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在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24-06-07张涛齐伟辰李晶峰
张涛 齐伟辰 李晶峰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用植物学》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22413)。
作者简介:张涛(1991—),男,博士,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学;齐伟辰(1979—),女,硕士,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学;李晶峰(1989—),女,博士,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化学。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思政教育逐步被纳入各个学科教学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药用植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丰富,涉及植物的生长、增殖、生理、生态等多个方面。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并提高教学效果。首先阐述思政教育与药用植物学内在联系的理论借鉴;其次,提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并增加相关理论指导其必要性;再次,通过典型案例验证教学效果,对精神教改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思政教育;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157-04
一、药用植物学课程简介
药用植物学是中医药大学的核心课程,课程深入探索了药用植物的生长、生态关系,融合了植物学基础理论和医药实践应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并凸显药用植物在现代医药领域的价值,是中医药学的基石,也是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
二、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药用植物学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课程,不仅涵盖了药物的生物学、生态学和化学知识,更深度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2]以下从三个角度阐述思政教育在该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医药的“天人合一”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共生理念高度契合。药用植物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实践这些价值观的平台,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高专业素养
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药材的提取和应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对药用植物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医药知识、技术、哲学、伦理和人文思想。[3]药用植物学课程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有关药材的基础知识,更能深入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看,思政教育与药用植物学课程都存在内在的紧密联系。药用植物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课程的实践性质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为更好地解析药用植物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本研究对国内主要中医药高校的药用植物学课程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各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注重从植物学基础到药效应用的知识体系教学,这为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平台。学生普遍对药用植物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应用都持有浓厚兴趣,这也为课程中进行思政元素的注入提供了契机。从调查结果来看,进行药用植物学课程教改,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包括中医药文化、药材保护等方面。教学方式日益多样化。调查显示,学生对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普遍持积极态度,但也希望更多注重实践经验。因此,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初具成效,但还需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进行本课程教改的必要性。
三、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
(一)中药资源方面
1. 保護中药资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资源则是其物质基础。随着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和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中药资源需求逐年增加。但由于过度采集、生态环境破坏等,一些珍稀中药材资源量大减,甚至面临灭绝。保护中药资源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强调中药资源的珍贵性,引导学生培养资源保护意识,提倡合理采集和可持续利用。[4]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人工繁殖、种植等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合理利用中药:中药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在满足医疗需求的同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本课程的重要议题。合理利用中药不仅要注重采集、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科学性,还要注重中药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中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如何避免过度用药、滥用药等问题。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中药适宜栽培方面
1. 科学种植中药材。药用植物学不仅涉及中药的药效、药理等知识,更关乎中药的来源、种植、采集等实际操作。科学种植中药材是确保中药质量的前提,也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教师应强调种植的科学性,引导学生了解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土壤、气候等要求,掌握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结合文献中的内容,教师还应讲解中药材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中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5]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药材的生长环境、采集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发扬劳动精神。中医药的发展都离不开无数医者、药农和研究者的辛勤耕耘。其在田间地头、山林草地中寻找药材,不畏艰辛、不惧风雨,只为找到对症之药,治愈患者。通过药农劳作的故事,如“山村老药农”的坚韧与毅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敬业精神,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结合文献中提到的药用植物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可以进一步强调中药材种植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中药药效方面
1. 阐述中药多靶点作用。中药与现代医学中的单一靶点药物不同,其作用机制往往涉及多个靶点、多个途径。这也是中药在治疗复杂疾病时具有独特优势的原因。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如当归、黄芪等中药在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等多方面的作用,展示其如何通过多靶点作用,达到治疗效果。[6]此外,可以进一步介绍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多靶点作用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中药的独特性,培养其对中医药的尊重和信赖。
2. 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基础。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如某种中药如何在经过严格的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试验后,证明其在治疗某种疾病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阐述某些中药如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现代常见疾病时,展现出的优于西药的疗效。同时,教师还应强调中药在长期的历史应用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如何避免不良反应和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药的独特性,增强其对中医药的理解和感悟,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理性看待中药的应用和研究。
(四)中药的现代化方面
1. 中药现代化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也在逐步现代化。从传统的研磨、煎煮,到现代的提取、分离、纯化,中药的研究和应用都在不断进步。[7]教师应根据实际案例,如某种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成果,如何提高其药效,如何简化其制备过程等,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中药的发展潜力。
