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患者护理
2024-06-09陈奕含王月琴徐凌燕
陈奕含, 王月琴, 徐凌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 杭州 311215)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虽然人群LM 感染率低,但是LM 致病性较强,尤以孕妇、新生儿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易感[1]。根据文献报道,在所有人群中,LM 感染的发病率为(0.1~11.3)×10-6,而妊娠期LM 发病率为(5.0~25.2)×10-5,是非妊娠人群的18 倍[2-4]。LM 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早产、胎死宫内、新生儿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不良妊娠结局,导致胎儿死亡率高达27%~33%[1]。由于LM 感染病例数相对较少,国内外报道不多,且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需提高医护人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能力,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及精准护理,进而避免或减少不良结局。2019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共收治妊娠李斯特菌感染患者8例,经多学科协助,对疾病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诊治及护理,无孕产妇死亡,5 例新生儿预后良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 例患者发病年龄为24~42 岁,平均年龄(31.75±5.6)。孕周为23+~39+周,平均(31.13±4.94)周,其中妊娠中期(13~28周)1例,妊娠晚期(≥28周)7例;双胎1例,单胎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8例患者(100%)均有发热,其中3例就诊时已有4~10天发热病史,入院时最低体温36.9 ℃,最高39.7 ℃,6 例(75%)伴有畏寒伴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4例(50%)自觉胎动减少,3例(33%)胎心监护异常,3 例(33%)有腹痛、腹胀症状。患者流行病学史:2 例有进食冰箱冷藏食物史、1 例有长期食用外卖史,其余饮食史不明。
1.2 实验室检查
8 例患者血象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检验(C-reactive protein,CRP)均有所增高,白细胞为6.6~26.3×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为44.5%~93.3%,CRP 为1.4~217.1 g/L。6 例血培养、2 例宫腔分泌物培养提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生长,其中2例为当地医院治疗期间血培养结果。
1.3 诊断标准
李斯特菌宫内感染诊断标准为:妊娠期出现发热、腹痛、胎动或胎心监护异常等临床症状,同时包括下列任意一项:① 从采集标本(咽部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等非无菌部位)中检出李斯特菌;② 从采集标本(脑脊液、胎膜、血液中等无菌部位)中分离出李斯特菌,同时胎盘病理结果为绒毛膜羊膜炎;③ 新生儿李斯特菌诊断标准为新生儿出生3 d 内,在其采集标本(粪便、脑脊液及血液)中测出李斯特菌,且伴有呼吸异常、发热等临床症状。
1.4 治疗及转归
本组8例患者中,5例采用头孢类药物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其中2 例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后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将方案改为采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等青霉素类药物治疗14 d;1 例脓毒症患者因高敏体质、多种药物皮试阳性,使用万古霉素、硫酸异帕米星、奥硝唑治疗,感染源明确后改用替加环素;另外2 例患者在当地医院的血培养结果确定后被转入我院。8 例患者采用针对性药物治疗3~8 d 后,其体温均逐渐恢复正常,疗效良好,确诊后治愈率为100%。8 例中2 例脓毒症、1 例败血症、3 例菌血症。其中,2 例通过多学科会诊(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MDT)讨论决定诊治方案,2例因急性胎儿宫内窘迫行紧急剖宫产(decision to delivery interval,DDI)手术,2 例因胎窘、脓毒症行急诊剖宫产术,1例(孕31周)经水囊引产分娩死胎,1 例(孕29+周)接受抗生素治疗14 d 痊愈出院,至孕38 周剖宫产分娩。6 例新生儿患败血症,其中1 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 例合并新生儿肺炎,1 例因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孕28+周,体重1 240 g);经积极治疗与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5例新生儿预后良好。
2 护理
2.1 早期识别妊娠合并李斯特菌感染并实施急救护理
张淑慧等[5]的研究发现,孕妇感染李斯特菌的临床表现有流感样或胃肠道症状,如发热、寒战、肌肉酸痛、腹痛、腹泻等,也可有胎动减少、胎心监护异常、先兆早产或先兆流产症状。本组8 例患者因发热、流涕、胎动减少、腹痛、胎心监护异常等急诊就医,护士快速询问其病史,依据产科急诊预检分诊标准[6],完成单项客观指标、产科危急征象指标、综合评分指标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评估,分诊结果示Ⅰ级患者4例、Ⅱ级2 例和Ⅲ级2 例。按照分诊级别,分别在即时、10 min 内和30 min 内安排接诊,完成血标本采集、静脉通道建立及胎心监护、超声检查后,安排患者入院,其中1例Ⅰ级患者听诊胎心音消失,经紧急处理后拟“脓毒症?死胎”收住ICU 治疗;1 例外院血培养提示“李斯特菌感染”的双胎Ⅰ级患者拟“妊娠合并李斯特菌感染、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在入院30 min内行急诊剖宫产手术。
2.2 胎儿宫内监护及急救护理
