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专业自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4-06-08谢协驹王冬菊
李 萍,谢协驹,王冬菊
(海南医学院 a.教务处;b.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完善专业认证制度,持续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要把评估、认证等结果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改进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决策参考[1]。目前,教育部已常规开展本科专业认证、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然而,学校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健全[2]。
海南医学院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公办的、独立设置的本科医学院校,199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6年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和药学本科专业认证。2020年3月,海南医学院开展普通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对30多个本科专业(方向)进行校级自评,全面了解学校各专业建设情况,为学校科学指导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以及专业调整提供了依据。
一、本科专业自评体系的构建
《海南医学院本科专业评估专家评分表》设置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21项(下设观测点一共有62个),满分为100分(第7项专业特色不计入总分)。优秀:总分≥85分;良好:75分≤总分<85分;合格:60分≤总分<75分;不合格:总分<60分。7个一级指标为:专业定位与培养方案(10分)、师资队伍建设(20分)、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10分)、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30分)、教学管理(10分)、人才培养质量(20分)、专业特色(10分)。
二、专业自评的实施
1.专业自评的组织。为顺利开展评估工作,学校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校内专业评估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小组设置评估办公室和评估专家组。教务处下设办公室,同时要求各学院也成立相应的本单位工作小组,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评估各项准备工作。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具体分为专业自评、专家网络评审和实地考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业自评。各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基本状态数据采集阶段须认真填报专业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并通过质量保障平台上传所汇总的信息。质量保障平台将根据这些数据采集结果生成系统版自评报告,详细地反映各专业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状况。在系统版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各专业负责人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撰写自评报告。
第二阶段:专家网络评审。学校组织不同学科专家对专业的自评报告、自评分和线上上传的支撑材料进行网评,并填写评审意见和支撑材料的相符性审核意见及列明的实地考察重点。专家组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线上评审,其中包括专业自评报告、自评分以及上传的支撑材料。在网评的过程中,专家不仅对专业的自评报告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审查,还对自评分和上传的各类支撑材料进行了细致分析。
第三阶段:现场考察。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评估工作的基础上,专家现场考察的内容是专业自评汇报、专家现场听课、考察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查看教育计划、课程大纲、试卷等教学档案,查阅学生课外活动材料、创新创业材料、教学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和实验实习报告等资料。
2.校内质量监控平台的建设。学校建立校内质量监控平台,设立专业状态数据库,专业负责人及教师本人将个人信息、教学科研成果、专业建设成果、课程建设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与数据实时上传至状态数据库,为专业评估提供广泛而真实的数据支撑[3]。其中,数据采集点既有定性和定量的标准,也有动态和静态数据的整合。利用该平台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最大程度地了解专业发展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使管理决策工作、质量预警和反馈更加高效便捷,有效地支撑了学校教学全过程的质量闭环和持续改进。
3.校内本科专业自评结果。学校教务处在收集了专家的现场考察报告和专家网络评审分数后,进行整理和汇总,随后向各专业反馈评估结果。专业评估小组在年度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专题报告,详细阐述本次专业评估中专家的评审意见和建议。该报告旨在为各专业提供具体的改进方向和行动指导。各专业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以确保对评估结果中指出的问题有系统的应对和改进措施,形成了闭环机制,促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在改进中不断发展。
4.专业整改和质量提升。校内专业自评结果有利于激发专业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务处扮演主导角色,针对专家评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学校层面的政策。这一举措旨在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保障,持续推动专业的发展。这种内生动力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专业学科氛围。教务处作为主要牵头部门,在专家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涵盖多个方面的学校层面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一流本科和新办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培育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方案,以及“双一流”项目建设方案等。
5.专业自评闭环模式。各专业针对本次专业评估提出的整改要点,积极撰写整改落实报告。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评估专家进行现场考察,以此循环进行,将逐步形成新的教学质量闭环,为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通过多轮反馈和改进,将形成一个新的教学质量闭环,不断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开展专业评估,发挥校内专业特色和推进内涵建设
本次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专业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其中有7个专业被评定为合格,1个专业为基本合格。合格和基本合格的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材料准备及专业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这一评估结论将成为各二级教学单位和专业负责人进行教学奖励、专业基本建设、经费投入、招生计划制订以及专业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此外,学校应以评估结论为依据,对合格和基本合格专业制订具体的改进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资源。
