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级进阶阅读教学的组织结构初探

2024-06-07潘琪梅培军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年5期

潘琪 梅培军

【课堂聚焦·特设专栏: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二十四)】

【作者简介】潘琪,温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梅培军,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小学语文教材文学文本国家认同意识研究”(20YJC880069)

【摘 要】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是文本教学解读之理,还可以依据教学解读转变为课堂教学组织之“课理”。基于三层级阅读理论,可形成链式、辐射式、立体网状式以及螺旋式四种层级进阶阅读教学的组织结构样态。层进式的教学结构与层级进阶的解读理论相辅相成,不但体现了语文的学科规律,实现“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同构,也实现了“文本解读之理”与“课堂教学之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教学解读;层进教学;课堂教学结构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基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语文本体知识,将文本解读分为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三个层级。位于基础层的释义层,其教学目标是读懂文本;位于核心层的解码层,主要任务是解开作品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目的是读透文本;位于高阶层的评鉴层,教学任务是对作品进行评论、评判、鉴别和借鉴,指向读通文本[1]。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指导的层进式教学,不仅能帮助教师厘清知识结构框架,还能为教师指明阅读教学的重心,提供明确、有序的教学路径,使阅读教学活动螺旋攀升,明晰阅读教学展开的台阶和路径[2]。与此同时,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使学生在逐级攀登、逐层跃进的“登山式”阅读学习过程中厘清阅读知识,为之提供文本解读的路径和阅读策略,进而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进阶发展,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3]。可以说,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是文本教学解读之理,还可以依据教学解读转为组织课堂教学之“课理”,由此实现“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同构。下面为实现这一教学同构对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链式、辐射式、立体网状式以及螺旋式四种层进教学的组织结构样态进行探讨。

一、链式教学组织结构

链式教学组织结构,即课堂教学依据学科逻辑和学习逻辑组织教学内容,开展前后关联、层级进阶的教学活动。在链式教学组织结构中,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拾级而上,指向阅读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的提升。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是有序关联结构的阅读理论模型,以释义层为基础,发展学生的阅读感知力和阅读理解力;以解码层为核心,促进学生阅读评审力和阅读迁移力的提升;以评鉴层为高阶,实现学生阅读评审力和阅读迁移力的生成。因此,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的阅读教学组织结构通常呈上升的锁式结构,分为释义、解码和评鉴三个前后有序的教学环节。首先,释义为基础任务,释义任务下的教学活动指向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解读。一方面表现为借助生字词的学习任务来感知文章内容,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获取段落大意、作者意图及思想等信息来理解文本主旨。其次,解码为核心任务,解码任务下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对文本密码的解读,包括赏析表达形式和修辞手法等文章艺术,以及分析叙述方式和结构安排等文章结构。最后,评鉴为高阶任务,评鉴任务下的教学活动聚焦于学生对文本价值的品鉴,分为评审文本价值、文本差异和作者立场等文本鉴赏任务,以及阅读迁移和写作迁移等文本迁移任务。

如孔叶红老师以“拍摄《关雎》同名影片”为任务情境,首先设置了“拍长镜头表现故事情节”这一释义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长镜头的划分”以及“各自拍摄侧重点的分析”任务,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領略诗歌传达出的意境。在学生完成释义任务后,设置“在每组镜头中加入一个特写镜头”的解码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进行此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关雎》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领悟“诗歌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艺术技巧”,由此将艺术知识和艺术审美经验内化为自己的阅读审美能力。在完成解码任务后,接着设置“为影片结尾写一段画外音,评议《关雎》”的评鉴任务,同时为学生提供“孔子对《诗经》和《关雎》的评价”这一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论点,以此达成语文高阶阅读[4]。孔老师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本,突破以往讲求知识覆盖面的精细化阅读教学,将零散的知识建立联结,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生对《关雎》的深度理解,以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的问题。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的链式教学组织结构中,阅读学习任务环环相扣,前一环节为下一环节的任务做铺垫。随着阅读学习任务的开展,阅读教学有序推进,师生逐步感知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理解文本的核心内容,欣赏文本的艺术特点,分析文本的思路结构,对文本进行审辨、批评、迁移和创造等高阶阅读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突破以往有广度而缺深度的阅读学习缺陷,使课文的学习引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即从有效的阅读学习和文本解读过程中获得课文解读的路径和方法,促进阅读高阶思维发展。

