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4-06-07周宝琴
周宝琴
摘要:企业的经济绩效是衡量其经营效果的关键指标,包括盈利能力、增长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可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然而,尽管内部控制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但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经济绩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深入探究内部控制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内部控制来提升企业经济绩效,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经济绩效;影响
一、引言
探讨内部控制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有助于拓展财务管理、企业治理及内部控制理论,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从实践角度,有助于企业更好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此外,对于监管机构而言,提供更有效的企业监管政策和指导原则,以促进市场稳定发展。而对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了解内部控制对企业经济绩效的作用,帮助其做出更为明智的投资决策,保障资本的安全与增值。因此,本研究对于理论发展、企业管理实践及金融市场参与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特征
内部控制是一种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系统,旨在提供合理保证,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包含企业内部政策、程序、活动和控制机制,有效防止错误、舞弊、损失和不合规行为,同时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系统性。内部控制是一个全面、相互关联的结构,涉及企业的各个层级和部门,从决策制定到执行,再到监督反馈,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第二,目标导向。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资产的安全性、维护运营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促进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第三,制衡原则。内部控制设计中强调权力的分散和制衡,通过职责分离、授权审批等方式,减少单点失误或滥用职权的风险。第四,动态适应性。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风险。第五,沟通与信息。有效的沟通和及时的信息传递,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确保管理层能够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第六,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包含自我评估和外部审计的环节,以检验其有效性并持续改进。
(二)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旨在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等。其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运营有效性。通过设定执行程序,内部控制有助于确保企业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防止资源浪费,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第二,资产安全。内部控制设立权限控制和实物保护措施,防止资产被盗、损失或滥用,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第三,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减少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从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第四,法规遵循性。内部控制帮助企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运营,避免违法行为,降低法律风险。
三、内部控制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一)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企业识别潜在的风险源,预防和减少错误及舞弊的发生。例如,通过设立严格的审批流程,防止未经授权的交易,避免资金损失。同时,内部控制强化内部审计和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规行为,减少法律风险。此外,通过对市场环境、行业动态及政策法规的持续监测,企业提前预判风险,制定应对策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内部控制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机制,有效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有利于保护资产
内部控制设定严格的授权审批流程,确保资产的获取、使用和处置都在规范的框架下进行,防止未经授权的资产变动。例如,内部控制体系下的资产盘点制度,定期核对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实际状况,减少资产流失和欺诈行为。同时,设立职责分离,避免一人独揽资产的管理和审批,降低了贪污和挪用公款的风险。此外,内部控制还强调对高风险资产的特别监控,如现金、存货和重要无形资产。例如,现金管理中的双人复核制度,防止资金被非法占用,而无形资产的保密协议和权限管理,则有助于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投资决策方面,内部控制通过严谨的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防止企业盲目投资导致资产损失。
(三)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实施严格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企业可确保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减少人为操纵的可能性。此外,内部控制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和监控,确保财务数据的及时更新和调整,从而提供更为可靠的财务报表。例如,内部控制中的分离职责原则,使得一项交易从发生到记录的全过程由不同人员负责,减少单一员工篡改信息的机会。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审查,发现潜在的会计错误或欺诈行为,进一步增强了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在实际操作中,内部控制还涉及对重大交易的审批流程,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交易影响财务状况。
(四)提高运营效率
通過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内部控制能够减少决策失误和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内部控制设定审批权限和流程,避免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营中的问题,如生产瓶颈、库存积压等,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此外,内部控制还强化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推动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降低不必要的支出,提高经济效益。例如,通过严格的采购控制,企业可防止过度采购或价格欺诈,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五)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奖励制度,企业鼓励员工追求更好的业绩,同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合理的约束机制,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降低因决策失误或道德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在激励机制方面,企业采用绩效奖金、股票期权等形式,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经济绩效紧密联系。员工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积极推动企业的经济增长。然而,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导致短期行为,因此,需要平衡长期与短期激励,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企业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从而获得更优质的资本来源,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遵循法律法规,避免因违规行为导致的罚款或声誉损失,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内部控制优化决策过程,使企业迅速适应市场变化,抓住商业机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企业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份额。因此,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维持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四、企业经济绩效的衡量与影响因素
(一)经济绩效的度量指标
在对企业经济绩效进行衡量时,通常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综合评估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指标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利润指标。如净利润率、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经济绩效的核心指标。二是资产回报率(ROA)和股东权益回报率(ROE),体现企业利用其资产或股东投资创造利润的效率。三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用于评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确保企业有足夠的流动资金应对突发状况。四是总资产周转率。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效率,反映资产的循环利用程度。非财务指标则关注企业的运营效率、市场地位、客户满意度、创新能力等方面。
(二)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主要因素
企业经济绩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环境、企业战略、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市场环境的波动,如经济周期、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和盈利能力。企业战略的定位和执行,决定企业是否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包括资本、人力和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经济绩效的关键;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员工的技能、激励和满意度,对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率有直接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可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减少资源浪费,防止欺诈行为,从而对经济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三)内部控制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且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有效的内部控制,预防和发现错误、欺诈及管理不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例如,通过防止资产流失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信心,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经济绩效。此外,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和优化运营流程,促进企业决策的质量,提高运营效率。例如,实施风险评估,企业及时识别潜在威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内部控制的实施,有助于确保业务活动遵循既定的政策和程序,减少无效工作,提高生产率。
