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伉俪书画研究
2024-06-07裴莹叶若琛
裴莹 叶若琛
【摘 要】艺术史本该同等载入男性和女性,中国古代女性因贤良淑德,崇儒家礼教,男尊女卑,在闺阁之中学习三从四德,传统观念的桎梏使他们不能走出房门,没有观摩古人遗迹,体悟自然的机会。艺术领域始终是由男性操控,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女性艺术家寥寥无几,而艺坛伉俪更是屈指可数,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艺坛同道中人。文章选取元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对艺坛伉俪,对夫妻互惠、艺术造诣、作品风格简要论述。
【关键词】古代;艺坛;伉俪;风格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4—202—03
一、赵孟頫、管道昇艺术作品分析研究
宋元之际院体画没落,韵致天趣的文人画兴起,开启淡泊清逸的元代艺术新格局。赵孟頫才艺绝世,诗词文赋诸体皆妙。管道昇才貌双绝,能诗文擅书画,首创晴竹新篁。
(一)相知相许、举案齐眉
赵孟頫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不屈命运的他天赋异禀,在书画研究上苦心专研。吸收晋唐五代和北宋精华,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升华成独特理论书画同源。36岁时被管道昇《修竹图》所吸引,二人因画结缘,彼此一见钟情,相互倾慕,终成眷属。婚后管道昇把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相夫教子,传承书香画艺,闲暇时,夫妻二人研究金石书画,吟诗赋对,同心同德、相敬如宾。
(二)赵孟頫书画同源思想的形成
赵孟頫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善诗文,通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书取钟繇、二王、李邕、赵构等,尤以擅长楷书、行书。在魏晋时代的书法上他倾注一生的心血,把二王精熟完美的笔法运用到自己的书法艺术中。其书法历经三变:少年时学宋高宗赵构,中年学钟繇及二王,晚年学李邕;在绘画取材上,怡然天成,山水、人物、竹石、花鸟皆惟妙惟肖。在绘画形式上,工笔、写意、青绿、水墨均擅长、造诣颇深。将长期锤炼的书法笔功与北宋传统绘画技法相碰撞,毕生研究的书与画相结合,升华创新形成独有的理论观点,晚年在赵氏诗文集《松雪斋集》中总结出古意论、书画同源书画思想,奠定了元及以后文人画创作基石。
赵孟頫书画同源理论成熟期作品《秀石疏林图》,是其理论在实践中的点睛之笔,将书法笔触运用于石木之间,水墨尽致。整卷绘枯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散笔平写,石之萧潵、淡雅,以籀笔写木,八分法写竹,淡浓墨色交替,方圆疾驰使转、迸发胸中豪迈气之情。题七言绝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书画本来同”点明绘画与书法之间笔墨相交融,对元代以后的竹石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领元代以后诸多书法家兰竹类绘画题材的创作方向。
(三)管道昇晴竹篁书画技法的形成
管道昇幼习书画,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师从文同。其书法擅长行、楷皆能入妙境,笔法风格似子昂。
管道昇的艺术造诣与她的家教密切相关,管家为大户,据传管道昇的父亲管伸是管仲的后裔,为人亲和世称“管公”,母亲周氏贤良淑德、温婉贤惠。管家无男儿只有两个女子,管道昇为次女,她本性格如男子,开朗且落落大方,且由于管家有女无子,父亲对女子尤其重视,当做男子一样培养,这就成就了管道昇诗词书画样样精通。
幼时便能诗善书,尤其擅长画墨竹梅兰,不出闺阁写生院中修竹,泼墨挥洒废寝忘食。在写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技法,记录于《墨竹谱》。世人都知郑板桥的竹堪称一绝,而明清时期的闺阁画家皆效仿管道昇的墨迹,其并不亚于郑板桥。《墨竹谱》是一本竹类教科书,作为元代书画的理论著作源泉,记载竹子的习性、生长环境、品类以及画竹技法。
(四)赵孟頫、管道昇书画技法的发展
