笔者参考了众多国内传统节目的舞美设计,发现大都和节目内容一样,偏向传统表达。美人靠、回廊围成的乐池、屏风等是常用设计元素,但缺乏设计亮点。
在充分研究节目特性和流程后,发现其节目设计中的演员出场及演员守擂攻擂环节,可以成为设计的主要突破点。
在演员出场口,笔者采纳了戏曲花脸的形状和图案,保留花脸的眉纹上半部自然纹饰作为主视觉,下半部分只保留脸部轮廓,中间镂空自然形成拱门,供演员出入。戏曲节目的特征一目了然,演员的出入口也有了一种仪式感。
而在擂台赛环节,笔者则打破传统擂台的固有样式,利用现场空间,设计两层较为现代的结构设计。上层为一个半圆形的平台,作为擂主平台,高高在上,可以供主持人和守擂演员同时站立。下层为攻擂演员演出场地。从下层去上层需要“攀登”,提升荣誉感。从上层被攻下擂台,需要经过一个长廊,拉长离开舞台的失落感。如此一来,“进则上,退则下”的意味非常强烈。守擂攻擂演员同在舞台上互相观赏,其不同心理状态在同一画面中一览无余。节目参与感、互动感也就显得非常强烈[2]。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赋予了舞台艺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只要结合内容,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相应元素,并进行创新表达,产生熟悉的陌生感,就可以提升艺术表现能力。要做到守正创新,还必须不断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达到一定的积累和认知,才能在运用时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二、与时俱进——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随着现代科技在舞台上的应用,舞美设计已不再单纯是绘画的艺术、造型的艺术,而是一种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
反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改变着舞美的设计理念。文艺复兴乃至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设计师多采用布景、道具、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形式来模拟场景。能否创造更加生动和真实的场景取决于美术师、道具师的实际水平。
而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舞台美术设计进入了现代化阶段。设计师开始采用更多的新材料和技术,如钢铁、玻璃和照明设备等。这个时期的舞台美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演出需求。这就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在当代,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舞台美术设计的方式和手段。当代舞美设计师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先进技术的原理和使用效果。
(一)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在舞美设计中的应用是现代舞台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革新了传统的舞美设计理念和制作方式,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观赏体验。以下几点详细阐述了数字技术如何影响和促进舞美设计。
1.三维建模与渲染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设计,利用3D建模软件如SketchUp、AutoCAD或3ds Max等,舞美设计师可以设计虚拟的舞台环境,达到精准的空间布局和视觉预览。三维模型能够帮助团队提前模拟布景、灯光、道具和特效,并通过实时修改,提升设计效率[3]。
2.数字投影与视觉特效
全息投影、立体投影、动态影像映射等技术将数字媒体内容实时投射到舞台背景或实体物体上,构建出逼真的虚拟环境,增强表演的沉浸感和立体效果。
3.LED技术
舞台美术设计与LED技术的结合,是近年来舞美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LED屏幕因其轻薄、亮度高、色彩鲜艳、可编程控制等特性,在舞台美术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背景视频墙。LED屏幕被广泛应用为舞台背景,可以实时播放高清视频内容,为演出创造动态变化的视觉背景,增强剧情表现力和氛围营造。
(2)虚拟场景构建。利用LED屏幕显示三维虚拟场景,配合实景道具或演员表演,实现虚实结合,打破传统布景的空间限制,创造出更加立体、丰富多变的舞台环境。
(3)灵活组合与拼接。LED屏幕可以根据舞台设计需求进行自由形状的定制和拼接,形成弧形、圆形、异形等多种形态,适应各种创意舞台设计的需求。
(4)节省空间与成本。相比传统的实体布景,LED屏幕在运输、搭建和拆卸上更为便捷,减少了制作和存储的成本,并且对频繁更换布景的大型演唱会或巡演,尤其具有优势。
4.智能控制系统
高度集成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统一管理舞台上的各种数字设备,包括灯光、音响、机械装置以及多媒体展示等,确保所有元素协同运作,达到高度同步的艺术效果。
总之,数字技术赋予舞美设计无限的可能性,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了舞台空间的表现力,让舞台艺术作品更具创新性、表现力和感染力。数字技术在舞美设计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美术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4]。
(二)激光技术
舞台激光技术是现代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利用高精度、高强度的激光束来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氛围。在剧场演出、音乐会、舞蹈表演、大型庆典活动等场合,舞台激光灯系统能够按照预设或实时控制的方式,在空中打出多彩斑斓的激光图案、动画和文字,甚至通过振镜高速扫描实现三维动态效果。
