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播电台做好农业新闻报道的探索

2024-06-08王发艳

传播力研究 2024年13期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闻报道受众

◎王发艳

(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 郑州 450003)

农业新闻是新闻体系中的重要构成,一般来说,接收农业新闻的人群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主。近年来,农林专业的教师学生、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农业企业从事者对于农业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广播电台而言,做好农业新闻不仅是媒体的本职工作,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满足广大农民群体及相关从业者信息诉求的重要职责。当前,广播电台的农业新闻报道存在数量少、模式单一、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要新闻从业者从内容、形式、传播途径等多个角度入手,创新传播措施,不断提升农业新闻报道的效果,为广大受众提供有时效、有价值的优质新闻内容。

一、当前广播电台农业新闻报道的现状

农业新闻报道是新闻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业新闻的受众越来越广泛。因此,必须要提升农业新闻报道质量,为受众提供准确、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台在农业新闻报道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增强农业新闻报道效果,首先必须了解当前农业新闻报道的现状,从中总结问题,探寻解决和提升的方案。

(一)农业新闻占比较低

农业新闻具有十分广泛的受众,除广大农村居民以外,农业企业相关人员、农林业专业学生和农业科研人员等都是农业新闻的受众。但是从农业新闻的报道现状来看,报道数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

(二)新闻传播效果偏弱

农业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新媒体的猛烈冲击,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在很长时间内,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一直是新闻传播的主力,牢牢把握着舆论话语权。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异军突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为猛烈的冲击和挑战,不仅对传统媒体的工作模式和生产机制造成了影响,更冲击着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使传统媒体的声音淹没在海量的信息流中[1]。很多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适应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新闻报道的传播效率,导致传播效能下降。

第二,部分新闻报道没有全面考虑受众的真实需求。尽管农业新闻报道有部分受众是农林专业的师生以及科研人员,但农民仍然是受众的主体。这些年,一些种植大户的学历越来越高,但是还有部分种植户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的情况,在农业新闻获取和接收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例如,他们中的很多人不适应新媒体传播路径,或者对文字类内容理解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新闻传播效果。

(三)新闻报道形式单一

农业新闻报道形式单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广播电台受到自身媒介载体的限制,只能通过声音开展新闻报道,部分题材和内容无法有效展现,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不足,未能有效拓展适应新媒体的报道路径和方法。

第二,农业新闻报道宣传意味浓厚,报道题材相对狭窄,很多广播电台的农业新闻报道以政策类内容为主,与受众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感,难以与广大的农民朋友产生较好的交互性[2]。

第三,新闻深度有所欠缺,部分广播电台在开展农业新闻报道时,会尽量选取典型案例,用先进人物和先进事例的方式讲述“三农”故事,呈现乡村振兴的全新面貌,但是对于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和不足涉及较少,新闻内容缺乏导向性和深度性,很难充分吸引农民朋友的注意力。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广播电台做好农业新闻报道的具体策略

(一)内容创新:探索创新新闻题材,挖掘新鲜报道视角

广播电台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新闻创作理念,从多个层面提升农业新闻报道的质感,充分考虑农业新闻受众的真实需求,创作出质量上乘、价值较高的优质新闻。

1.广播电台要积极探索新题材,拓展农业新闻的报道范围

农业新闻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但是很多媒体把视线聚焦在政策层面。其实,广播电台可以将政策方针内容当作是农业新闻报道的方向指引和基调校准,在政策方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将文件中的文字内容转换为农民朋友能听懂、能理解的直白语言。此外,还可以以政策方针为思路,选取贴合文件内容的典型案例,用真人真事的方式宣传报道,增强农民朋友对方针政策的接受度[3]。除了大方向,广播电台还可以从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寻找方向,立足于本地有代表性的农业种植业资源现状,邀请专家学者给农业发展把脉,探究农业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未来方向,给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优质信息。比如,我国已经连续多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些文件对当年的农业重点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笔者采访了多位涉农专家进行专门解读,传播效果较好。

2.编辑记者要提升新闻深度,强化农业新闻的内在价值

农业新闻报道的深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专业性,二是注重问题刻画。在提升报道专业性方面,广播电台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舆论导向方面的作用,在报道中融入科学的农业发展观念,运用媒体的力量推动现代化农业转型,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产业知识,强化农业实践,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新闻记者要聚焦当前在乡村振兴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例如劳动力短缺、农产品滞销等,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农业问题的重视,并且积极推动解决[4]。另外,在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时,不仅要描绘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努力和收获,也要点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过程,增加报道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也给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3.编辑记者要不断挖掘新视角,写出独具新意的优秀作品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新闻视角是内容的重要构成,不同视角能够给受众带来截然不同的认知感受。编辑记者要深入分析新闻选题和素材的特征,合理选择新鲜视角,从而给受众独特的信息体验。

首先,记者可以从受访者的第一视角进行报道。以人物视角进行报道能够给受众以较强的沉浸感和共鸣感,在这一类报道中,要注意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心理的描写,从而提升报道的真实感。

其次,记者可以从事件记录的视角进行报道。事件刻画最忌讳写成流水账,记者在撰稿时,可以以人物行为动线或时间线为主要线索,突出事件的临场感和紧迫感,增强报道效果。

最后,记者可以从专业探访的角度报道。记者可以以自身视角或专业人士的视角进行农业科普类报道,将最新的农业知识串联到报道之中,深入描绘技术攻坚、产业发展等过程,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5]。

(二)形式创新:多元新闻报道形式,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针对农业新闻报道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广播电台及其从业者要发扬创新精神,深入思考受众喜欢的新闻形式,做好探索和尝试,转变新闻同质化现象,创作出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优质新闻。