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对高热孕妇重视胎儿宫内监测,住院期间按时听诊胎心,督促自数胎动。本组中,2例因胎儿宫内窘迫行急诊剖宫产;2 例胎心减速,1 例胎心下降至56 次/min,1 例胎心监护示频发晚期减速,均启动DDI 手术;6 例新生儿均因“早产窒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脑膜炎”转新生儿科抢救治疗,5 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83%,1 例因“极低体重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休克”,出生24 h死亡。
2.3 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的预防及护理
2.3.1 重视病原学标本采集和送检
张岩等[7]的研究发现,采血时机、送检时间及结果判读可能影响血培养阳性率。对怀疑败血症、脓毒症患者,推荐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常规进行微生物培养,这与改善预后有关,双侧双瓶采样有助于鉴别血培养污染造成的假阳性[8]。除2 例患者外院血培养已有病原学结果外,其他患者血培养均在入院时采集,且均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出现寒战和发热初期进行。同时,采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在患者双侧手臂或其他不同部位分别采集需氧瓶和厌氧瓶共2 套血培养标本,每瓶采血量为5~10 mL,采集后立即送检。入院72 h内,4例血培养、2 例宫腔分泌物培养提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生长,为采用针对性药物赢得宝贵的时间。
2.3.2 抗生素的使用及其疗效和副作用
头孢类抗生素对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抗感染无效,目前所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为静脉使用氨苄西林剂量≥6 g/d,二线治疗方案为静脉使用红霉素剂量≥4 g/d,治疗时间均为14 d[9]。抗生素现配现用,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安排使用顺序,维持药物有效浓度,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不可空腹注射,使用过程中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8 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
2.3.3 监测生命体征及炎症指标
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尿量等变化。对疑似脓毒症患者,每日行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10],≥2分为脓毒症诊断标准。本组2例脓毒症中,1例入院时生命体征已有异常表现,脉搏122~138次/分,血压102~113/62~68 mmHg,呼吸18~29 次/分。入院24 h 内炎症指标进行性升高,白细胞从23×109/L 升至27.5×109/L,CRP 从92.5 g/L 升至169.4 g/L,降钙素原从0.08 ng/mL 升至0.36 ng/mL。水囊引产后4 h 生命体征进一步恶化,心率从115 次/分升至138 次/分,呼吸从26 次/分升至36 次/分,血压最低降至89/59 mmHg,SOFA 评分为3 分,脓毒症确诊。即对其行液体复苏治疗,前3 h 快速补充林格液、生理盐水各1 500 mL,改善患者微循环。为防止容量负荷过重,在治疗过程中行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补液试验等方法指导液体复苏。液体复苏治疗3 h 后,患者生命体征渐趋稳定,容量管理有效,感染得到控制。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8]强调对脓毒症患者立即进行液体复苏和对症治疗的重要性,液体管理目的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及组织灌注,保护器官组织功能。
2.3.4 监测体温变化
本组8 例患者体温均>38.5 ℃,最高达40.2 ℃。每4 h 测体温,实施降温措施后30 min 复测体温。8例患者均予温水擦浴、冰袋冰敷降温,39 ℃以上的高热患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降温,其中1 例产后持续高热使用消炎痛栓降温。做好基础护理,及时协助患者擦身、更换衣裤和床单,避免其受凉。因出汗多易致水电解质丢失,鼓励患者多饮水。
2.4 心理护理
孕期持续高热不适,患者担心疾病预后及胎儿安全,产后新生儿多数因败血症等转新生儿科治疗,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担忧情绪,且本组8 例患者中1 例流产、1 例死胎、1 例新生儿抢救无效死亡,在了解到可能与自身不良饮食史有关,3 位患者不同程度出现悲伤、内疚情绪。责任护士生活上给予更多照顾,对病情危重者给予专人陪伴,与其多交谈,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增加家属探视次数,给予家庭关心呵护。经积极疏导,患者情绪趋于稳定,不良结局的患者也慢慢走出悲伤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5 出院指导
对于妊娠合并李斯特菌感染,预防是关键。根据林楠等[11]的调查,李斯特菌病孕妇整体对疾病的知晓率为14.2%,对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为35.6%。法国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孕妇卫生宣传,使得妊娠期李斯特菌病的发病率从1984 年的60/10 万显著下降到2011 年的5/10 万[12]。出院前加强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开展饮食卫生相关知识宣传,强调少进食生鲜类食物及冰箱食品[13],注意食品安全及加工,减少孕期感染的机会。对流产或死胎、新生儿死亡产妇再次生育等方面给予指导。
3 讨论
妊娠合并李斯特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漏诊。因此,护士在预检分诊过程中,须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能力,对发热孕妇应高度注意其存在李斯特菌感染的可能性,并进行正确分诊,及时识别胎儿宫内窘迫征象;迅速采集血标本并完成病原学检测,尽早识别并使用针对性抗生素;加强对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进而改善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母儿预后。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围产期食品安全宣教,提高孕妇对李特斯菌的认识,减少妊娠期感染,改善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