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气形成原理型”气象科普短视频设计与制作技巧

2024-06-08楼忆璟胡旖晨赵琮奇

传播力研究 2024年13期
关键词:降雪冰雹台风

◎楼忆璟 胡旖晨 赵琮奇 袁 超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7)

引言

气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气象科普可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1]。因此,气象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全球变暖,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频发,我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较快提高公民对气象知识的认知,在遇到灾害性天气的时候懂得如何进行避险,就需要气象科普来发挥作用[2]。

浙江《天气有门道》围绕公众关心的气象知识,选取对浙江影响较大的六种重要天气,撰写“天气形成原理型”气象科普脚本,应用“来画”动画制作平台,制作有天气气候特点、天气的形成原理、老百姓有关天气趣味性话题和天气灾害的防御要点“四大部分”构成的科普短视频。当浙江出现该天气时,可以利用浙江气象融媒体快速发布,可产生良好的社会科普效果,也有利于提高浙江气象宣传科普品牌的地位和运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普题材的选取策划

(一)“降雪”题材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充沛,降雪一般出现在每年12 月至次年3 月,跨度较大。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降雪天气并不是每年都会发生。一旦出现降雪,哪怕是高山区出现降雪,南方降雪的稀缺性会引起媒体和社会公众极大的关注。如果较大降雪出现在春运期间,将对交通出行造成很大的困难。公众对降雪的成因并不是很清楚,对降雪引发灾害的防御知识也比较缺乏。所以选择“降雪”题材,科普形成原理与灾害防御,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选择“降雪”作为科普题材很有必要。

(二)“冰雹”题材

冰雹多发生在春夏之交,此时冷暖气流在浙江一带呈拉锯状态,浙江易发生强对流天气,而冰雹就是在强对流天气中伴发性出现。历史上,浙江曾出现过三次特大冰雹,其直径均在30cm 以上[3]。时间上,前一个“降雪”题材刚结束,有较好的衔接性。因此,安排“冰雹”作为选题,较为合理。

(三)“雷电”题材

雷电是春夏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也是老百姓极为关注的气象灾害。小到生活上各家各户住房的避雷防雷安全,大到每年各地出现可致人伤亡的雷击事件,都是公众关心的一种气象灾害。所以,安排“雷电”作为夏季一个题材较为妥当。

(四)“梅雨”题材

梅雨是每年6 月至7 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性阴雨天气。在民间,“梅雨”有着广泛的群众性认知基础,但其发生原因,公众又不是十分明了,正是科普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初次发生的时间看,可能比“雷电”要晚些,所以在做完“雷电”这个题材后,安排“梅雨”这个题材较为妥当。

(五)“台风”题材

每年夏季除了防御梅汛期暴雨洪涝外,台风是主要的灾害防御重点。尽管台风在浙江是家喻户晓的,但人们对台风的形成原理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的科普程度仍不足,大多数人对台风的发生发展仍一知半解。因此,选择台风作为夏季或梅雨结束后的科普题材,较为合理。

(六)“秋老虎”题材

“秋老虎”是中国民间口口相传下来的对“秋季高温”的叫法,但目前大多数气象专业人士也不大说得清,原因是在现有的气象教科书上,压根没有“秋老虎”这个概念的一章一节。“秋老虎”是一个仅存在于民间的叫法。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高温越来越引起社会民众的关注。为了适应社会这一需求和精细化气象服务的需要,气象部门正在重视分析研究“秋老虎”。因此,作为秋季气象科普选题,选择“秋老虎”较合适。

二、内容框架的构思与搭建

(一)内容框架的构思

在考虑如何构思科普题材内容时,究竟如何安排几大块内容?大家在讨论内容时,认为内容演绎下来,总时长大约应该控制在3 分钟之内,否则在网络上传播的效果会下降,而且作为专业权威部门的作品,重点应放在专业的“天气成因”上,同时要体现浙江特色和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因此,初步决定科普内容框架要有如下几大块组成:一是浙江天气气候基本特点,二是该天气的形成原理(重点),三是增加与该天气有关的趣闻,四是该天气的公众防范措施。

(二)框架篇幅的搭建

第一部分:必须讲清楚该天气的气象学概念。这个概念不讲清楚,就不是气象专业部门做的科普,与网络上只讲自己理解的所谓“概念”要不同,必须体现专业性,一听必须给人的印象是专业,这样可吸引读者往下看。其次,是简要介绍该天气的浙江气候分布,可从时间与空间上分布来展开,但要求必须有真实的气象数据,不是只有定性的描述。同时,在画面设计上要有图有表,增强专业性与可看性,让读者既像听内容,又可看到像专业人员讲课的感觉。

