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
2024-06-08刘源富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乡村产业发展中心
文│刘源富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乡村产业发展中心)
黄小佳 张业怀*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布鲁氏菌病、结核分枝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是能够在人类与脊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在动物间传播,在人与人之间也能传播,从而影响人类健康,降低动物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据文献报道像布鲁氏菌病、结核分枝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大约有26种,引起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立克次氏体及衣原体等五大类。一些病种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日常的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放松。兽医临床实验室是职业本科院校中教师教学、科研及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关键基地。由于学生和实验动物频繁进出,这类实验室是疫病易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特别重视对布鲁氏菌病、结核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以保护教师、学生和养殖人员的健康,同时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一、布鲁氏菌病、结核分枝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病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首先是飞沫传播,患者打喷嚏或咳嗽时,病原菌通过飞沫进入空气中,或沉积在物品表面,例如门把手、桌子、扶手、电脑等,易被人体吸入或接触,从而感染病原。其次是接触传播,与患病实验动物或带有病原的实验动物密切接触会增加感染的风险。第三是患病实验动物或携带病原的实验动物通过粪便或尿液污染环境,形成气溶胶传播。此外,携带有病原的实验动物也是教学科研人员感染的一个风险因素。
二、兽医临床实验室的重要性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是职业本科畜牧兽医专业的关键必修课之一,学生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熟练掌握直接影响着其职业能力和医疗水平。兽医临床实验室在教学实训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不仅用于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的实训,还包括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外科手术学等学科的实训教学、职业技能竞赛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实验室是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和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场所。
三、兽医临床实验室面临的风险
1.实验动物本身的风险。实验动物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实训时主要使用的实验耗材。根据微生物控制水平,实验动物可以分为五个级别:一级为普通动物(未经严格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二级为清洁动物,三级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四级为特定病原体动物(机体内存在已知微生物),五级为无菌动物。实验动物的级别越高,其潜在生物安全风险越小,反之亦然。为确保安全并降低风险,国家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国家科委2号令),对实验动物的研究、保种、饲育、供应和应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然而,许多院校在实验动物安全知识方面仍存在空白,师生对人畜共患病和动物气溶胶的危害了解不足,或者即使了解也未能充分重视。在动物采购、使用资质和饲养环境方面,存在许多未严格控制的安全隐患。
2.兽医临床实验室使用频率高。实验实训是提高职业本科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以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为例,实训教学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一半。由于学生上课的班级众多,有时会出现多个班级同时在实验室上课的情况,导致每天每间实验室都排满课程,人员密集。此外,一些实验室的设计并不理想,有些甚至连通风用的排气扇都没有,师生会长时间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增加了空气传播感染的风险。
3.兽医临床实验室实验设备使用频率高。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仪器设备的支持,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或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往往会导致多人共同使用一台仪器或全班共用一台仪器的情况。由于实验室的使用频率高,通常一个班级结束实训后,基本的卫生清洁工作刚刚完成,下一个班级的学生就直接开始使用设备,这增加了学生之间接触的机会。而接触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加强仪器设备的及时消毒显得十分必要。
