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设计专业色彩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剖析

2024-06-07兰青韩超杨雪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色彩素养

兰青 韩超 杨雪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研究一般项目“设计色彩实践教学策略探索”(项目编号:JY2103076);2021年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项目编号:Z1090121117)。

作者简介:兰青(1979 —),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韩超(1988—),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研究;杨雪(1982—),女,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应用。

摘  要:色彩课程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为提高色彩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色彩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审美素养,针对学校专业特色、学生现状情况,从绘画方法、审美素养、课程体系、色彩训练模式四个方面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激发学生创作潜力、提升审美素养培育、建立正确课程体系、采取多样化色彩训练模式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由兴趣而生思考,由思考而萌发创新的思想和创作的动力,使色彩教学真正发挥基础优势。

关键词:色彩;素养;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055-04

对艺术设计作品而言,形状、材质与色彩是其基本构成要素,色彩是使设计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前提,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是设计艺术形式美的重要表现要素。[1]了解色彩、熟悉色彩、研究色彩,强调以实用为前提,注重大众接受为目的,运用色彩来装饰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空间,创造出更理想的、更高境界的色彩环境是艺术设计者的基本专业素养。研究与改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色彩素养,增强学生色彩实践能力,让学生把色彩知识贯穿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和应用于将来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的定位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开设有色彩课程,此课程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培养学生敏锐的色彩感觉,使其获得正确的色彩观察和表现方法,掌握基本色彩理论,具有一定的色彩审美、素养、造型等能力,能从设计思维角度出发,自由地运用色彩语言赋予作品相应的情感和思想。与绘画专业不同的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的培养方向主要以训练思维、创造能力、个性表达为核心,突出设计思想在色彩中的表达,建立起具有为设计服务的基本素质。

二、色彩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绘画方法模式化

面对不断扩大的艺术类考生,美术培训班也对应形成了一种模式化教学,例如静物临摹或静物写生的教学中,水果、罐子、衬布的塑造需要有亮、灰、暗三大面的色彩关系,而每一个区域用的是固定的三、四种颜色的搭配,用笔的位置也是在划分好的区域中涂上颜色,教给学生一套固定不变的调色方法,使之牢记并默画出来,这样的方法直接导致画面中静物的颜色、画面的色调都是相同的。在类似这样的培训机构学习的学生,画风基本一致,统一的色调,固定的色块颜色,相同的笔触,这些使色彩成了模式化教育,缺少个性的发展,虽然迎合了高考需求的大趋势,但是这样固化的色彩教学理念严重影响学生在入校后对色彩课程的思想认识,以致于部分学生不能融会贯通,教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有的学生虽然创意很好,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绘画理论支持和探索途径,画面最终也达不到心中所想要的效果。

(二)缺乏审美素养的培育

由于短期绘画培训的速成教育,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教师所教的画法,有关名画鉴赏、艺术设计作品分析、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几乎不会涉及,这些艺术作品中的构图、每一笔用色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无论是技术还是表现方式、审美价值都值得长期学习借鉴。但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通过短期的美术培训教学并不能实现,学生只能对眼前的景物进行简单的描摹,不能领会到画面的本质含义和意境。画家林墉说:“修养上不去,画家创作的美学品味、取向就有局限性。如果仅仅局限于自我,那是小品位;局限于技术,那是杂技。”[2]所以,色彩课程的教学过程在传授“技”的同时,更要重“艺”的教育。

(三)对色彩课程体系认识不足

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目前色彩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仅针对本门课程展开,偏重于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缺乏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信息反馈机制,导致学生不明确色彩课程在后续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色彩应用能力的评价不能回馈到色彩课程教学质量检验中去,甚至有部分師生认为现代设计主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只要具备基本的色彩知识即可,具体的色彩设置可利用计算机完成,基于手绘模式的色彩课程的课时可以缩减。这将导致两个结果:其一,教师不能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专业发展需求,依然按既有或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其二,学生不重视本门课程,认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与色彩课程无关紧要,仍然用考前固定的思维照搬照抄、描绘物体,缺少了对色彩观察力的训练,更缺失了对色彩感受力的表达。