舞台激光灯根据颜色、功率以及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单色、双色、三色直至全彩激光灯,其中全彩激光灯可以投射出所有可见光谱的颜色,创造出最为丰富的色彩变化。同时,激光灯的控制方式也非常灵活,可以通过专业软件与电脑连接,以模拟信号或数字协议精准控制激光器的输出模式、图案切换和动作节奏激光技术可以用于舞台灯光和视觉特效,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
(三)无人机
舞美设计与无人机的结合是近年来舞台艺术和科技跨界融合的一个显著例子。在现代演出中,无人机被创造性地应用到舞美设计中,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1.空中动态布景:无人机可以携带LED灯或其他发光装置,在空中按照预设编队飞行,形成动态的、立体的空中图案或文字,创造出不断变化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背景效果。
2.三维空间表演:通过精准控制,无人机可以在舞台上空进行三维空间内的舞蹈编排,配合地面演员的表演,构建出多维度的艺术场景,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空间的表现手法。
3.光影特效:搭载有光源或投影设备的无人机可作为移动照明点或微型投影仪,灵活地投射光线、影像或动画,增加戏剧性和神秘感。
4.交互式体验:某些高级的无人机系统还可以实现与现场环境、音乐节奏甚至观众互动的功能,使舞美设计更加生动活泼,提升沉浸式观演体验。
5.创新叙事手段:在叙事性演出中,无人机可以象征特定角色或元素,以新颖的方式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一种非传统的表演载体。
无人机在舞美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拓展了传统舞台美术的边界,还标志着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趋势,为未来的表演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无人机可以用于拍摄空中镜头和特写画面,为舞台表演增添新颖性和趣味性。无人机可以在空中飞行和旋转,从而获取独特的視角[5]。
(四)VR/AR技术
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在舞美设计中的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舞台艺术的创作方式与观众体验。
1.实时可视化协作: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共享同一个虚拟场景来协同工作,即时看到更改的效果,优化沟通效率,并降低物理模型制作的成本和时间消耗。
2.沉浸式体验增强:在演出阶段,AR技术能够将虚拟内容叠加到现实舞台上,为现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例如,观众可能通过AR眼镜看到虚拟装饰、特效或额外信息层,使表演更为立体生动。
了解这些技术之后,舞美师必须冲破固有创作模式,在设计中充分结合其功能并运用其功能。如笔者在2023安徽卫视春晚《最是一年春好处》的舞台设计上就运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
在舞蹈类节目中,利用“数控”技术形成随风起伏的麦浪,演员可以在其中穿梭舞蹈,形成震撼的类似实景视觉效果;在流行歌手演唱的节目中,利用“数控”形成变幻的光束图案,美妙而梦幻,充满现代科技气息。
在民歌类节目中,利用冰屏与主屏的关系,合理调整明暗度,呈现前后景别的变化;利用多屏交错升降,形成与主屏、地屏的三维立体关系,从而使得舞台呈现丰富多彩。
在戏曲节目《天女散花》《好一派春光景》中,利用AR、XR虚拟技术与舞台实景结合,既满足现场演出在没有虚拟效果下的调度及视觉美感,又要考虑后期制作结合虚拟技术后的呈现。
综上所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一是要有学习能力,熟练了解和掌握现代视觉技术。二使要有“大局观”。舞美设计要充分考虑灯光、虚拟、LED屏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既要考虑现场观众又要观照视频端受众。
三、与时代同行——体现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采
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携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是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追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深度互动和沉浸式体验的舞台设计必将形成一种趋势;绿色环保,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设备,并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必将形成一种趋势。
把握时代脉搏,是舞美设计师必需的政治素养。笔者在某城诗歌节的舞美创意会上,就以“环保”理念,提出因地制宜,利用长江水景和沿岸自然风光形成一个天然舞台的创作手法,避免了铺张浪费,改变了人为搭建,破坏绿地、水系等传统户外制景方式,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无论是社会人文、科学技术,乃至能源、生态等学科领域,一个合格的当代舞美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才能体现职业风范,更好地展示时代风采,成为当代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张大宏.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与制作的关系[J].参花(下),2013(12):53.
[2]何永红.舞台设计与舞台美术的几点表现与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10):62-64.
[3]包国民.舞台技术与舞台美术创造的关系[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3):59-60.
[4]黄河.“越界”的必要:对设计艺术学科专业的交叉与相互影响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4):193-194.
[5]郑博.浅谈舞台设计模型与真实舞台体现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7(03):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