4.废弃物处理风险。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实验废弃物管理方面存在着收集、分类和高压灭菌等处理不够及时的情况。根据国际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标准的要求,生物实验室产生的含有危险因子的废弃物应采用高压灭菌或焚烧处理方式。在兽医临床实验室教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一次性手套、注射器、手术刀片等实验用耗材,以及动物垫料、动物粪便、动物组织和动物尸体等多种废弃物。随着实训班级人数和项目增加,废弃物数量也逐渐增多。其中,部分废弃物可能涉及生物安全问题,若不分类并妥善处理,可能影响周围环境安全、危害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另一方面,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动物垫料、粪便等废弃物可以用作肥料资源。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意识到实验废弃物的危害性,并开始重视废弃物处理工作。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引导学生分类废弃物,但仍有部分废弃物未得到妥善处理,例如带血的针头直接丢弃或未能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传播病原体。此外,动物垫料、粪便等废弃物未经安全处理,被周边农户直接用于农作物种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国内院校参加废弃物处理培训机会较少,导致多数人缺乏相关意识或知识。
5.个人防护风险。兽医临床实验室进行的实训项目通常需要与动物接触,其中一些项目可能涉及传染源,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必须确保个人防护安全。调查发现存在以下不安全行为:师生在进行动物实验操作时未佩戴手套、口罩或工作服,处理实验器械时未采取防护措施;学生将与实验室无关的食物和饮料带入实验场所;学生穿着不合适,如拖鞋、短裙或短裤进入实验场所。危险源往往会通过食物、饮料或蚊虫叮咬进行传播。根据徐健斌等(2009)的研究,90%的安全事故与个人日常防护意识不到位密切相关,这是安全事故发生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兽医临床实验室的个人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四、防控措施
1.加强师生的生物安全培训教育。开展生物安全教育与培训是确保实验室和全体师生在教学实训和科研中的安全的基础,也是提高师生在实训场所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主要途径。学院每年会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相关主题的培训,内容涵盖“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真实案例展示引以为戒,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同时通过游戏互动、演练等形式来帮助师生掌握操作过程。学院还通过微信、QQ等平台进行抢答活动,传播安全知识,不断提升师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这样可以确保师生严格执行标准实训操作并注重个人防护,避免仅将注意力放在实训教学科研过程上,而忽视生物安全工作。
2.确保动物安全。为了确保实验动物不会逃逸并防止外来接触,需要对栏舍进行必要的改造。不同种类的动物应当安置在不同的饲养室、实验室和观察室,确保它们有独立的空间,避免混养导致动物之间通过空气传播病原体的情况发生。此外,应当加强外围的防护措施,如设置栅栏、围墙和防虫设施,以阻止实验动物逃逸及外来生物侵入,并安装监控设备用于控制人员出入。在严格管理实验动物的来源和经常性检疫方面,采购公司应当从具备资质的单位购置实验动物,并要求购进动物时提供动物质量合格证及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成立专业的检测团队,定期对所有饲养动物进行动物人共患病的检测,并进行全面的场所消毒和周边环境的灭鼠杀虫工作,确保这些工作常态化。此外,动物饲养员工和师生应当每年接受人兽共患病专项体检,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源头加强管控,以保障实验动物方面的生物安全。
3.加强实验室环境消毒。受国际疫情影响,国内疫情零星散发现象仍然存在。除了每天保持实验室的卫生清洁外,实验室还需要进行常态化预防性消毒措施。每日应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擦拭消毒实验桌、门把手、水龙头、精密仪器以及所有电源控制开关等公共设施。实验台和地面应该用有效氯浓度为500毫克/升的消毒液进行拖拭,处理后等待30分钟后再用清水拖拭干净,以减少消毒液残留的影响。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实验室内病毒传播的风险,保障实验室环境的卫生安全。
4.加强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在兽医临床实验室,虽然废弃物每次产生的总量少,种类却很多,且数量与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废弃物的产生量会随着实训课时、学生人数和教学计划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办法》规定,每次实验结束后,实验老师指导值日学生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对于正常实验动物尸体,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即放入化尸池中进行生物发酵;对于具有传染性的动物尸体,则应进行高温高压蒸煮或焚烧处理。含有危险因子的废液应先经过充分消毒处理后再排放,对于含有危险源但不适合高温高压蒸煮或焚烧处理的废弃物,应委托具有资质的部门进行处理。垫料和粪便废弃物经过无害化发酵处理后,可作为肥料资源回用于农田。总之,根据实验室废弃物的不同安全性,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并降低后续处理的难度。通过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的带动,可以实现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维护祖国的环境山清水秀。
五、结语
兽医临床实验室是师生密集的特殊场所。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以及社区相关要求,需要有效开展常态化疫病防控和消毒工作,对潜在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师生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顺利进行,为他们提供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