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子朴庵史翁墓表》考释
2024-06-07曹昕运
【摘 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孝子朴庵史翁墓表》的碑文进行释读、考证,对孝子史阜的生平进行解读,并对溧阳史氏家族黄金山分支的世系变化考究,进而延伸到对明朝进士、著名书法家马一龙书法价值的探讨。
【关键词】史阜;史氏;黄金山分支;马一龙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4—013—03
溧阳市博物馆明清部分的展厅中有一通明朝《孝子朴庵史翁墓表》碑刻及拓片。该碑2000年4月在今溧阳市别桥镇黄金山村发现,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为承事郎、孝子史阜所立。墓表青石质。碑额阴刻篆书“孝子朴庵史翁墓表”。碑文是阴刻楷书,长1.56、宽0.67、厚0.2米,行文20行,满行48字,全文688字,缺30字,字径0.025米。墓主人史阜(1452—1546),字惟高,号朴庵,是汉溧阳候史崇的四十五世孙,官至承事郎(六品官)。墓志由缪希亮撰文,马一龙书丹,史阜孙女婿张翰翔篆额。
一、“孝子朴庵史翁墓表”碑文
碑文无法识读的以□代替,其中□为有文字的是根据上下文推测,全文如下。
明故承事郎孝子樸庵史翁墓表
世之言事親者率以刲股□□謂之□□□□□□之矣以余論之是孝心之□切者也烏可以輕議之哉曾子曰人未有
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蓋親喪之時其哀□□功之至皆出於真情之不能已非作而致其情也若刲股之行亦所謂真情
之不能已者而非有所強於心也由是心而□□□則動天地感鬼神不□外乎此而孝道異矣不察其心而徒謂其過中失
正夫豈可?此余於朴庵翁所以特取其心而未□□□□□翁姓史氏諱阜字惟高樸庵其號也事親至孝母嘗病噎翁
號泣於天請以身代潛刲股肉□羹以進母嘗之病良愈母没廬墓三年鄉人皆稱其孝縣令聞之嘗覈實聞於
朝翁謝曰我非要譽者也焉用之事終寢尋以
恩詔例授承事郎享年八十有九翁天性仁厚不事詭激自少讀書即了大義聞古人孝友事慨然慕之父沒竭力幹蠱家
益饒裕平生朴雅和易人犯之亦不較好義舉修橋樑棄券債為之不厭歲祲則發粟以賑不計盈虛每語人曰寧人負我
無我負人也鄉人多化之終不忍負翁者距生扵景泰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卒於嘉靖二十五年八月初九日以是年十二
月二十八日葬於東崗之原翁漢溧陽侯崇之四十五代孫七世祖紹祖自埭□徙居黃金山其子子成元初奉
勅提領集慶廬饒州等處曾祖諱彥深尚義輸粟祖諱禮以才畧興家父諱璋有長者之風母繆孀居三十年稱為苦節配顏
氏勤儉孝敬蓋賢內助也繼室湯子男四長編
益王府典膳娶許氏繼郝氏俱蚤世次綎筠連知縣娶袁氏次納娶孫氏次纓娶呂氏繼張氏女一適徐洮孫男九紀道邑
庠生娶孫氏紀舜係吏部聽選官娶陸氏紀年邑庠生娶徐氏繼陸氏紀事邑庠生娶戴氏紀文邑庠生娶徐氏繼亦徐氏
紀政娶王氏紀言娶楊氏紀行娶陸氏紀治娶徐氏繼歐氏孫女五一許生員馬琇死節一適陸廵一適馬震勲一適祁應
瑞一適徐文炤曾孫男曾孫女俱?余與筠連君遊久辱在姻?知翁頗詳故不靳而為之表
大明嘉靖二十五年歲次丙午冬十二月□春官進士眷生南村繆希亮頓首拜撰
順天戊子解元眷生孟河馬一龍書丹
應天丙午亞魁門下孫壻張翰翔篆額
二、史阜生平事迹