(四)色彩训练模式单一

多数学生在进行色彩训练时,由于缺少对多种材料的应用体验而导致整个绘画过程利用单一画材和单一表现手法完成。例如考前一直学习的水粉材料,在描绘物体的时候,无论是否适合当前的主题表现,还依旧用块面来塑造物体,这种单一的表现手法造成画面效果生硬,学生学起来会失去兴趣,体会不到最佳的画面表现效果,并且绘画的过程对深刻领悟色彩现象,掌握色彩知识也会存在缺憾。同时,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成果最终要靠各种建筑、装饰材料体现出来,这些材料所处的环境本身由于时空的变化,同样的色彩会呈现不同的效果,而课堂临摹也好,室外写生也好,都只是呈现一时或片刻的场景,没有办法体会色彩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色彩课程教学改进方法

(一)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其创作潜力

做艺术设计,而非学艺术设计。[3]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好奇心,使其主动探求艺术设计和绘画的兴趣,而不是把课堂变成另一种考前的模式化训练,让学生机械重复既有的绘画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尊重学生的绘画色彩表现方法,多鼓励其用设计情感去表现画面,引导学生把个人对色彩的认识和情感以最佳的表现方式展现在画面上。教师的鼓励不仅能够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大胆地将心中所想与教师交流,而且能给学生带来自信,使学生敢于在不断否定中探索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正所谓“常人用色,而绘者用情”,这种饱含作者感情和个人属性的作品创作过程提升了主动认识自然物象的能力,丰富了其感性体验。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有创意的设计思想和丰富想象力的思维,正是在这种独立的、个性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绘画题材和设计灵感,例如将身边感兴趣的人、物、发生的事情,以照片、视频、文字、简笔画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记录生活的绘画日志,经过再次整理后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些素材中充满着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这才是绘画的动机,也是产生创作灵感的根源。经过长期的、大量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创造力。

(二)提升审美素养的培育

高等艺术学院的课程中,审美素养的培育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直接影响到作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以及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设计史和艺术史作为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外,还应该对经典的艺术绘画作品、设计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讨论时下涌现的一些热点艺术现象,探讨如何在创作设计中借鉴优秀艺术作品的经典构图与配色。当学生从作品中获得艺术的审美价值时,作品背后的故事更加坚定他们创作的信念。除了课堂中审美素养的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也能让学生的审美思想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参观各类艺术展览、参与创作比赛、举办宣传活动等。在不同院校的展览中,相同的专业和题材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方式、风格,可以在相互交流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审美认知上让学生更具有包容性。各专业机构举办的展览多数是当代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讴歌了时代的进步、有的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歌颂了勤劳质朴的人民、有的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认识等,这些优秀的主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艺术创作的方向。通过校内与校外艺术体验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课堂以外的专业知识,而且更能提高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阅历的增加,作品创作的累积,审美素养需要不断提升。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设计作品,表现的技法固然重要,但是一件作品的灵魂,最终还是它所传达给观者的思想,也就是作者的情感表达,如何以最好的、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这是艺术家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和探讨的问题。在长期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审美素养将会始终贯穿其中,并体现在设计中的每一抹色彩、每一根线条、每一幅图形。

(三)建立完善的色彩课程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体系应以写生色彩为出发点,通过对设计色彩和应用色彩的进一步学习,启发和开拓学生的色彩创新意识,促进其在色彩表现方式上的多样化。在色彩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注意正确把握写生色彩、设计色彩和应用色彩三部分的关系,其中写生色彩主要培养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能力,再现客观色彩。这部分内容既能加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艺术感受能力,又能让新生入学有所适应。学生通过把握色彩的调和与塑造方法,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加深对色彩语言的理解。[5]

