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6-09石国华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思政教育教育模式

石国华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推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办好思政课,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和平台优势,实现思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大思政课”的框架格局,营造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这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思政教育;教育模式;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 641;G 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24)0300200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struc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SHI  Guohua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high education with various fields such as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orts of the whole party and society to deliv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s we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nd platforms to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y and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build the framework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whole school to deliv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s well, with teachers tea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s seriously and students being actively involved. This is a necessary path to ensure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struction

cultivates the soul and implement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people.

Keyword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educational pattern;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people

當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近5 000万人[1],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朝着新的高度、新的质量、新的水平发展,因此,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格局至关重要。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凝心聚魂的重要作用,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着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北京联合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时俱进,上好“大思政课”,旨在培养青年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并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蕴意拓展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建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蕴意有差异。“大思政课”的本质是“思政育人”,是以人为本,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方法论为指引,从个体生命视角出发,通过教育主体的大协同、教育时空的大延展、教育结构的大开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确保思政育人元素全方位覆盖、多维场域拓展[2]。

1.1“大思政课”的育人使命更重大

从课程育人的角度来看,“大思政课”注重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品质或能力,还要通过构建育人大格局展现新时代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世界之变、中国之变,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想的迷雾中找到正确方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2“大思政课”的育人主体更广泛

“大思政课”对育人主体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知识,还涉及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敏感问题、情绪问题及价值观问题[3]。因此,上好“大思政课”不能只靠校内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组合拳”,唱好“大合唱”;不仅需要多学段、多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还要统筹利用校外具有思政色彩的育人资源,如社会各界优秀人士、先进模范人物等,通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汇聚全员育人能量,提升思政育人的成效。

1.3“大思政课”的育人时空更宽阔

时间和空间是探索世界、认知事物、把握规律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实践,其育人进程也必须以时间和空间为前提。同时,时间和空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维度,“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不仅反映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思路与实践路径,也反映了思政教育在时空维度上的拓展与深化。其中:在时间维度上,“大思政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通过不同学段之间的有序衔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贯通性;在空间维度上,“大思政课”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打破了思政教育的孤岛化窘境,使育人时空更宽阔。

2“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并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高校必须在构建格局、充实内涵、强化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在“大思政课”视域下,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北京联合大学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顺应思政教育发展大趋势,以促进思政理论课与思政实践课紧密衔接的“大思政”教育为目标,以资源协同、实践协同、师资协同为主线,通过创建多元参与、协同发力的教学共同体,构建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多维度、全链条的四大实践场域,实现思政教育从“活动化”向“教学化”转变,形成思政教育长效机制。

2.1构建大格局:从“责任人”到“共同体”,推动全员参与

为了培养高质量、德才兼备、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需要构建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全员育人是“大思政”育人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联合大学从3个方面构建了育人大格局,全面推动全员参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首先,学校坚持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支部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指导中心和学生教育指导中心等部门协同联动、党小组与教研组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通过

多方共同努力,学校构建起以“党支部+处室+教师”为基础的“三级联动”“逐层引领”模式的组织领导体系,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传道授业解惑、着眼立德树人,统筹协调思政教育与各门专业课、党建思政、意识形态,以及全校各职能部门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动 “大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同时,严格落实校领导讲思政课制度,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参加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会,带头讲好思政课,常态化推动社会实践“大课堂”进入思政“小课堂”。此外,全体党政干部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在开学和毕业典礼等活动中讲授“思政大课”,为学生讲授“我的大学”,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报国之志。其次,学校推行授课小组制,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班级辅导员的联动,打造“思政课+师友导师+日常思政”的协同育人队伍,贯通课上和课下,协同理论和实践,连接思政课与专业课,实现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最后,学校推动思政课主讲教师

进行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跨领域的联动与合作。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实现师资的跨院共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实现师资的跨院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实现师资的跨校跨界共建,从而形成思政课教师“主导讲”、学校领导“亲自讲”、专家学者“巡回讲”、劳模楷模“轮流讲”的多元育人新格局,使 “大思政课”由“独唱”转变为“合唱”。

2.2拓宽大视野:从“讲知识”到“立信仰”,提升课程质量

2.2.1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高校“大思政”体系的核心在于高校思政课与专业思政课同步发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全面育人的生态体系。

1)构建“大思政”体系在于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和课程思政普遍推行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逐渐打破藩篱、协同合作,但仍面临协同体系不完善、融合不到位等共性问题。只有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立足学科特色,以“一院一品牌、一系一模式、一师一示范”为载体,构建院、系、课程3级“大思政课”,在不同学科间构建横向“大思政”体系,发挥思政教育的整体合力。

针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脱节、尚未很好地形成育人合力的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划,以综合素质培养深化专业教育价值引领。一方面将思政目标转化为综合素质的培養内容,围绕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知识和职业观念4个维度,全面融入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5]。另一方面坚持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用,厚植学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贡献社会的职业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将“大”课堂和专业课结合起来,分门发力,形成合力,构建“思政+专业”的深度融合模式,使专业课和思政课能够齐头并进。

2)构建“大思政”体系在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促共进。第一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包括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文化审美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相对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具有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对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面向全体学生、满足

学生成长需求且具有学校特色的第二课堂体系,与第一课堂共同促进,是构建“大思政”体系的关键。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学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铸魂育人总体目标,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守牢第一课堂,致力于打造思政必修“金课”。通过探索研讨式、互动式、问题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思政教学的限制,提升了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引进北京中唐思政研究院红色情景剧《抗日保卫战》沙盘体验活动,让学生沉浸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