第二部分:这是科普内容的核心和重点。必须首先弄懂该天气的天气学原理,特别是形成的机理,必须查阅教科书,查阅相关的研究论文。在弄懂纷繁复杂的天气形成机理后,又需要抽丝剥茧地将主要过程简化出来,而且这些过程可用图形来表达。设计图形时,要抓住天气过程的关键,用关键几张图串联成动画。此外,这些科学机理的过程的表达要体现通俗性,否则观众看不懂。

第三部分:趣味性的设计是增加科普作品可看性的重要方面。因为前面两部分讲得比较专业,而设计这部分是增加其兴趣的。至于选一个与本科普题材有关的什么趣味点,也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事。

第四部分:该类天气的防范措施。灾害的防范内容比较多,应该选择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定位在生活化的内容要多一些,尽量少放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在写作上,必须体现层次感,同一内容不能出现在上下两个层面上,让观众一目了然,看清结构层次。

上述四大部分,从内容篇幅比例上看,比例配置宜为2 ∶4 ∶2 ∶2,这样可尽量体现专业机构讲专业的话,也可将“天气形成原理”说透一些,有别于社会气象爱好者做的科普视频。

三、科普短视频脚本的分层设计

(一)科普题材第一部分——以“降雪”题材为例

“浙江几乎每年都会下雪,雪期从浙北向浙南递减,从内陆向沿海递减。常年来看,杭州的雪期在11 个地市里最长(49 天),而沿海的温州最短(15 天)。从初雪日来看,浙北地区往往会在12 月底迎来初雪(湖州在12 月30 日前后),东南沿海地区则要等到1 月中旬以后(温州在1 月19 日前后)”。这一部分,用128 个字,非常简要地说明了浙江降雪的气候特点。其用数据来说话,在短短25 秒左右,便将大概情况说明清楚。

(二)科普题材第二部分——以“冰雹”题材为例

“春夏季节,我们常见到高耸的积雨云,云体高度一般可达10 多公里,往往就是容易产生冰雹的云。这种云内上半部分是0℃以下的‘冷层’,由雪花、冰粒和过冷水滴组成;云下半部分是0℃以上的‘暖层’,充斥着大量水滴,且云体内必须有一支倾斜的强烈上升气流。当云中冰粒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到云层的中部,就会遇到过冷水滴,包裹上水滴后,冰粒会增重下沉,此时被强烈的上升气流带回云层上部,遇冷冻结,冰粒增大。变重后下沉,又被上升气流带回云体上部。如此不断上下反复后,冰粒越来越大,越来越重,直到上升气流无法托住后,落到地面,也就是我们见到的‘冰雹’”。这部分用了258 个字。内容上比降雪形成原理要多一倍。原因是冰雹的形成原理或机理,在学术界相对比较清楚。

(三)科普题材第三部分——以“雷电”题材为例

“闪电距离我们有多远?其实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那是因为光每秒能走30 万公里,而声音只能走340 米。我们通过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之间间隔时间的长短,还可以计算出闪电发生处距离我们的路程。举个例子,假如看到闪电后隔10 秒听到了雷声,说明这个闪电距离我们约有3 400 米”。这一部分,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常常体会到的“先闪电后雷声”的趣味知识介绍,内容中特别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科普题材第四部分——以“梅雨”题材为例

“梅雨天气如何进行防范呢?一是防范暴雨洪涝灾害。关注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做好防御措施,以应对恶劣天气,特别要预防持续降水带来的洪涝及次生灾害。二是室内做好防潮。可在家中潮湿处放置干燥剂,尽量关闭门窗,可打开空调除湿模式,以降低湿度。三是预防食物霉变。忌一次性囤积过多食物,尽量做到一餐吃尽,注意菜要烧熟烧透,食物存放保持通风干燥。四是注意身心调节。做到劳逸结合,保障充足睡眠;特别是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平时注意多补水,降低血液粘度;适度运动,保持平和心态,避免‘心理入霉’”。这部分内容讲述了梅雨期间应该“防暴雨洪涝”“生活上防潮”“防食物霉变”和长期阴雨寡照带来的心理问题,内容贴近市民生活,亲和力强。

四、“六大”科普题材的动画设计

(一)第一部分的动画设计——以“降雪”题材为例

“降雪”题材的片头设计采用淡蓝底色,存托白色的云彩和雪花,画面正中为云朵状外框+题材标题,左下角为小诸葛卡通图。《浙江天气》的LOGO 放置在画面的左上角,原因是,如果放置在右侧,则可能与画面内容主题设计内容主要展示区产生重叠。

正文为浙江降雪的气候特征,开始为雪期的介绍,在对应的各地位置上标注全省11 个地市的雪期,并将雪期最长的杭州与雪期最短的温州用红色画圈注明。全片画面在场景设计中,均设计纷纷扬扬的雪花降落动画,以突出“降雪”主题的降雪效果。