2.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在保持中药的传统特色的同时,与现代医学相联系,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本课程的重要议题。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如某种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如何提高其治疗效果,如何简化其制备过程等。同时,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中药的发展方向。
(五)教学方法方面
1.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中药案例,如某种中药的研究历程、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药的特点和价值。[8]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此外,结合药用植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使学生更加了解中药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此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传统与现代价值。
2. 实践教学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药材的生长环境、采集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药用植物的种植、研究和开发中,使其真正体验到药用植物学的魅力。此外,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药用植物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药的相关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设置特定的议题,如药用植物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中药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可以结合实际的药用植物图片和视频,更直观地展示药用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应用场景。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复杂的中医药概念。
5. 跨学科教学法。鼓励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如生物、化学、历史等,对药用植物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其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9]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以红景天的科学种植与劳动精神这一课程教学案例为例,红景天被誉为“生命之草”,在中医中因其多种药效而受到重视。种植红景天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技术。教师组织学生前往红景天种植基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过程并与农民交流。学生通过实践,深切体会到农民的辛勤劳动,理解背后的社会问题,培养劳动精神和感恩之心。
以当归与女性健康为例,当归被称为“女人的人参”,在中医中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主要用于女性健康调理。教师结合当归,探讨女性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和健康关注。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女性的地位,学生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入女性健康专家分享经验,深化学生对女性健康的认识。
五、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培养爱国情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药用植物学课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医药文化和历史知识。通过学习,學生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中华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强了爱国情怀。[10]在教学中,通过特意引入一些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相关的药材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强调了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使学生明白每一味药材背后都承载着维系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重要责任。例如通过学习红景天的种植技术,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从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也因此深刻认识到中药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进一步强化了其环保意识。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药用植物学课程结合思政教育,使得传统的药材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深入挖掘药材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故事,学生对药材的了解不再仅限于表面,而是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欣赏。例如,了解到甘草不仅是一味药材,还与古代的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等有着深厚联系,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传统教学和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发现学生在后者中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提高。
(四)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评估
为了确保教学改革的效果,本研究对学生进行了反馈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等量化方式评估教改效果。大部分学生表示,结合了思政教育的药用植物学课程更加有趣,从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证明了思政教育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未进行教改的课程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上都有显著的提高。为评估教学改革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等量化手段,对教改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意识、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等进行测量。结果与之前的药用植物学课程现状调查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课程效果显著提升。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课程教改的成功与必要性。不仅如此,本研究针对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后的药用植物学课程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进一步证实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后续院校将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得更加紧密。
六、结语
药用植物学课程作为中医药大学的核心课程,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不容忽视。通过本次研究,深入探讨了药用植物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策略,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根据结果显示学生的思政觉悟和学科兴趣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结合药用植物学的实际内容,思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将更加完善,能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更多与药用植物学结合的思政教育方法,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 野津,宋波,董巍,等. 在药用植物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2):93-95.
[2] 陈月华,张建逵,尹海波,等.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8):173-175.
[3] 何冬梅,严铸云,万德光,等.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思政中的“四仁”教育模式[J]. 中药与临床,2023,14(01):92-95.
[4] 侯憲邦,王雪晴,毕京婷,等. “互联网+”背景下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8):43-44.
[5] 郭庆梅. 课堂思政背景下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3):105-107.
[6] 李静,赵鹏,房敏峰. 药用植物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 药学教育,2021,37(02):26-28+41.
[7] 张宏伟,陈兴兴,刘传明,等. 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初步挖掘与整理[J]. 药学教育,2021,37(02):34-37.
[8] 林莺,王少平,张加余,等. 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4):152-154.
[9] 倪梁红,赵志礼,吴靳荣. 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22):34-36.
[10] 朱芸,刘青广,廖凯,等. 课程思政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中医教育,2020,39(03):67-69+77.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