根据碑文记载,墓主是史阜,字惟高,号朴庵,侍奉母亲缪氏十分孝顺,远近闻名。母亲生病时,他号泣于天,请求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他偷偷割股肉,煮成肉汤给母亲进食,很久才病愈。母亲去世后,他在墳边搭房守墓三年。乡民都称赞他的孝道。知县把他的事迹上奏朝廷,史公辞谢说:“我不是贪图名誉的人,用不着如此。”而后,还是按照惯例授予他承事郎的职位。他的寿命也很长,享年89岁。史阜天性仁厚,不事诡激,从小读书就知道大义。听说古代孝顺友好的事迹,他慨然羡慕。自父亲死后,他竭力治家,家庭日益富裕。史阜个性平和,别人冒犯他,也不计较;喜欢做善事,修桥梁,毁弃劵债这些好事是“为之不厌”。遇到年岁不好,他就将家里的粮食拿来赈灾,不计较得失。他经常对别人说:“宁可别人对不起我,我不会对不起别人。”家乡的人多为他的精神劝化,始终不忍做对不起他的事情。史阜的夫人颜氏,勤俭孝敬,是贤内助。史阜的第二个夫人为汤氏。史阜的生卒年月,他生于明景泰三年(1452)六月二十八日,卒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八月初九日,在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于东岗之原。
史阜的这段事迹在清嘉庆《溧阳县志?孝行》有传:“史阜,字惟高,事母缪,以孝闻,尝刲股疗疫,母殁,卢墓三年,哀毁骨立。天顺间,知县员贤疏其事於朝,授承事郎。阜居乡,亢直,取与不苟,有司尝举覈田土,服其无私”。这段记载与碑文记述基本一致。碑文还补充了史阜做其他善事的情况和生卒年月,使得他的性格和经历更为丰富全面。
三、史阜家族世系解读
(一)史阜祖先
碑文的后半部分,记述了史阜家族的情况。“翁,汉溧阳候崇之四十五代孙”史阜是溧阳大族史氏的后裔,是溧阳侯史崇的第45世孙。史崇,东汉初年被光武帝刘秀封为溧阳侯,为溧阳史氏始祖。史崇(4—82),字伯勤,京兆杜陵(今西安)人。王莽末年,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统治,建武二年(26)封东乡侯,食邑3000户,历任右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建武中就国至侯邑(今溧阳埭头)。溧阳的东乡,即今埭头、别桥、上黄、溧城街道一带。永平二年(59)汉明帝怀念开国功臣,恢复其县侯封爵,将其进封溧阳侯,食采增至万户。死后谥号:壮。东汉建初七年(82),史崇死后,葬于溧阳埭头故宅后,后以其故宅改建成祠,以供祭祀。宋时封史崇为“灵公”,元时封为“灵济王”,并敕题史侯祠为“灵惠祠”。根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侯庙遗址(史侯祠)始建于汉顺帝永建年间(126—132),历经二千余年,屡毁屡建,历代后裔祭祀不绝,现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现遗址仅存灵雨坊、歇轿殿、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祖侯庙碑记》和“汲古泉”井等。
碑文曰:“七世祖绍自埭头徙居黄金山”。自史崇以军功封为溧阳侯,定居溧阳埭头。他的后代史颢、史茅、史恰、史泽相继继承爵位,子孙繁衍生息近二千年,其间代不乏人,族大枝茂。溧阳埭头史氏成为全国史氏最大的散发中心。史崇后裔经过分迁再分迁,已分居在全国各地及其他许多国家。从宗谱上记载,史崇的后裔已传承了近70代,都奉史崇为一世祖。史阜的七世先祖史绍祖跟其他许多史氏分支一样,也是从溧阳埭头,迁至溧阳黄金山村。查阅《史氏宗谱》,溧阳史氏确有迁居黄金山的记载,“绍祖行四六迁黄金山”,但没有发现该分支谱。在宜兴东岸里谱上有黄金山分支部分世系:绍祖为惟安的次子,子成为绍祖的次子。迁居的时间,根据史绍祖的次子史子成担任集庆路官职推测,大概为南宋末年元朝初年。
碑文曰:“其子子成,元初奉勅提领集庆庐饶州等处”。史阜的六世祖史子成曾担任提领集庆、庐、饶州等处的官职。提领,是官名,元代设置,为正七品或从七品官。集庆路即今南京,元朝在1329至1356年间曾改称集庆路。庐州大致相当于今日安徽省合肥市及巢湖市部分地区,元朝时为庐州路。元至正十四年(1277),升饶州为饶州路,即今江西省鄱阳县。根据宜兴东岸里谱的记载,其中有“子成,元至正年间奉敕提领集庆、庐饶等处”,与碑文能够印证。
