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协同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4-06-09巨澜
巨 澜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以“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地的重要抓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分析“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协同育人的机制、内容、平台、手段四个方面探索“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建立“一主多辅”的协同育人机制
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着力将党的组织优势和力量转化为“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发展的优势和动能。坚持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纳入学校党建总体布局,明确社区党工委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工委副书记的“直接责任人”职责和党工委成员的“一岗双责”职责,实行社区党工委书记抓党建工作清单管理,指导建立责任、问题、任务“三张清单”,并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发展和党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述职评议和干部考察等。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坚持学生社区党建与二级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协同发展,将优势育人资源引入学生社区,推动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党建育人新格局。积极探索学校党委常委挂帅指导“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和社区党工委成员联系点制度,形成整体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形成“空间融合”的协同育人内容
物理空间的改造升级固然重要,但不应止步于此,更应注重社会空间的深化升级。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空间的建设中,要注意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有机融合,空间设计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等需求,进而为构建社区协同育人内容提供有力的支撑,增加学生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方面,通过优化升级物理空间,为育人内容增权。在物理空间以外,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诉求,在功能规划、管理组织、职能协调等方面积极改进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布局及转换,打造具备生活服务、证件办理、社团指导等综合性职能的生活共同体。同时,有效组织社区的社会空间,用空间聚集学生,以空间为载体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重视社会空间集成的有效性,为育人内容赋能。以学生需求体验为导向,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宿舍楼栋为元单位,建设党员之家、思政影厅、书院等公共空间,根据不同主题建立标准化的小组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就业帮扶、信息沟通等服务,满足社区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构建“多元联动”的协同育人平台
通过多方力量融入、多元主体联动,打通校内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壁垒,逐步构建协同育人联动格局。构建多元主体联动平台,为素质导师、学业导师、就业导师、社团指导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等人员设立专门的办公室或工作坊等功能空间,以便他们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依托学生社区中不同的功能室,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学生社区建设为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基于学生社区搭建的空间平台,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的组织协调得以强化,互动沟通得以增强,全方位的联动整合得以实现,从而形成多方位、多举措、多保障的协同育人平台。
四、引入“科技赋能”的协同育人手段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借助信息手段赋能管理工作,构建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依托信息数字化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和提供精准服务。通过借鉴网格化信息收集方式,设立三级网格管理模式,科学、高效、精准地开展学生社区管理工作。通过整合多部门动态数据链,提供精准画像、学情分析、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提高服务管理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匹配度。依托多维数据分析,实现全口径、全过程的数据挖掘,为精准开展“大思政”育人格局提供智能、全面、实时、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把数据“痕迹”作为“大思政”育人工作预警和施策的有效资源,进行精准识别、分析、决策、追踪、干预和评价,推动学生社区思政工作由被动到主动、事后变事先、漫灌到精准、模糊到量化的转变,推动“大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决策范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高校应立足新时代新要求,紧紧围绕“大思政”育人格局积极探索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以完善育人体系为着力点,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融入的方式整合资源,优化协同育人路径,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能力、水平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