赵管夫妇对画坛的贡献还在于:一家皆能画,三代传承。在他们的严苛教育下,儿子赵雍、孙赵凤、赵麟都广继家学,外孙王蒙是元代四大家之一。元仁宗曾取管道昇的书法,与赵孟頫及其次子赵雍的书法用玉轴精装,钤上御印藏于秘书监,由此为了纪念“夫妇父子都善书”《赵氏一门三竹图》由此面世。
《赵氏一门三竹图》是一家皆能画的完美阐释,三段合为一卷分别由赵孟頫、管道昇、赵雍三人作墨竹图卷。第一段为赵孟頫所绘竹子枝干用墨浓淡交错,笔触圆润厚重,写叶用淡墨,笔笔劲挺,如作书法笔迹清晰,落笔沉着,疏密有序。第二段为管道昇所绘,叶根藏锋,顺势而出,与赵孟頫竹叶浓淡变化不同的是,用浓墨挥洒,但竹枝与竹叶却清晰可辨,层次丰富,亭亭如生,融入书法骨法用笔,但与赵孟頫相比下笔略显犹豫。第三段是赵孟頫与管道昇的儿子赵雍所绘,赵雍在继承赵孟頫书法笔触入画的基础上融合管道昇墨竹技法。画面中竹枝左右分开,主枝向左上角倾斜,赵雍继承其父用笔法苍劲,下笔利落,淡墨写竹枝干,飞白法勾画,延续其母濃墨写叶,虽寥寥几片,却温润劲道。
二、龚鼎孳、顾横波艺术作品分析研究
龚鼎孳仕途坎坷,诗歌飘逸俊雅,殊多献替。顾横波为秦淮八艳之一,通文史,精诗词,擅音律,尤以撇笔画墨兰为人称绝,时人推南曲第一,以才艺双馨擅名秦楼。
(一)相互扶持、相敬如宾
龚鼎孳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早慧,十二三岁时即能做八股文。顾横波原名顾眉,生于金陵,长于眉楼,不屈命运,以擅兰花撼动京城。龚鼎孳崇祯十二年任兵部给事中,上召赴京路过金陵时,登上眉楼,巧遇顾横波(顾眉),匆匆一晤,情根深种,魂牵梦萦,词风炙热,儿女初坠,题诗:“腰妒杨柳发妒云,断魂莺语夜深闻。秦楼应被东风误,未遣罗敷嫁使君。”一片浓郁化不开的爱意,顾眉陷入这浓情蜜意,心思也融化了,她北上寻郎。
一届清流,一届烟花,多情才子承非议纳顾眉为妾。龚鼎孳将他对顾眉的情愫写于《白门柳》“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靡曼相倾,恣心极态,江南金粉奉为艳宗。吾所云然,不耑斯谓。要之发乎情,止乎礼义,其大略可得而观焉。”悦慕之情溢于言表,但“发乎情,止乎礼义”又是他情难却的微妙心理。
(二)龚鼎孳词风、画风的形成
明清之交,是词从中衰走向中兴的关键期,龚鼎孳虽仕途起起落落,但文坛殊多献替。早期崇婉约抑豪放,作词源取《花间》并融入明末清初盛行的云间风气,体现在《定山堂诗余》中,多作婉眉蕴藉之词令,词风纤丽婉曲,柔曼縟丽,风调承前。晚期受了陈维崧影响,词风开始转变,他突破云间拘束,大量创作长调,词作回荡开阔浩茫稼轩之风,词风苍润清腴而多劲急味,抒豪壮之势,情致启后。龚鼎孳词风的变换对清初词坛有承前启后之功。龚鼎孳所著《定山堂诗集》四十三卷,共收录诗歌三千九百六十五首,清世祖称“龚某下笔千言,如兔起鹘落,不假思索,真才子也”。
龚鼎孳书法形式多见对联、条幅、扇面、手札等,以条幅和扇面居多;文字内容多见诗词、信札、题跋、手稿等。书体擅长楷书、行草书,其中行草书自成一格,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其笔法大气,劲健洒脱,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流转自如。绘画擅长山水,笔墨苍郁沉,在绘画实践中提出:以书入画,作诗如作画,作书如作画。
龚鼎孳去世的前一年作《行书自作诗》,笔意沉着爽劲,潇洒流畅,点画坚实圆厚,结字雍容端整,呈精淳儒雅之风貌。既有浓墨中锋之刚劲,又有枯笔侧锋之飞白、侧锋肥笔之点缀,作品从线条、用笔、用墨、结体上都谓极致,是其作之典范。
(三)顾横波画风的发展
顾横波生于国朝兴衰鼎替之时,她的创作初衷源于她的身份,为秦淮八艳之一。居眉楼,整日周旋于文人墨客之间,虽然拥有美艳动人惹人艳羡的外表,但并不能留住名仕的真心,贤心惠智的她苦练绘画技法,时人推座无眉娘不乐。
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精通文史,所画兰蕙萧散乐讬,畦径都绝,不袭前人法,神情所寄。孔子云:“与人善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俱化矣”。顾眉在长期写实过程中形成独特风格,不局限于文艺创作,而升华为心之灵犀寄托。作画下笔迅扫,自由流畅,无过多雕琢,多以绞笔、铺笔等写法,将兰叶的方向、线质和转折富予弹性和变化,彼此之间互为衬托,形成了笔法果敢,刚柔相济,充满生机的绘画风格。
《兰石图》是顾眉为龚鼎孳友人绘制的一件佳作,由顾眉墨笔画兰石,龚鼎孳题款。是龚鼎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体现。水墨兰花以写实为主,丛兰松散舒展,乱石杂草荆棘,石之乱中有序寂静空灵,信笔所至,不事雕琢。兰叶一笔挥就,下笔迅扫,辗转舒展。兰叶之墨较浓,花之墨较淡,浓淡适中,阴阳相宜。顾媚的佳画配上龚鼎孳诗词、书法,画与诗,诗与文,灵犀互动,耐人寻味。