(二)第二部分的动画设计——以“雷电”题材为例

脚本中说“春夏季节常常有乌黑的积雨云产生”,其实很难完整用画面展示与反映。本项目采用堆叠法,将“乌黑”的积雨云反映出来,再标注“积雨云”字样。再拉近放大画面,标注“上升与下沉气流”,用红色与蓝色表示热空气上升、冷气流下沉的气象学原理。再在同一区域上面标注雪花、冰晶和过冷水滴等云内粒子。在云的上部与下步标注“+”与“-”,以反映积雨云内正负电荷的分布,再采用虚线双向箭头的方法,标注“电压差”,在“电压差”的下方标注几百万伏至几亿万伏,告诉观众真实大气中雷电的电压是很大的,有利于人们了解“雷电”,做好雷电防御。积雨云内达到某个临界值,设计放电与云内闪电的设计图。将积雨云拷贝复制,就设计出“云际闪”的画面,并保留“云内闪”,以较好地反映平时的闪电既有“云内闪”也有“云际闪”的真实情况。

(三)第三部分的动画设计——以“台风”题材为例

“台风”题材第三部分采用小诸葛讲解的方式进行,小诸葛位于窗体正中,讲解“谁控制了台风的移动路径”。同样的设计思路,讲解“台风的移向主要是靠外力和台风自身内力共同作用推动的”。在底图上绘制红色“副高”,在其南侧画一台风,再用箭头绘制偏东风,表示台风在东风气流引导下,向西移动。“因逆时针旋转吸入的台风环流的北侧部分和南侧部分,分别处在不同的纬度,在自转的地球上,会产生一个向西北的力,气象学家称它为台风内力。在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下,台风会向我国东南沿海方向移动”。

(四)第四部分的动画设计——以“冰雹”题材为例

“冰雹”题材第四部分主要是一个片头设计,将小诸葛放置在左侧下方,主窗口弹出一个窗体,标注本部分主题“我们该如何防范呢?”色调以淡色为主,以方便配置其他文字与图片。防御措施部分画面丰富,在左侧配置与之对应的六幅图片,并用圆形表达,以底图的方形相配置,形成方圆结合,比较美观。

五、短视频发布应用效果

“降雪”短视频于2022 年1 月28 日发布,当时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从28 日下午起,浙西山区出现降雪天气。28 日傍晚到夜里,降雪区向东推进到杭州市区。到1 月29 日8 时,杭州市区2 厘米,浙西山区普遍出现10 至20 厘米降雪,最大达到23 厘米。29 日白天,时停时下。到29 日20 时,浙西山区最大为28 厘米,杭城积雪消融。当年首次降雪过程结束。

“冰雹”短视频发布于2022 年3 月14 日,浙江北部出现明显的强对流天气,其中临安等多地出现大风、短时强降水,并出现冰雹天气,经领导审查后,该科普视频正式对外发布。

“雷电”短视频发布于2022 年6 月4 日,浙江出现明显的雷阵雨天气,特别是杭城打雷厉害。经领导审查后,该科普视频正式对外发布。

“梅雨”短视频发布于2022 年6 月24 日,梅雨期又迎来新一轮降水,且衢州、开化等地出现明显大暴雨天气。6月24 日,经领导审查后,该科普视频正式对外发布。

“台风”短视频发布于2022 年9 月2 日,202211 号台风“轩岚诺”生成,向偏西方向移动后,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经领导审查后,该科普视频正式对外发布。

“秋老虎”短视频发布于2022 年9 月15 日“超长待机”的“中伏”结束时,“末伏”开启,民众对“秋老虎”极为关心。经领导审查后,该科普视频正式对外发布。

以上短视频主要在“浙江天气”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都市快报”的“橙柿新闻”、新华社浙江分社、浙江之声、网易新闻等各大媒体平台同步播出。仅在“浙江天气”微博,一个“台风”短视频的阅读量就达到25.5 万人。

六、结语

气象类科普作品在互联网上并不少见,但气象部门制作的气象科普作品不同于其他作品,应该体现气象的专业特点,特别是气象原理性的科普创作。文中介绍的设计与制作技巧,就是体现该天气的形成原理,因此可称为“天气形成原理型”气象科普。浙江选取并制作的六个科普短视频的实践说明,从气象部门的专业特点出发,制作更多的“天气形成原理型”科普作品很有必要,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降雪冰雹台风
小诸葛漫“话”天气之冰雹
台风过韩
台风来了
台风爱捣乱
冰雹的优点
台风来时怎样应对
川西高原东部两次连续强降雪过程对比分析
2016年1月19~21日山南地区南部一次降雪过程分析
春日冰雹
快跑啊,下冰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