五、内部控制对企业经济绩效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是保障企业经济绩效稳定提升的基础,需对企业各项业务流程深入理解和系统性改造。首先,企业应明确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确保其覆盖所有关键业务领域,如财务管理、采购、生产、销售等,以实现对业务活动的全面监控。其次,建立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确保各项操作有章可循,减少决策失误和管理漏洞。此外,强化内部控制环境,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道德规范,提高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遵守规定。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可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或小组,负责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内控自我评估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问题。同时,企业应定期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市场竞争状况、技术进步等,从而提高经济绩效。例如,某制造业企业在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改革后,通过对采购流程的严格把控,减少了原材料的浪费,降低了成本,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
(二)强化风险评估与管理
有效识别和量化潜在的风险,有利于企业预测和应对对企业经济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首先,企业应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机制,包含战略、运营、财务及合规等多个层面,确保所有关键风险点都得到充分考虑。其次,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事项。此外,企业应定期更新风险评估结果,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在风险管理方面,企业需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制订应急预案,以降低风险发生时的损失,包括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和报告风险状况,以及协调各部门的风险应对工作。企业应将风险管理融入日常运营中,通过持续地监控和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风险问题。此外,风险文化的培养,也是强化风险管理的关键,鼓励员工参与风险识别和报告,形成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确保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准确、及时传递,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效率。首先,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如定期的部门会议、工作汇报、内部通讯等,确保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息流通,使员工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业务动态,从而提高工作配合度和执行力。其次,鼓励开放和透明的沟通文化,通过反馈机制收集员工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提前预防风险,同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此外,跨部门沟通协调也十分重要,通过项目组、委员会等形式,促进不同部门间的协作,减少冲突,提高整体运营效率。最后,需加强对外沟通,与供应商、客户、监管机构等保持良好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市场反应速度,进一步提高经济绩效。
(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执行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对员工进行持续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执行力。一方面,企业应定期举办内部控制相关的培训课程,使员工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内部控制理论、法规和最佳实践,确保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准确执行各项控制活动。另一方面,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员工的法治观念和诚信意识,防止因人为错误或故意舞弊导致的内部控制失效。此外,企业还应根据业务需求和发展战略,设计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如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模拟实战、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员工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增强他们在复杂环境中应对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五)优化流程与作业控制
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深入分析,识别效率低下、資源浪费或潜在风险点,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首先,企业应实施标准化作业,确保各项任务的执行,有明确的指导和统一的标准,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和偏差。例如,通过制定详细的作业指导书,规范操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其次,引入流程再造和流程优化的理念,对现有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去除冗余环节,简化操作流程,以实现流程的高效运行。例如,采用精益生产或六西格玛方法,消除浪费,提高流程效率,从而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此外,定期进行流程审计和评估,确保流程优化的效果持续有效,根据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流程,保持其适应性和有效性。例如,企业定期进行流程审计,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风险,影响经济绩效。
(六)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独立、客观地评估,提供关于组织活动的保证与咨询服务。加强内部审计有助于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通过定期的审计检查,发现潜在的控制弱点,及时提出改进建议,防止错误和欺诈的发生。内部审计不仅关注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也关注业务流程的效率和效果,以促进企业的持续改进。
具体来说,加强内部审计可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定期开展审计活动。建立定期审计计划,覆盖企业的各个关键领域,确保所有重要业务和流程都受到适当的审计关注。二是提升审计质量。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三是独立性与客观性。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利益冲突,保持客观公正的审计立场,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四是实施后续审计。对已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形成审计闭环。五是培养专业审计团队。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确保他们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和挑战。
(七)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
企业应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以确定控制的有效性,以及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审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评价机制应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定性评价关注内部控制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完整性,而定量评价则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如降低风险的效果、提高运营效率的指标等。企业可设置关键绩效指标(KPIs),将内部控制的成效与经济绩效直接挂钩,以便管理层能够直观地了解内部控制的效果。此外,建立反馈机制,将监督与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和相关部门,促进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包括定期的管理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报告及针对评估结果的改进行动计划。例如,某大型制造企业在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后,通过定期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自我评估,发现并解决了供应链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资金周转率,从而提升了整体经济绩效。
(八)激励与约束并重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企业应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将个人绩效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绩效奖金、股票期权等方式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经济绩效作出贡献。对于表现出色的员工,应给予晋升机会和荣誉表彰,进一步增强其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建立约束机制,通过设定规则和标准,防止员工的不当行为,确保企业政策和程序的执行。例如,建立违规惩罚制度,对违反内部控制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此强化员工的合规意识。在实践中,企业应结合激励与约束,形成动态平衡,以促进员工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从而在提高经济绩效的同时,维护企业整体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例如,某知名企业通过实施“红黄牌”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既给予优秀者奖励,也对违规者进行警告或处罚,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经济绩效。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运营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通常表现为政策执行不力、风险评估不准确、沟通协调不足、监督机制失效等问题,有效识别相关缺陷是改善企业经济绩效的关键步骤。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应逐步完善内部控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风险评估与管理,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提升员工素质与培训,优化流程与作业控制,加强内部审计和信息化建设,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从而提升经济绩效,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咏梅,庞海敏,庞海永.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影响关系研究——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内部控制视角[J].会计之友,2021(02):49-55.
[2]张依涵.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文献综述[J].品牌研究,2020(32):204.
[3]吴林江.内部人控制、外部监控与国有企业经济绩效[J].当代经济科学,2000,22(03):60-66+106.
[4]张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3.
[5]刘宇会,董志宇,于善波.企业内部控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4(09):188.
[6]邓云婷.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与企业绩效[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3.
[7]陈利军,李延喜.企业内部控制、资本成本与EVA绩效评价[J].江汉论坛,2022(01):58-64.
[8]夏芸,林子昂. 技术并购与企业经济绩效——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财会通讯,2020(06):19-22+71.
[9]刘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0.
[10]于晓燕.低碳经济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3.
(作者单位:内蒙古太平矿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