二、辐射式教学组织结构

辐射式教学组织结构指课堂教学以某一特定的问题或主题为发端,同时向多个方向实施教学;每个方向的教学活动围绕中心问题或核心议题形成聚合力量,以实现中心问题的解决或中心任务的完成[5]。辐射式教学组织结构集多样性与统一性为一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是多角度发散。与此同时,各方面教学活动的开展均从中心问题或主题出发,最终又回归中心问题或主题。这一教学组织结构通常更适用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组织。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是系统性结构的阅读理论模型,有助于实现阅读教学设计结构化、逻辑化。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的辐射式教学组织结构,体现整体统一设计前提下的思维发散,教学活动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或核心议题向各个方向辐射展开,且每个方向的教学活动按照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级依序开展,使阅读教学不仅关注语文学习活动的丰富性,更关注学生语文阅读知识、语文阅读思维和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这些不同方向的教学活动又会形成合力,最终回归于中心任务的完成,以此实现学生对中心问题或主题的全方位与深层次理解。

如吕龙老师对《骆驼祥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虽不是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但其教学设计理念中具有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意味。吕老师将“解读‘小人物的命运”作为中心主题,分别从人物描写(内容)和语言风格(形式)两个方向入手,设计逐步深化的教学任务,使学生随着学习任务依次开展对小说主旨的了解,对人物生活细节和小说语言特点的品读,对作者生活背景和小说创作时代背景的思考,对作品人物和语言风格的评价,从而完成各个方向上释义、解码、评鉴的任务,对整本书阅读实现深度学习。[6]由此可见,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的辐射式教学组织结构能使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同时掌握多种阅读策略,拓宽认知广度,对问题或主题形成全面的认识。通过层进式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中心问题或主题的认识,提升阅读素养。

一方面,辐射式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思维发展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发散性,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另一方面,层进式教学理论体现了个体思维发展的有序性、层级性和阶段性,促进学生思维深度的延伸。因此,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的辐射式教学组织结构能为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

三、立体网状式教学组织结构

立体网状式教学组织结构,即纵横关联的课堂教学样态。纵向关系主要体现为不同层级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学习活动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连续攀升,实现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横向关系主要体现在同一层级水平中教学活动的整合,教学活动之间建立意义关联,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系统的教学结构,达成教学组织结构化。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是结构上纵横交错的阅读理论模型,统揽阅读教学全局,将阅读教学分为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纵向上,同一类型的知识沿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逐级攀升,实现从知识与技能的认知向高阶思维的迈进;横向上,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同一层级水平建立横向联结。由此,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呈螺旋上升的立体网络结构,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分别对应三个主线任务或问题,这三个主线任务或问题逐层进阶,每一层的主线任务又由更具体的分任务或分问题组成,形成纵横交错的任务群或问题群网络。

以单元阅读教学为例,单元阅读教学是群文阅读最常见的教学组元形式[7],单元的组织体现了教材编者对语文课程知识、能力体系的理解与把握,其中隐含着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本逻辑[8]。张增光老师以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进行了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思辨性文本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张老师以“梳理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提出中心论点论述方式的不同之处”为释义层的主线任务,以“厘清作者的观点层次和论证结构,把握不同议论文在结构、语体、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为解码层主线任务,并以“开展写作、辩论、演讲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为评鉴层主线任务完成整个思辨性文本任务群教学。具体而言,在释义层,张老师将任务细化为“圈画或概括出每篇文章的论点与分论点”和“运用批注的学习方法,写出几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解码层的任务具体划分为“精读每篇文章,完成思维导图,总结出文章的论证结构”“学习论证结构,分析各论证思路的好处”“从合理性、精准性、证明力度三个方面来梳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搜集新的素材,佐证作者的观点”三个分任务;评鉴层设计“自主组建学习小组,搜集相关素材,选择自己的持方和中心观点,拟定分论点”“利用素材,根据本学段学习的段落支架拟写论说框架,完成辩论稿的写作”“进行辩论赛,制定辩论赛的评分细则”等分任务以完成这一层级的主线任务[9]。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的立体网状式教学组织结构,在单元整体关键要素的统领下,形成具有“释义—解码—评鉴”三层结构的主线任务链或问题链。不同层级的任务或问题循序渐进,逐级指向语文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以及思维的高阶发展;每一层级的主线任务或主线问题又分散为各个分任务或分问题,且这些分任务或分问题彼此横向关联,最终形成合力,指向主线任务或主线问题的达成与解决。