此后,据碑文记载,史阜的祖先谱系为:曾祖史彥深,尚义输粟。祖父史礼,以才略兴家;父亲史璋有长者之风。史璋大约是早逝,碑文记载,史阜的母亲缪氏孀居三十年,称为苦节。宜兴东岸里谱上也有黄金山分支部分世系,碑文中史绍祖以后的其他后裔的记载,可弥补家谱记载的不足,为溧阳史氏的黄金山分支的世系提供了明确的参考。
史阜的高祖史子成曾在元朝初年任职,但从曾祖史彥深开始一直没有出仕。这与县志和家谱的记载相符。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元朝末年,溧阳埭头的史敬武等动员族人组织义兵,抵抗红巾军。他还曾经写信给元朝皇太子,提出选用人才、改革弊政等建议,长达千余言。后来红巾军打来,因为支持元朝政权,溧阳埭头的史氏家族大多迁徙而逃。进入明朝后,史敬武就隐居在乡里,不愿出仕。史阜的祖先很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于黄金山村一带隐居数代,直到史阜才以孝行出任承事郎。
(二)史阜后代
根据碑文,史阜后代有4子1女。长子史编,为益王府典膳,早逝;二子史綎,曾担任筠连知县;三子史纳;四子史缨。其他9个孙子为纪道,邑庠生;纪舜,吏部听选官;纪年,邑庠生;纪事,邑庠生;纪文,邑庠生;纪政;纪言;纪行;纪治。5个孙女为一许生员马琇,死节;一许陆巡;一许马震勋;一许祁应瑞;一许徐文炤。曾孙、增孙女都年幼。
碑文曰:“次綎筠连知县”,即史阜的二子史綎,曾担任筠连知县。据清嘉庆《溧阳县志·卷十·选举志·例贡监》:“史綎,字朝章,仙居县丞,升筠连知县。”碑文与县志记载相符。
据清光绪《仙居志·职官》:“明弘治十年(1497)丁巳,县丞史烶,高淳人,监生。”史烶的任职时间是明弘治十年(1497)到正德三年(1508)。这位县丞史烶,跟史綎名字非常相似。从时间来看,也非常符合,此年距史阜出生的景泰三年(1452)刚好45年。监生也是例贡监的范围。但不知为何记载是高淳人。
据民国《筠连县志·职官》,明代筠连县共记载十四任知县,按史阜生卒年月推测,明嘉靖二十五年之前的仅有三任,分别是明成化年间的翁冕、正德年间欧阳蒸、嘉靖年间欽徵,其中并无史綎任知县的记载。再按史綎仙居县任职县丞的时间推算,他担任筠连知县只能在明正德三年至嘉靖二十五年间(1508—1456)。筠连县,位于今四川省宜宾市。元初置筠连州。明朝洪武四年(1371)首次置筠连县。洪武十年(1377)撤销筠连县,并入高县。洪武十三年(1380)又恢复筠连县。史綎的任职记载,可补《筠连县志·职官》部分记载的缺憾,对于筠连县早期建置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其他
史阜墓表的撰写人是“春官进士、眷生、南村缪希亮”,书丹者是“顺天戊子解元眷生孟河马一龙”,篆额者是“应天丙午亚魁门下孙壻张翰翔”。缪、马、张三人均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化人。
缪希亮(1479—1553),字思忠,溧阳市别桥镇虞缪村人,御史缪橒的儿子。明嘉靖四年(1525)中举,嘉靖八年(1529)登进士第。但他无意为官,不参加廷对就回乡。他侍奉母亲十分孝顺。马一龙私谥为“贞孝先生”,尚书刘麟在他墓碑上题刻“皇明第一高士”来歌颂他。祀于乡贤祠。
马一龙(1499—1571),字负图(又作应图),号孟河,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人。其父马性鲁、其叔马从谦均为进士出身。明嘉靖七年(1528)解元,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因文学书法优等,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选授南京国子监司业,正六品官。他喜诗能文,明代著名书法家,著有《农经》和《玉华子游艺集》。书丹时马一龙尚未考取进士,故以解元自称。
