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路径
2024-06-08席利萌唐毓陕西省商洛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
文│席利萌 唐毓 (陕西省商洛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心)
杨亚丽 (陕西省山阳县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中心)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三个战略目标,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美好愿景,不仅需要产业层面物质和经济支撑,更需要生态环境的自然回归,走绿色发展之路。我国幅员辽阔,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9%,超过56%的人口居住在山区。畜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山区畜牧业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兴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
畜牧业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为要,统筹兼顾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推动畜牧业向绿色高效转型升级,实现畜禽养殖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同频共赢。在发展思想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畜牧业要注重源头上资源节约、减量增效,生产中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端量大质优、保障安全。在发展方式上,通过优化养殖生产布局、深化产业结构改革、强化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畜牧业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达到“产量高、排污少、绿色足”的效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发展机制上,注重资源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长期承载能力,强调发展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持续性,将可持续发展贯穿到畜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按照资源化、循环化、无害化原则,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新型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1.发展优势。
(1)天然隔离屏障。山区地形起伏崎岖,多山脉、丘陵,沟壑纵横,高大连绵的山脉为畜禽养殖提供了天然的生物安全屏障,有利于动物疫病防控和养殖环境控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同时,山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水质、空气受污染程度低,生产出的畜禽产品质量较高,深受高端市场和消费者青睐。
(2)自然资源丰富。一是饲草资源丰富。山区海拔差异形成独特的山地垂直气候带,山脉阻隔涵养雨水资源,滋育了丰富的植被,饲草种类多、产量高、质量好,且各种野生中药材广泛分布,是无污染、无残留的“天然药库”。二是饲料来源广阔。山区盛产玉米、小麦、大豆、花生、果蔬等经济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调整,有60%以上粮食作物用为畜禽饲料,同时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糠麸等副产品,为畜禽养殖带来丰富的饲料资源。三是种质资源突出。山区环境相对封闭,丰富的气候多样性、环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造就了多样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以此为基础驯养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众多畜禽品种。它们大多具有适应性好、抗逆性和抗病力强、耐粗饲、产品品质优等特性,是我国畜牧业种质创新的“原始材料”和“基因库”。
(3)发展模式灵活。一是山区畜牧业既适合家庭经营,也适于规模化经营,具有广泛的规模优势和地域优势,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二是可以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发展山区畜牧业不仅能将农作物副产品、矿物质原料等不可食用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畜产品,也可挖掘非耕地潜力,加速对草山草坡、荒涂滩地的开发利用,盘活静态资源,实现增产增值。三是快速实现粪污就地消纳。山区拥有广阔的林果基地和农业园区,而畜禽粪污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将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生产有机肥后还田,不仅推动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还能节约种养成本,减少化肥对土地带来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2.存在不足。
(1)缺乏规划引领。山区畜牧业大多体量小,产业产值占比份额不大,未引起政府足够重视,配套出台并实施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规划和政策措施不多。虽然国家层面制定了贯穿种、养、加、销各环节的绿色发展政策,但由于政策宣传不足、覆盖率不高、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等,导致政策制定与执行普遍脱节。
(2)规模水平不高。山区畜牧业大部分以小规模、家庭分散饲养为主,对龙头企业、大型专业合作社培育力度不够,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的畜牧业协会和组织,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致使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推动力不足。此外,众多分散的小规模养殖场因成本原因配套购置设施设备意愿不强,增加畜禽粪污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难度,加大环境污染风险。
(3)绿色技术欠缺。一是大多数农户饲养管理较为粗放,不能根据动物的品种、生理阶段进行科学饲喂和营养搭配,饲料随意添加、营养不均衡,不仅造成饲料资源浪费,还会造成氨气等排放量增加,给大气环境带来影响。二是疫病防控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户引种后不进行隔离观察,直接混群饲养,增加疫病传播风险。发生疾病大多靠经验用药,很少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增加抗生素、违禁药物滥用风险。三是绿色技术应用不足。受传统养殖观念束缚,一些新型绿色技术如兽药“减抗”、豆粕“减量”技术未得到大范围应用,造成畜产品安全、环境友好水平下降。
(4)环保意识不强。畜禽舍内有害气体主要为氨气和硫化氢,由粪尿、垫草料及饲料残渣分解产生。大多数农户为追求经济利益,盲目扩大养殖数量,增加饲养密度,如不及时清理圈舍和消毒,会造成大量恶臭和有害气体积聚,直接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和饲养人员身体健康。此外,部分农户缺乏无害化处理意识,粪污露天堆放或直接还田,饲料发霉变质仍继续使用,病死动物乱扔,诊疗后医疗废弃物、过期药品随意丢弃,加大环境污染风险。
三、对策建议
1.制定绿色发展规划。一是统筹考虑山区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坚决守住不能污染环境底线,制定并实施符合畜牧业绿色发展的规划,将畜禽总量、粪污就地消纳等因素纳入规划范畴。二是合理开发草食畜禽养殖资源。充分利用山区饲草资源优势,适度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牧业经济,加大对草山草坡、荒涂滩地的开发利用,实现耗粮型畜禽与草食经济动物均衡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动物健康养殖和畜禽场舍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从建场布局、养殖生产、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屠宰加工、无害化处理、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为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提升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
2.探索因地制宜绿色养殖模式。一是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模式。引导和鼓励规模养殖场发展饲料基地、有机肥加工,形成种养循环绿色产业链;对于散养和小规模养殖户,探索“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的种养循环模式,发展林下养殖、山沟养殖、庭院养殖等,构建以田边、林边、沟边为载体的“三边”循环发展模式。二是引导发展片区养殖。利用山区连片沟域、村落等地形特点,建立片区特色养殖区,形成一种养殖模式、一套技术标准、一体粪污处理,集中力量打造山区“沟域”绿色经济带。三是探索建立无害化处理中心。充分考虑山区粪污消纳能力、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需求及疫病防控要求,因地制宜探索建设山区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中心,对区域范围内养殖粪污、病死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降低分散养殖、各自处理模式下环境污染风险。
3.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
一是加强绿色饲料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快培育不同畜禽品种的专用饲粮作物。配套开发不同饲养阶段精准配比的饲料添加剂,大力推广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实现饲料利用高效、动物过腹排放降低。二是加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应用。强化畜禽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展发酵、干燥、粉碎、除臭、堆肥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加快多元化有机肥产品研发与生产,探索山区种养循环模式下有机肥运、贮、施等环节低成本机械化技术。三是加快新型疫苗研制和“减抗替抗”技术研发。以基因工程亚单位苗、活载体苗、基因缺失苗等为突破口,开发新型安全绿色高效疫苗。开展中草药、酶制剂、益生菌、酸化剂等“减抗替抗”产品研发,筛选兽用抗菌药替代产品。
4.强化服务保障提高农户环保意识。一是围绕建场布局、技术研发、设备配套、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生产等绿色发展关键环节,明确扶持政策,支持经营主体配套建设绿色生产综合设施,实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和保险理赔联动,落实好重大动物疫情强制捕杀补贴兑付。二是健全县、镇、村三级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建立畜禽产业绿色技术服务团,常态化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三是加大绿色发展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绿色发展各项惠农政策的引导作用,做深做实一批绿色示范项目,总结提炼典型模式,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带动畜牧业经营主体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结语
当前,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可以促进传统粗放式畜牧业增长模式向绿色生态模式转型,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同频共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落实落地。实现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明确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价值,找准山区畜牧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和不足,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立足山区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布局,探索因地制宜的绿色养殖模式,构建种养循环的良性生产体系,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助推山区畜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为深层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