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常见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4-06-08潘异哲浙江省湖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4年6期
关键词:病鸭产蛋率产蛋

文│潘异哲 (浙江省湖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近年来,随着家禽业的快速发展,鸭病的种类不断增多,表现形式复杂,一些新出现和重新出现的疫病也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对同一鸭群或个体协同致病、并发感染和继发感染的例子屡见不鲜。笔者介绍了生产中较为常见的鸭病毒性疾病,以及诊断和防治措施,供广大养殖业主参考。

一、禽流感

鸭的禽流感(AI)又称鸭的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侵害多种禽类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的抵抗力不强,65~70℃数分钟即可被灭活,对紫外线敏感,可被多种普通消毒药迅速杀灭,但在干燥、低温环境中能存活数月以上,存在于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保护也能存活较长时间。

1.临床症状。由于发病鸭的种类、年龄、性别、有无并发症、感染的病毒类型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表现的症状也有很大差异。产蛋鸭感染发病后有产蛋下降(产量减少10%~80%)、无产蛋高峰或持续低产蛋率以及产软壳蛋、砂壳蛋、薄壳蛋、无壳蛋、畸形蛋等表现。有些病例,病鸭眼睛出现特征性变化,眼睛浑浊并带蓝灰色甚至失明。

(1)最急性型。患鸭突然发病,食欲废绝,精神高度沉郁,蹲伏地面,头颈下垂,很快倒地,两脚作游泳状摆动,不久即死亡。此型常见于雏番鸭。

(2)急性型。这一病型的症状最为典型。患鸭精神沉郁,缩颈,羽毛松乱,食欲减少或废绝,昏睡,反应迟钝。两脚发软乏力,站立不稳或不愿走动,喜蹲伏,严重病例不能站立,伏倒在地面,若强行驱赶则出现共济失调,下水则很快挣扎上岸。部分病鸭头部肿胀,流泪并可出现湿眼圈,个别眼睑黏合。部分病鸭张口呼吸或喘气,咳嗽。部分病鸭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鸭下痢,拉白色、淡黄色或淡绿色稀粪,机体消瘦。

(3)亚急性型。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食欲减少,一旦发病很快波及全群。病鸭呼吸急促,鼻流浆液性分泌物,咳嗽,2~3天后大部分患鸭呼吸道症状减轻。

(4)减蛋型。发病后仅以产蛋鸭发生产蛋下降或显著下降为主要症状,严重的产蛋率从原来的水平下降到10%甚至停产,并出现大量的畸形蛋。其他症状不明显或有轻度的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2.诊断。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该病常伴有继发感染如鸭传染性浆膜炎等,故极易发生误诊,必须采集病变组织进行实验室诊断。按照国家规定,发现鸭有可疑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应及时报告政府诊断、处置。

3.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落实生物安全措施。饲养场所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彻底清场(塘水)和消毒的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制度。

(2)开展禽流感强制免疫,提高鸭群抵抗力。规模养鸭场户要按照禽流感免疫程序适时免疫,农村散养鸭要在春季、秋季各集中免疫一次,确保禽流感免疫密度达到100%。开展免疫抗体监测,掌握免疫效果。

(3)定期进行禽流感疫情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4)做好引种检疫。国内异地引入种鸭、种蛋时,应先到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且检疫合格。引入的种鸭必须隔离饲养21天以上,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场饲养。

二、鸭瘟

鸭瘟(DP)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VE),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常见于鸭、鹅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以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夏季直射阳光需要9小时才被灭活,在室温(22℃)条件下,其感染力能维持多天,低温环境中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碱性或酸性消毒药均可有效杀灭该病毒。

1.临床症状。该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3~4天。发病后病鸭体温升高达42~43℃,呈稽留热;精神萎靡不振,食欲降低,饮欲增加;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发软,行动迟缓,严重者伏地不能行走,头颈发软、头喙着地,强行驱赶时两翅扑地而走;病鸭不愿下水;下痢,排绿色或灰白色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沾有稀粪;泄殖腔松弛,有时发生水肿,严重者黏膜外翻甚至发炎。该病的特征性症状是流泪、眼睑肿胀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产蛋鸭群在发病高峰期间,产蛋率下降25%~40%。病程一般为2~5天,部分病鸭因极度衰竭而死亡,慢性者可拖至1周以上。

2.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初步诊断,确诊可采集病状严重或死亡病鸭的肝、脾、血液或肾等样品送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应注意与禽出败的鉴别。