张翰翔(生卒年不详),溧阳市别桥镇玉华山村委木库村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嘉靖三十九年(1560)授浙江秀水县知县,嘉靖四十五年(1566)擢户部主事,后升广东按察使司兵备佥事、奉政大夫。亚魁,是指张翰翔曾为乡试第六名,篆额时他尚未考取进士。
缪希亮、马一龙和张翰翔都先后考中进士,为明代高级官吏。他们之所以能为史阜撰、书墓表,除了和史阜均为同乡之外,还有姻亲关系。缪希亮为史阜的“眷生”,即姻亲晚辈。张翰翔则关系更近,为“门下孙婿”,即为史阜的孙女婿。更重要的是史阜为名门之后,有孝行之誉,品格颇受人尊敬。综合这些因素,缪、马、张为史阜撰写这通珍贵的墓表,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举。
五、书法价值
《孝子朴庵史翁墓表》的书写者马一龙,是明朝一位较为著名的书法家。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不少狂草作品,并出现了“南安体”和“南路体”,代表人物有张弼、杨珂等。马一龙也是这书法潮流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以草书闻名,时人称之为“龙蛇体”或“梅花体”。马一龙以自己的草书狂草造诣自诩“怀素以后一人”,《续书史会要》中记载他书法创作时“作字悬腕运肘,落管如飞,顷刻满幅……为书法一大变”。马一龙创造的梅花体,是指草书往往用一个大字覆盖几个小字,左拥右抱前后穿插,行如花朵。马氏草书重情轻法,用笔迅速缭绕,结体大小攒合,不落俗套。今溧阳市马家村、胥渚村、东皇仑村、原南门街小学等地均留有马一龙的草书碑刻,其中以《重修广惠庵碑记》石刻为最佳。
《孝子朴庵史翁墓表》为首次发现的马一龙楷书手迹。他的楷书艺术显现“颜体”笔韵,端庄修理,气势开张,凌然如其品格,对于研究马一龙的书法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根据学者研究,马一龙还曾在泰山题写“四奇”楷书石刻。但是,马一龙的楷书作品就其重要性还是代表性,都以《孝子朴庵史翁墓表》为代表,可见此碑的书法价值。
总之,明代《孝子朴庵史翁墓表》,不仅记述了一位孝子史阜的生平事迹,还揭示了溧阳史氏家族黄金山分支的世系变化乃至四川省筠连县的建置变迁,更难得保存了明朝进士、著名书法家马一龙的楷书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明)马一龙.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8集部·明别集类·玉华子游艺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2](清)李景峄,陈鸿寿,修.嘉庆《溧阳县志》[M].史炳,等,纂.北京:中国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2.
[3](民国)祝世德,纂修.筠连县志[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曹昕运,溧阳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兼副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溧阳地区的文物保护和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