1.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各专业在整理评估材料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评估指标撰写自评报告,并根据评估专家组的改进意见进行整改,更加明确了专业的优势、办学定位和特色。重新审视专业现有问题,并以更为清晰的思路进一步谋划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专业评估—专业建设—专业再评估”的过程,形成“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长效机制[4]。
2.专业建设队伍水平不断提高。自评材料质量的明显提升表明学院在专业评估工作中逐渐提高重视程度。在评估计划启动之初,一些专业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导致评估材料质量欠佳。然而,随着评估的逐步推进,学院对专业评估工作的认知逐渐提高,对其重要性的理解也不断深化。通过专业评估的实施,学院成功实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职工队伍在专业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个体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3.修订了具有热带医学特色方向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根据专业自评反馈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凝练热带医学特色本科教育体系,学校开展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把热带医学相关素养推广至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并以必修课及选修课的形式纳入新版培养方案,在修订后的新版培养方案专业定位中增加了培养具备热带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知识以及基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以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为目标,能够从事医疗实践、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的目标。热带医学相关课程在2021—2022学年首次开设以来,受益学生已超过8 000余人,学生的“热带素养”、疾病防治意识及国家认同感等均有较大提升。
4.建立基于国家高等教育平台的校内质量保障平台。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结果。数据采集是手段,数据的应用是目的。学校使用的质量评估系统和国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平台能同步对接数据,数据分析报告能够从不同角度呈现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成效等内容,为学校科学决策和循证治理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逐步形成科学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5]。
5.建立校内招生联动机制。专业评估不仅有效推动了校内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协同发展机制,还激发了各专业对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学校招生、培养、就业部门与各院系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在本次校内专业评估中,学校充分运用评估结果,逐步淘汰办学水平较低、社会适应性差的专业,同时增设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对传统优势专业进行改革。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一个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四、建议
1.应建立完善的专业评估长效机制。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无法仅依赖一次或者几次专业评估。因此,亟须建立一套稳健的专业评估长效机制,同时确立专业评估意见贯彻执行的追踪机制。这将有助于充分激发专业教师和所在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专业建设过程的有效管理,推动专业“自我改进”机制的形成,从而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专业建设体系。
2.积极引入第三机构参与专业评估。目前,有些高校专业评估工作存在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其结果主要由学校内部把控,问题的解决缺乏透明度。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评估对于促进专业建设的效果受到了限制。为真正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必要在内部自我压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独立机构参与学校的专业评估,并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各专业和学院才能真正重视专业的内涵建设,有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3.强调建立专业自评体系的动态调整和改进机制的必要性。专业作为高等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纽带之一,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因此,专业自评体系也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动态调整和改进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专业的需求和定位也在发生变化。建立专业自评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和期望,有利于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使之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本次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的专业(一共37个专业)都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其中7个专业合格,1个专业基本合格。合格和基本合格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材料准备及专业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本次评估结论将作为各二级教学单位和专业负责人教学奖励、专业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制订招生计划以及专业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总之,校内专业评估是强化高校自主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专业评估是一种具备形成性和诊断性特点的评价,基于PDCA(Plan-Do-Check-Act)管理理念,我们构建了专业自评管理体系,涵盖六个关键环节,以确保专业办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这六个环节分别是专业自评、专家网络评审、现场考察、结果分析、专业整改与提高、专业自评回头看。通过多轮次的PDCA循环,专业自评管理体系能够不断地得到优化和完善,确保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专业建设能够持续适应和提高。这一体系使得专业办学质量管理更具科学性和灵活性,有助于为学校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