3.防治措施。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应预防为主。平时需加强饲养管理,饲喂营养全面的饲料,保证维生素的需求量,保证鸭舍卫生,落实鸭舍、饲养用具的消毒措施,减少应激因素,以提高鸭的体质和抗病能力。预防该病最重要的措施是免疫接种。在20日龄时进行首免,4~5个月后再加强免疫接种一次,种鸭每年接种两次即可,产蛋鸭在停产时进行接种。对突然暴发该病的鸭群应立即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停止放牧,同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三、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DH)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肝炎为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目前分为3个血清型,即1、2、3型,各型病毒在血清学上具有明显差异,我国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为血清1型,其他型尚未被调查发现。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被污染的育雏室内至少能存活10周,但普通消毒剂对病毒就有杀灭作用。

1.临床症状。该病潜伏期通常为1~4天。病鸭精神委顿,翅膀下垂,食欲废绝,离群独处,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喙和腿脚发黑,有的出现腹泻。随后病鸭出现典型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共济失调,身体倒向一侧,头向背部后仰,两腿阵发性向后蹬踢和划动,有的呈角弓反张姿势,死亡很快。

2.诊断。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采集病鸭的肝组织,送实验室经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方法检测可以作出确诊。临床诊断应注意与雏鸭黄曲霉毒素中毒病例相区分。

3.防治措施。执行严格的综合防疫制度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除防止从疫区引进雏鸭外,控制人员进出和车辆往来、用具和垫草的消毒卫生工作也很重要。在该病流行地区,可采用弱毒疫苗对开产前2~4周的种母鸭进行免疫接种,所产种蛋会有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使雏鸭产生被动免疫保护。亦可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在1日龄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四、番鸭细小病毒病(三周病)

番鸭细小病毒病(MDP)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以腹泻、喘气和脚软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因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故俗称“三周病”。该病病毒对酸、热等有较强的抵抗力,低温环境中存活更长,但易被紫外线、烧碱等灭活。

1.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3种类型。出壳后7天以内的多为最急性型,其病势凶猛,病程很短,患病鸭未表现出明显症状就死亡。7~14日龄的病鸭一般为急性型,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羽毛蓬松,两翅下垂,尾端向下弯曲,两脚无力,懒于走动,不合群,对食物啄而不食;有不同程度的拉稀现象,排出灰白或淡绿色稀粪;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喙端发紫;濒死前两脚麻痹。亚急性型往往是由急性型转化而来,或出现在日龄较大的发病鸭上,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喜蹲伏;排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并黏附于肛门周围;大部分病鸭颈部和尾部脱毛;幸存者多成僵鸭。各种病型的大部分鸭子泄殖腔扩张、外翻。

2.诊断。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采集肝、脾、肾等组织送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该病与小鹅瘟相似,应注意鉴别。

3.防治措施。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清理污物、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实行全进全出、彻底清栏(塘水)消毒管理措施,对种蛋、孵房和育雏室严格消毒。同时可采取免疫措施。对发病鸭无治疗方法,对无免疫过的发病同群鸭可采取紧急免疫措施,如有国家批准的免疫抗体制剂也可使用。

五、鸭坦布苏病毒病(鸭出血性卵巢炎)

该病是新发现的由黄病毒科坦布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临床上以产蛋显著下降为主要特征,曾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坦布苏病毒对酸和强碱敏感,50℃以上温度处理1小时即可失去感染能力。

1.临床症状。发病鸭发热,精神萎靡,站立不稳,拉草绿色稀便,翅膀下垂,双腿瘫痪、向后或侧面伸展。有资料称,有的病鸭出现头颈歪斜等神经症状。在大约1周时间内,患鸭采食量下降30%~90%。产蛋鸭产蛋率下降50%以上,严重者产蛋率下降至10%以下,在产蛋低谷维持约2周后,产蛋率逐渐回升,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需1~2个月。

2.诊断。根据发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采集病鸭的卵泡膜、脾、肝等组织送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监测。

3.防治措施。由于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故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药,一般采取对症治疗。首先是改善饲养条件,加强护理;其次是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板蓝根、金银花等)增强免疫力,或使用抗菌消炎,特别是针对输卵管炎的药物(如阿莫西林等)。执行严格的综合防疫制度、阻断外来疫源传入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

猜你喜欢

病鸭产蛋率产蛋
提高蛋鹅产蛋率的饲养与管理方法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产蛋目标
动物产蛋王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影响蛋鸭产蛋的因素(上)
提高蛋鸡产蛋率妙招
母鸡喜欢在舒服的地方产蛋
浅谈蛋鸡产蛋率骤然下降原因和防治措施及饲养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