设计色彩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和色彩归纳能力,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色彩与形象、色彩与心理的内在关系,从而为专业学习做打基础。

应用色彩侧重训练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色彩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目的,主观能动的应用色彩进行表现,其实质可以说是绘画色彩与色彩构成的过渡,逐渐从传统的再现类型色彩向现代表现型色彩转换。[6]

色彩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是让学生应用色彩的调和手法来塑造形象,通过这一方式掌握色彩语言,培养色彩意识,最后做到自由驾驭色彩从事专业工作。例如,环境设计专业在2023年夏季学期的色彩实践教学,以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和培养目标为依据,教学内容安排包括色彩的基础写生表现到色彩的主观设计应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为契机,杨陵区农业文化为背景,围绕校园具有典型特色的代表元素进行艺术创作。以北校区已有87年历史的3号教学楼与南校区功能完善、造型新颖的新教学科研建筑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为题材来体现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沧桑巨变,以葡萄酒学院、克隆羊基地为主题的创作来展现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以麦穗、苹果、猕猴桃等农产品为主题的创作来展现学校服务“三农”的历史担当。用色彩绘画的表现方式设计创作出上述主题,除了要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丰富的想象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设计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将所涉及的元素有序安排在作品中。

为了突出主题,画面中的配色除了写实表现外,也需要有主观设计的归纳、秩序感。例如以建筑和麦穗作为主题的画面色调可以暖色系为主。在这次色彩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初步确定选题,再经过实地考察来收集创作元素,通过与教师的探讨来确定创作表现方式,整个过程从写生小样、绘制草图到色彩表现,学生积极性高,充满了创作热情。

色彩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把写生、设计、应用色彩通过具体的选题创作整合起来,而不是孤立、割裂彼此的联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的热情。

(四)开展多样化、开放式的色彩训练模式

在色彩表达训练中,可以用多种表现手法、材料、视角创作一幅作品,不拘泥于某种材料、某种风格、某种画法,避免创作热情被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束缚和捆绑。关于材料的应用,首先要了解其特有的性能,例如水彩、水粉纸张与油画布面的区别,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视觉效果、触觉感受,这些带给观者更多的联想空间以及更深层次的意境。在颜料的选择和用笔技巧的表现上,也需要深入研究,这些表现方法都可以提升画面的设计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创作,引导学生以更贴切的、适宜的材料表现出心中的想法,阐述他们的设计思想,把创作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例如在画面的背景中需要颜色过渡均匀,还要有颜色的层次变化,这时候可以用喷笔处理背景,使颜色均匀、画面质感细腻并能够突出主体景物,而不是纠结于是否要用同一种画法来处理背景与主体。

色彩训练模式,不能局限于画笔,对于色彩随时空的动态变化过程,更便捷的体会方法就是利用影像和计算机模拟。例如针对校园同一场景,拍摄一年四季以及一天早中晚,或不同角度的影像資料供学生观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色彩的变化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三维模型,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调整数字色彩、模型位置、观察者的位置、光线属性等参数,让学生直接体会到色彩对设计作品的影响。

四、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要从实践出发,从色彩语言的规律出发,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现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赏析、示范、创作、点评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和信心,增强对色彩课程与专业关系的认识,提高创作能力,培养艺术素养,让学生由兴趣而生思考,由思考而萌发创新的思想,使色彩教学发挥真正的基础优势,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做好铺垫,为行业输送基本功扎实、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继渝. 设计色彩:第4版[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15.

[2] 张倩,张春新. 创新视野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探索[M].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162.

[3] 于幸泽. 微观构造:一门设计专业基础“色彩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 装饰,2021(10):90-95.

[4]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5] 黄滟. 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探索[J]. 美术教育研究,2022(22):119-121.

[6] 陈敏思.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色彩课程教学定位思考——基于与美术绘画专业的比较分析[J]. 艺术科技,2012,25(04):106+109.

(责任编辑:黄文波)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色彩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神奇的色彩(上)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