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的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2024-06-09普晓霞
普晓霞
(勐海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云南勐海 666200)
鸡新城疫是养鸡业中常见的急性、 高发传染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新城疫病毒感染所致,此类疫疾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未经免疫接种的鸡群在生长过程中极易患病,且传染性强;受过免疫的鸡群依然存在感染病毒的风险。 新城疫病毒引发的急性和亚急性死亡病例,严重影响着养鸡户的经济收益。 因此,积极了解和掌握新城疫的发病特点以及防控措施,对于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了鸡新城疫的流行趋势及发病原因,同时针对当前鸡群疾病防控问题提出优化方案,旨在助力养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流行现状
1.1 流行性不断持续
据有关资料介绍, 历史上一共暴发了4 次大规模新城疫, 首次报道是在20 世界20 年代,发生于东南亚, 后逐渐经亚洲大陆蔓延至欧洲,仅仅在30 年间便扩散到全球;二次大暴发是20世纪60 年代的中东地区, 此次传播速度相比第一次更加迅速,仅用了十几年时间便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疫情传播;第三次大规模暴发,依然起始于中东区域,20 世纪70 年代末传播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而且这一疾病流行性发生了变化,主要为嗜神经型;最近一次是在21 世纪初,发生于亚洲、中东以及非洲等地的鸡新城疫,病毒急性型多为Ⅶ型新城疫病毒。
1.2 宿主范围不断扩大
新城疫最开始的宿主生物只有鸡, 后经过几次大面积流行后,宿主范围在不断扩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然界中超过250 种鸟类会感染新城疫,且有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宿主,其疾病传播范围在不断扩大。 除了鸡以外,鹅、鹦鹉、鸽子等多种动物都有被感染的实例。 不同宿主感染新城疫后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宿主表现出较高致死率; 而有一些宿主基本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多存在隐性感染现象,这给新城疫的防控增加了难度。 种种迹象表明,新城疫的宿主和易感群体在不断扩大。
1.3 毒性不断演变
新城疫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但是有不同的新城疫毒株, 不同类型毒株毒性差异也较大。根据感染疾病的临床症状,大致可以将鸡新城疫分为嗜内脏速发型、嗜神经速发型、中发型、慢性型,还有部分无症状的嗜肠型,其侵蚀宿主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100%会致死,中发型以及慢性型会引发部分呼吸道疾病, 死亡率相对降低,无症状嗜肠型会引发轻微呼吸道和肠道疾病,很少有死亡现象。 按照毒性来分,可以将新城疫毒株分为三大类,高毒株、中等毒株和低毒株,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城疫各类毒株都有分布,尤其是大型养殖场,为毒株的传播和变异提供了良好条件, 甚至出现每个发病体存在不同毒力的毒株。因此, 要充分了解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和毒株类型,是防控该疾病的基础,想要彻底消除新城疫,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2 持续存在的原因
2.1 缺乏专业的免疫程序和检测技术
疫苗免疫接种是疾病防控中较为有效的手段,但是疫苗接种需要结合实际,并细化接种程序才能实现免疫防控。 首先,在对新城疫进行首免时,除了要结合当地疾病流行特点,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疫苗外,还要对雏鸡体内母源抗体水平进行检测,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其次,绝大部分养殖场没有独立的免疫检测系统,都是直接套用其他厂家或者防疫部门的程序,采用饮水免疫方式接种疫苗, 但是这样很难达到良好免疫效果。 而且,饮用水中的部分消毒剂有灭活疫苗的作用,进而降低了疫苗免疫的效果。
2.2 毒株日益增强的耐药性和变异性
随着养殖户私自滥用药物, 使得新城疫毒株感染越来越频繁,且毒株的耐药性和变异性也越来越强,这给鸡新城疫的预防和治疗带来较大挑战。 再加上部分养殖场很难及时对病鸡进行有效隔离,大规模饲养环境为疾病的交互传播和反复感染提供了充足条件。 部分养殖场还存在康复鸡混养等问题,致使新城疫病毒在不断地演变。 而疫苗免疫的研究,远远跟不上抗原的变异速度,所以在疫苗防控中,还需要持续更新苗种以消除新的毒株影响。 比如,现已正式使用的Ⅰ系苗、Ⅳ系苗、LaSota 等常规疫苗中,可搭配含有因Ⅶ型的毒株灭活苗,以此来加强对特定基因Ⅶ型毒株的免疫性。
2.3 生存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存环境对鸡群健康生长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需要控制良好的温湿度,还需要选择合理的饲养密度,温湿度骤变会引起鸡群的应激,在此期间很容易感染疾病。养鸡场的温度控制在20-25℃为最佳温度,湿度在40%~72%为最佳。对于勐海县而言,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湿度比较好控制。 因此,只需要结合自身养殖场的规模选择合理的饲养密度,既能保证养殖场的生产力,也能保证鸡群有充足活动空间。 除此之外,高发病的养殖场功能区设计都比较混乱,一旦出现疾病,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病例的隔离和环境消杀。
2.4 免疫抑制病的影响
部分鸡群接种了新城疫疫苗, 但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很有可能是因为鸡群在接种疫苗前,已经感染其他种类疾病,部分免疫抑制病会严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比如,马立克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及传染性贫血,这些免疫缺陷病会严重损坏鸡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器官,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 因此,即便及时接种疫苗,也会存在免疫失败的情况。
2.5 缺乏完整的生物安全体系
部分发病养殖场对于日常饲养管理过于随意,缺乏安全风险管控意识,没有建立系统性的生物安全体系。 比如, 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不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且为了节约饲养成本,将不同日龄的鸡放在同一个饲养圈舍中。 在接种疫苗和饲养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同群饲养的鸡分层次感染疾病。
3 综合防控
3.1 加强免疫监测
养殖场需要建立免疫检测制度, 尤其是规模化的养殖基地, 需要共同提高补齐免疫水平,降低免疫空白期和免疫麻痹期。 通过检测鸡群体内的抗体水平,选择最佳接种时机,能大大提高疫苗免疫性能。 接种疫苗后要对鸡群抗体水平进行定期检测,并在免疫3 周后,对HI 的抗体应该至少提高2 个滴度。 同时,建立免疫监测制度,能科学判定鸡群抗体水平,检测鸡群健康状况,可为有效防制疾病提供重要保障。
3.2 采取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养殖场应当有自身的免疫程序, 不能直接照搬其他养殖场或者其他医学防疫部门的程序。首免可以选择弱毒苗滴鼻、 点眼或者气雾法,相比饮水免疫能有效提高免疫成功率。 与此同时,在免疫过程中不仅采用灭活苗免疫,还可以选择灭活苗和弱毒苗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体液免疫水平,也不会忽视黏膜免疫的功能。
3.3 建立和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体系的核心要义在于隔离和消杀,鸡群中一旦出现病例,需要严格按照饲养要求将患病个体进行隔离饲养。 与此同时,对生存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消毒与杀菌处理,能有效降低室内外环境的病原体传播,这种保护机制有异于疫苗和药物免疫,但是此类措施对于各类病原都有良好效果,部分养殖户以为接种疫苗就可以免受疾病侵袭。 但实践证明,仅以疫苗免疫为主的疾病防控策略是不全面的,规模化养殖场需要严格落实防疫制度和策略,尽可能地保证养殖场全面落实全进全出原则,或至少每间鸡舍实现全进全出,才能有效降低病原在鸡舍内的传播。
4 结语
近年来, 养鸡产业逐渐成为勐海县农村发展中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 但由于各类疾病尤其是新城疫成为了农村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养殖户需要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用专业的疾病防控策略武装自身,助力鸡养殖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