1.广播电台要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了解受众喜爱的新闻形式

在分析农民的信息诉求时,广播电台可以采用数据分析的手段,分析各种类型的农业新闻的收听率、点击率和关注度,从而了解农民的新闻需求和偏好,制作有针对性的优质新闻报道。例如,很多农民对当前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十分关注,想要了解价格波动趋势等信息,对此,广播电台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分析和预测,还可以开辟相关的新闻栏目,定期整合和分析数据,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分析市场情况,传递最新动态。还有一些农民朋友对故事型新闻很有兴趣,编辑记者可以选择恰当的新闻素材,将其编制成精彩的“三农”故事,用广播剧等方式演绎出来。

2.广播电台要加强新媒体运营,开展融媒化新闻报道

随着网络的普及,当前很多农民开始积极“触网”,运用新媒体平台了解农业新闻。对此,广播电台在运营新媒体客户端时,要充分结合各大平台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制作差异化的新闻内容。相较于电台只能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新媒体端对媒介载体的适应性更强。广播电台可以生产短音频节目,将重点新闻内容制作成十几秒到几分钟的短篇幅内容,还可以配上图片素材,提升新闻的欣赏性。同时,可以开辟一些三农专栏,有针对性地向受众推送。

(三)技术创新:推进信息技术赋能,加快优质内容产出

新技术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各大媒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从内容创作和传播渠道等角度入手,运用技术手段转变现有的工作模式和生产机制。广播电台的农业新闻报道需要在坚守舆论阵地的同时,积极拓展内容产业的范围,从生产机制、传播模式等多个方面打通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渠道。

1.采用新技术推动内容生产流程再造

广播电台要加快构建融媒体中心和全新的内容生产机制,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搭建新闻素材库和内容生产平台,提升内容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广播电台不仅要做好电台端的经营,也要积极开通新媒体端、社交媒体端的官方账号,实现新闻内容的多端化运营。编辑记者要着力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开展新闻采编和创作工作。以新闻采编为例,随着广播电台融媒体进程的推进,记者不仅需要采编电台节目所需的新闻素材,还需要为新媒体端的运营提供素材,这意味着记者必须掌握摄像和摄影技能,获取图片、视频等丰富资料,还要掌握移动直播技能,搭建农业新闻报道的实时平台。最近每年的“三夏”(夏收、夏种、夏管)“三秋”(秋收、秋种、秋管)报道中,笔者所在的单位在录音报道时,也进行了视频拍摄报道,尽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传播丰富内容。

2.在算法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内容精准分发和传播

当前,广播电台在运营新媒体端时,通常会将节目内容筛选和上传,满足不同平台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则与电台端不同,往往受到算法机制的影响。算法技术会根据每个用户的行为记录开展个性化推荐,用户越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该话题内容的推送就会越频繁。对此,运营编辑要加强利用算法技术,生产符合该平台传播规则的内容给平台受众,从而增强用户黏性,满足受众差异化的信息需求。

(四)传播创新:打造融媒传播体系,强化新闻服务能力

要做好农业新闻报道,不仅要写得出色,更要传播得远,辐射到广泛的农民群体,展现广播电台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1.广播电台要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积蓄传播势能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台要结合农业新闻电台端的传播诉求,继续深耕传统媒体平台,同时也要顺应时代要求,开发新的传播平台,打造以广播电台为核心的传播矩阵,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种种优势。一方面,广播电台要利用好农村广播站的设施优势,保留和宣扬农村新闻广播传播的特色;另一方面,广播电台要借助技术优势,搭建融媒体服务平台,向受众推送精准的新闻资讯。

2.广播电台要充分考虑大众的心理特征,精准对接需求

随着融媒体进程的推进,在传播矩阵的推动下,农业新闻广播报道体系日益成熟。要进一步加强传播效能,广播电台要以大众的信息需求为导向,实现新闻报道与信息需求双向对接,增强与农民朋友双向互动,与各大新媒体平台、社交平台建立新型合作关系,缩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提升受众的信息体验的同时,增强受众黏性,推动二次传播[6]。

(五)舆论创新:强化农业新闻引导,消除受众数字鸿沟

相比较而言,农业新闻的受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媒介素养比较弱,这在无形中拉大了农村人群与城镇人群的数字鸿沟,受众群体的信息差距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趋势。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广播电台必须承担起消解农民数字鸿沟的责任,提升舆论导向能力,从媒介信息的角度推动乡村振兴。

一方面,广播电台要加强对农村受众的重视,拓展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建设水平已经很高,大部分农民用上了智能手机,通了网络,很多农民开始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渠道接收信息、关注新闻。对此,广播电台要深入分析农民的信息渠道,调整运营重心,做好新媒体端的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工作,增强农民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体验,学习并逐步习惯运用广播电台和新媒体平台接收农业新闻。

另一方面,广播电台要承担起媒介传播责任和舆论导向责任,增强媒介信息的客观性,充分考虑农民群体的理解力、接受力和媒介素养,在语言上尽量通俗易懂,多用口语,降低理解门槛。在新闻内容上,更多地串联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和政策讲解,提升新闻价值性,肩负起普及知识、提升农民媒介素养的重任。在报道农业新闻时,要秉持人文主义精神,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积极为农民朋友发声,践行主流媒体的社会公共责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主流媒体,广播电台有责任不断提升农业新闻报道质量,满足农民和相关从业者的信息需求。对此,广播电台要不断提升内容选题范围,拓展其深度和价值,创新新闻形式,打造融媒体传播矩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等优势,强化广播电台舆论导向和信息服务效能,争取为受众创作出优质、丰富的农业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广播电台新闻报道受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
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