同时,学校充实第二课堂,丰富思政选修“特色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采用“网上+网下”“课前+课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与潮流文化巧妙结合,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群。这些课程群旨在引导广大青年铭记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家国情怀。此外,学校还充分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打造了个性化的“大思政课”沉浸式互动学习中心,通过线上平台和移动端App进行应用推广,课程形式新颖,内容精彩,亮点突出,充分调动了近、远端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目前,学校所有思政课全部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建成8个思政课课程资源网站,近两年课程网站累计浏览量超过3万人次,课程资源的生均访问量超过5 000人次,有效满足了学生泛在学习的需求。

2.2.2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建好“大课堂”

课程是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重要载体,高校应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全面开设并精心讲授 “大思政课”,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学段和各学科,实现各类课程与“大思政课”同向同行。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高校应将政治教育与实训教学或学科教学相结合,确保每位思政教师帮扶对接一个国家一体化建设专业,量身定制不同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共同推动思政课、专业课、公共学科课程同向同行,推动课程思政“卓越教学”、塑造课程思政“高效课堂”[6]。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开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这一校本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地方党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思政课的内涵和教学质量。

2.3搭建大阵地:从“小课堂”到“大社会”,拓展资源平台

2.3.1聚焦数字赋能,让线上线下课程教学“链”起来

“大思政”体系意味着思政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意味着思政教育模式的变革,离不开数字化赋能[7]。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推动思政“云课堂”和集体备课“云端牵手”等项目建设,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专业学习、价值引领、职业规划、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等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加强线上资源共享、内容共思、教师共研,打造“大思政课”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实际。例如,北京联合大学与企业合作,教师带领学生去最前沿企业进行思政课教学,让学生直观了解相关专业的职业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帮助学生了解生产、制作、销售、管理等不同岗位需要的一系列技能。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通过抖音直播、腾讯会议等在线平台进行直播,分享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心得和经验,让学生在线观摩学习。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有我、创造有我、奋斗有我”的观念,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从而成长为新时代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外,学校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送最新的课程思政文章、时政热点、学习经验等内容,搭建课程思政教育“云”平台,切实增强学生思政工作的亲和力与灵活性,使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结合。

2.3.2聚焦实践赋能,让校内外育人资源“合”起来

思想孕育于实践,教育升华于实践。教师应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依托现有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调研、参观、访谈等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感悟思政課的魅力。北京联合大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类实践资源和载体,构建课程教学实践、专业能力培养、志愿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等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打通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打造实践育人一站式“金课群”,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例如,学校以非遗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革命足迹等为主题,设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研修线路,打造“有风景、有温度”的思政课,促进学生在校园内外乃至社会的广阔天地中陶冶道德情操、树立健全人格、强健身心体魄。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实施“1+1”主题模式,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将生态环保、校友寻访、红色文化等主题设定为必选项目,引领青年学生争当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学校还开展“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暑期行走“大思政”实践活动,采取“走、访、拍、讲、写”等形式,引导学生寻访红色足迹,记录乡村振兴战略的故事。在清明节之际,学校举办了“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祭奠活动,学生用最真诚的话语和最真挚的花朵,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此次活动旨在激励学生向英雄致敬,传承英雄的壮志,勇于担当使命,实现“大思政”熔炉实践育人的目标。

2.4立足大师资: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强化师资队伍

2.4.1建立荣誉体系,树立典型示范

办好“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强化思政教师队伍依然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学校多措并举强化整体设计,一方面,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由学院领导+专职辅导员+学业导师(班主任)组成的立体化实践育人网络,联合优秀校友、朋辈导师等资源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立足大师资建设目标,聚焦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分层分类分级荣誉体系,以教师的典型示范助推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组建涵盖农、工、经、管、文、艺术等学科门类的优秀教师专家团队,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二是实施相关培养计划,提供科研经费支持,推动“大思政课”教育课题的开展,同时通过开展“两优一先”等推选工作,聚焦教师先进典型,表彰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模范作用的教师,营造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工作氛围;三是优化思政教师职称评价指标,聚焦思政教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科研创新等方面情况,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2完善培训体系,提升教学技能

近年来,学校组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高超的高校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专家学者和全国一线思政骨干,打造一支了解思政工作实际的培训师资队伍,切实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一是通过“以帮促教”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实施“一对一”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通过“肩并肩” “手把手” “传帮带”等形式,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二是举办“名家讲坛”,追求学术创新,邀请国内名师名家来学校分享经验,通过讲座、研讨、交流、自学等方式,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和业务素质。三是实施“名师传技”推动质量提升,邀请行业、教学、科研、思政等领域的专家里手传授经验,手把手指导团队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辅导员工作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开展“术业沙龙”促进专业成长,聚焦具体项目开展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课程建设、党务工作、新闻宣传等主题沙龙,规划和创新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思政教师队伍。

3结束语

“大思政课”是立足于新时代、面向新使命所提出的全新命题,不仅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提供了新格局。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构建与实践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紧紧围绕青年大学生这一核心的“点”、思政教育这一关键的“线”,以及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面”,通过实现“点、线、面”的有机融合,建立高校、家庭、社会之间有效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条,确保广大青年大学生能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教育,获得生活化的思政滋养,从而营造共同育人的良好环境,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EB/OL].(2024-03-20)[2024-04-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320/79f9d8a882f14bdcae544e3c5612d92c/c.html.

[2]岳林琳,王波,姚靈忠,等.“大思政”格局引领下高校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3,23(2):91-94.

[3]赵宝新,刘建军,朱思慧,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1):105-109.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5]程智龙,胡世怡,郝晓红.善用“大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要素、价值、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4,38(1):24-28.

[6]孙晓静.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 守政创新 激活“大思政”育人源泉[N].株洲日报,2024-01-19(3).

[7]马宏,廖健.“大思政”理念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创新实践——“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课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2):28-33.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高校思政教育教育模式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