四、螺旋式教学组织结构

螺旋式教学组织结构,是以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或思想为中心,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科知识层次的提升,循序渐进开展教学的教学样态。层叠累进是螺旋式教学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逻辑的发展,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顺次叠加,同一类型学科知识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知识与内容是后面教学内容的基础,后面的教学环节是前面教学环节的扩展和加深。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是逐级攀升的阶梯结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的教学组织结构呈螺旋上升式,分为“打好基础”“抓好关键”“走向高阶”三个层级。“打好基础”即打好语文知识、语文文化积累、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同时也是为解码和评鉴打下坚实的基础。“抓好关键”是对“打好基础”的深化和细化,使基础阅读思维和能力质变为必备阅读思维和关键阅读能力,即在基础性教学内容上找到关键点、要害处进行强化,具体表现为重点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智慧、表达艺术、运思奥妙、结构机关等语文要素。“走向高阶”是对文本或群文进行批判性、审判性、研究性阅读,是阅读思维和能力在前两个阶段上的第二次质变,指向高阶阅读思维能力[8]。而阅读教学在经历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之后,会实现阶级跨越,向更高一重的境界发展,由此形成螺旋进阶的阅读教学样态。

如谢斌、陈罡老师就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在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螺旋进阶。该单元的教学设计中,释义层的学习活动为“梳理文章写作思路,整体把握作者对四季美景的赞美之情”和“听音频,感受作品重音和停连的妙处”。在这一层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作品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为后面的解码和评鉴做铺垫。解码层的学习活动为“探究文章的写景抒情技法”“揣摩和品味语言艺术手法”。在这一层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解码,一方面对释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解码中掌握写景抒情文章的结构密码和艺术密码,为评鉴层的迁移运用做准备。评鉴层的学习活动为“通过仿写和改写,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迁移化用”。这一层级的学习活动在前两层的基础上实现对“寓情于景”的借鉴和迁移,同时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深化对四季之声的感知(释义层)和对四季之情的感悟(解码层),达成读写融通。[10]三个层级的学习活动不是割裂分离的板块式教学,而是相辅相成、层叠累进式的跃迁式学习:释义为解码和评鉴打下基础,解码和评鉴促使释义得到进一步的进阶和升华;解码是为了评鉴的顺利实施,评鉴又让学生对解码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在解码和评鉴过程中,亦可能时时运用其在释义中获得的语文阅读知识与技能。

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为有益的教学组织知识、教学程序性知识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但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运用容易产生两种困境:一是模式化之后容易陷入僵化的困境,二是课堂组织程序抽象化之后难以体现学科规律。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下层进式教学的组织结构或可打破这两种困境,因其在基本结构之下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型特点形成灵活可变的亚结构,同时层进教学结构与层级进阶的解读理论相辅相成,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规律。如此一来,不但实现了“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同构,也实现了“文本解读之理”与“课堂教学之理”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黄伟. 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 学语文,2019(1):4-8.

[2]黄伟. 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下的层进教学设计要领[J]. 语文教学通讯,2023(29):16-18.

[3]刘飞,黄伟. 单元视域下课文解读的范式思考与实践:兼谈“三层级”阅读教学理念[J]. 基础教育课程,2023(18):38-46.

[4]孔叶红. 古诗教学中的三层级文本解读:以《关雎》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3(9):58-62.

[5]黄伟,梅培军. 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教学三维度[J]. 语文建设,2018(25):4-8.

[6]吕龙.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以《骆驼祥子》为例[J]. 语文建设,2023(21):71-73.

[7]梅培军,黄伟. 群文阅读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进展轨迹[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3):39-44.

[8]黄伟. 层进教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诊治与课堂结构的深度变革[J]. 语文教学通讯,2023(32):19-21.

[9]張增光. 层进理论视域下思辨性文本任务群教学设计:以九上第五单元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23(32):23-25.

[10]谢斌,陈罡. 基于层级进阶思想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12):27-30.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