三、冒襄、董小宛艺术作品分析研究
明清易代催生明遗民群体,文人痛祖国之沦亡,哀异族之宰割,不乐仕进,尚雅成风,优游享乐。冒襄生于名门望族,诗、书、画、戏曲、园林皆卓有成就。董小宛出身于苏绣世家,因家道中落,沦落风尘,芳十六名鹊起。
(一)相濡以沫、志同道合
崇祯十二年,冒襄乡试落第在苏州半塘与小宛偶遇,小宛对冒襄一见倾心,但冒襄早已属意陈圆圆故拒绝。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次年春小宛赎身后与冒襄结为伉俪。入冒门后,小宛心细明理,侍奉殷勤,长幼珍重,故冒襄之母妻皆殊眷,冒襄对小宛的才华和人品盛赞不已。闲暇时,他们常坐在画苑书房,泼墨挥毫,切磋技艺,鉴别金石,过着夫唱妇和的悠闲生活。
好景不长,为避战乱,流离失所,冒襄五年重病三次,次次抵命,小宛无怨无悔,仅卷一破席横陈榻边,在不分昼夜悉心照料下,冒襄身体渐佳,但小宛星靥如蜡,憔悴早卒,年二十又八,葬于如皋影梅庵。为悼念亡妻,冒襄作《影梅庵忆语》忆述了他与董小宛跌宕起伏、颠沛流离的一生。《影梅庵忆语》的记述开创了中国“忆语体”散文的先河,影响后世文坛。
(二)冒襄书法风格的发展
冒襄是自如皋冒氏,是忽必烈之子镇南王脱欢的后代,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明末四公子。贵族的身份造就了他分明的个性,“奋飞愿学北溟鱼,雄心争逐中原鹿”,“投笔千金购宝刀,坐令海宇静波涛”铿锵有力,董其昌誉为王勃再世,钱谦益赞果为天下士。但他满腹经纶却科举难如登天,三年一次的乡试,接连六次落榜。清朝入关后,冒襄保持气节,不事新朝,数次征召,皆不就,隐居山水,他把一生留给了艺术创作,著述颇丰。
冒襄书法始学于董其昌,后拜陈继儒、王铎为师,学习了钟繇、王羲之、李邕、顏真卿、米芾笔法,精于行草,取众家之所长,不拘一格独抒性情。冒襄早期意气安逸,书风平淡秀润,潇洒柔韧。如所书行楷《宋人元夜诗二首》,书写舒缓闲适,古朴清秀。明朝易代,冒襄归隐山林,性格由平淡转为郁郁愤懑,以酒会文。这造就了晚期书风由娴雅之风转而狂放不羁,不拘一格,率意硬朗。
(三)董小宛书法风格的形成
董小宛能诗善画,尤擅抚琴,阅诗无所不解,且酷爱临摹。书法早期学钟縣,学成后,自觉字体瘦削,后期临摹曹娥碑,又学柳公权的楷书,清诗人杜浚赞“笔笔藏锋,字字欲舞”。她随辟疆就此扃别室,却管弦,洗铅华,慧心纨质,淡秀世间。
董小宛的作品流传不多,《秋闺词扇面》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同时也是考证她与冒襄的感情的重要史料。全扇以小楷书自作七言诗十一首。扇面与诗文均作于明崇祯庚辰中秋日,即1640年中秋节,这年小宛十七岁,是她与冒襄相识的第二年。诗文中流露出她的情思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临习古书精髓,用笔挺劲疏朗,展现出早期清秀婉丽风格。
四、结语
伉俪的坚贞不渝和不朽的艺术贡献启迪后世,他们刚柔相兼,德艺双馨意义非凡。翰墨丹青最赋情,在历史的长河里共同烙印下男女墨客的署名,作品于后世皆颇为精审,延绵悠长,夯实了伉俪书画艺术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3](元)赵孟頫,著.松雪斋集[M].黄天美,校.浙江: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4]荆浩,王伯敏.笔法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5]汤垕,马采.画鉴(标点注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6]闫立群.古今艺坛伉俪书画作品赏析[J].收藏家,2020(9).
[7]潘文婷.管道升书画艺术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8]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9]龚鼎孳,著.龚鼎孳全集[M].孙克强,裴喆,编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裴莹(1989—),女,山西太原人,工学硕士,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利用;叶若琛(1988—),男,山西运城人,工学硕士,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古建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