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对肛周脓肿术后伤口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4-05-17桑蒙蒙华少红关娜娜查敏敏
桑蒙蒙, 华少红, 关娜娜, 查敏敏, 陆 萍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肛周脓肿是一种常发病于肛门、肛管、直肠间隙等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主要起源于肛腺感染,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20~40 岁男性。该疾病往往起病急骤,难以自愈,发病后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1],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针对肛周脓肿,手术治疗仍是治愈的关键[2-3]。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是感染性切口,需要引流通畅,开放性刀口容易受排便时粪便刺激创面引发剧烈疼痛和切口出血等并发症,且患者可能因畏惧排便从而影响正常的排便习惯[4],导致便秘的发生,增加患者痛苦。肛周脓肿位置特殊,创面较大,治疗周期较长,伤口愈合缓慢。因此减轻切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也是治疗肛周脓肿的关键一环。近年来,现代医学证实物理疗法如红外线治疗对术后伤口创面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红外线治疗在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消除创面水肿、减轻切口疼痛等方便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5]。本研究选取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一科60 例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红外线治疗肛周脓肿术后患者在伤口创面疼痛、创面渗出、肉芽组织生长、创面愈合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旨在观察红外线在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2 年5 月—2023 年10 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低位肛周脓肿并行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简单随机分组方式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性28 例,女性2 例;年龄19~55 岁,平均年龄(30.62±6.65)岁;实验组,男性27 例,女性3 例;年龄23~57 岁,平均年龄(36.80±11.28)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年龄介于18~60岁;② 符合《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6]中低位肛周脓肿的诊断标准;③ 能够接受红外线治疗者;④ 意识清楚,有正常的认知能力,能够配合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 孕妇;②既往或现患癌症;③ 动静脉阻塞性疾病;④ 既往或现患相关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对热疗不敏感、不耐受等其他不适用红外线治疗的病人;⑤ 无民事行为能力,无正常认知,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2 组诊断为低位肛周脓肿的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术后予以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使用抗生素消炎、便后痔瘘洗剂(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皖药准字Z20050070,执行标准:AHSY-ZJ(Z-006)-2018,规格:500 mL)每天坐浴熏洗2次,每日早晚2次伤口换药直至创面愈合。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在术后第2 d采用红外线治疗仪对患者伤口创面进行治疗,治疗时为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创面,照射距离为30~50 cm,时间15 min,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每日照射1次,并在照射结束后给与伤口换药,连续照射10 d。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其他治疗与护理方面无明显差异。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术后第1 d)、红外线照射治疗的第3 d、第7 d、第10 d 分别评估2 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创面渗液量和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① 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法(VAS)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将0 分记为无痛;1~3 分记为轻度疼痛;4~6 分记为中度疼痛,影响睡眠,需要口服一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7~10 分记为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睡眠,需要静脉滴注或肌注强效镇痛药物。② 创面渗液量评分:《参考现代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7],0分:干燥,没有可见的湿润,内敷料没有浸渍;1 分:湿润,可见少量渗液,内敷料微量浸渍,未渗出至外敷料;2 分:潮湿,可见少量渗液,内敷料大量浸渍,未渗出至外敷料;3 分:饱和,内敷料完全渗湿,穿透至外敷料;4 分:渗漏,全层敷料完全湿透,穿透至患者单层手术衣。③ 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参考《最新伤口护理学》[8],0分:肉芽生长良好,色鲜红,质实;1 分:肉芽生长良好,色淡红,不齐;2 分:肉芽生长较差,色白,有炎性渗出;3 分:基本无肉芽,色暗,创面有渗液、糜烂、坏死。④ 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第1 d 至创面完全愈合所需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比较
2 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VAS 评见表1。治疗前(术后第1 d)2 组的VAS 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采用红外线治疗的第3 d、第7 d和第10 d,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比较(±s,分)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第3 d 比较,b:P<0.05;与本组治疗第7 d比较,c:P<0.05。
?
2.2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创面渗液量比较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创面渗液量比较见表2。在红外线治疗前及治疗的第3 d,2 组的创面渗液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的第7 d 和第10 d,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
表2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创面渗液量比较(±s,分)
表2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创面渗液量比较(±s,分)
【注】 与本组治疗第3 d 比较,Z=-5.03,*:P<0.05;与本组治疗第7 d比较,Z=-4.35,#:P<0.05。
?
2.3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比较
2组患者肉芽组织生长评分见表3,在采用红外线治疗前、治疗第3 d 和治疗第7 d,2 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治疗第10 d 实验组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2组患者肉芽组织生长评分(±s,分)
表3 2组患者肉芽组织生长评分(±s,分)
【注】 与本组治疗第3 d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第7 d比较,Z=-4.14,&:P<0.05。
?
2.4 2组创面愈合时间
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0.16±2.87) d,少于对照组的(33.13±4.36) d,2 组差异计算可得(t=3.11,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肛门周围神经、血管较为丰富,肛周脓肿手术使得肛周神经遭受破坏,术后患者往往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因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是开放性、感染性伤口,细菌很容易定植在创面周围,需要患者在排便后进行坐浴清洗、消毒创面、伤口换药等一系列繁杂的操作流程,加之肛周脓肿术后创面修复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有时需要1~2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在此期间患者仍需每日进行伤口换药,反复的伤口换药在加剧患者疼痛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加速肛周脓肿术后创面修复是治疗肛周脓肿的关键。临床上常见的在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方面运用较多的有生长因子、藻酸盐敷料、皮肤创面敷料等新型创面敷料[9],临床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对比发现新型敷料和生长因子在治疗伤口创面方面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由于生长因子可以较好的促进伤口细胞的分化和增殖[10],在使用时较容易使得肉芽组织过度生长[11],必要时还需对增生的肉芽组织进行修剪;新型敷料价格比较昂贵,临床使用不易推广。红外线在治疗时不需要触及患者创面,治疗时以温热感为宜,因此患者较为安全、舒适,且红外线治疗价格较低,相较于新型创面敷料等材料更具有性价比,患者较容易接受。
本文研究表明,红外线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减少创面渗液量。红外线有较好的穿透作用,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解痉、扩张血管、缓解疼痛[12],同时热效应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快渗出物的吸收,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吸收[13]。证明红外线治疗可以缩短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红外线可以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使局部细胞活力加强,有利于组织细胞的再生修复[14]。
综上所述,红外线治疗可以较好地缓解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减少创面渗液,加快肉芽生长,促进伤口愈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较为安全和舒适,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