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中国

2024-06-07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16期
关键词:实体书报刊亭古籍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自古崇尚读书。传承优良传统、推进全民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涵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铸魂工程、固本工程。

时事素材

在图书馆享受阅读

北京城市图书馆在2024年元旦节假日3天内,迎来读者超8万人次,自助办证机前排起了长队;上海的徐家汇书院在2023年,共计接待196万中外读者游客,单日人流量超过1.7万人次,成为年度现象级城市图书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座图书馆的建筑设计颇具现代感、艺术性,被众多网友冠以“文化地标”的美誉。北京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以“森林雨棚”为意象,走进图书馆仿佛置身森林之中;徐家汇书院中庭高高的穹顶下,摆放着一张超长的“海上书桌”,书院的设计者刚刚获得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近些年,许多走红的图书馆和书店都凭借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充满创意的文化空间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了大量读者和游客。硬件的提升为读者提供了舒适的阅读和学习环境,还成为人们社交和休闲的场所。新近开设的一些图书馆、书店的进步之处,正是越发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以阅读为中心打造阅读空间。如今,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沉浸在书海中,更深切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自我出发走向世界,在优美舒适的建筑空间与书籍产生更多、更深入的连接。

【素材解读】

潮流总会过时,沉淀下来的才是经典。走进图书馆和书店,沉下心来,感受现代建筑带来的美好舒适的空间体验;静下心来,享受阅读带来的无限滋养,在“打卡”之外,拥有更多乐趣和收获更多体验。

街头书香为城市增韵

前不久,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邮政报刊亭经过改造重新营业,并邀请知名视频博主担任“阅读推荐人”,探索通过直播带货促进线上线下联动的运营模式。风格别致、模式新颖,小小报刊亭吸引了不少人来此阅读打卡。

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报刊亭遍布城市街头巷尾,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纸质报刊不再是主要的阅读载体,报刊亭的生存发展遇到困难。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全国邮政报刊亭总数由2010年的2.8万处下降到2022年的0.8万处,12年间下降了71%。各地的报刊亭数量锐减,依然存在的报刊亭也大多面临着经营困境。

近年来,各地不少报刊亭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在杭州,一些报刊亭增设了“众创公益直播间”等数字服务平台,并为闲置物品循环利用以及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提供便利。在广州,报刊亭与餐饮品牌合作打造线下消费新场景,“报纸+咖啡”的结合成功出圈。在深圳,有的报刊亭化身“种子邮局”,在保留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探索文创产品经营等。

【素材解读】

改造升级后的报刊亭留存书香、独具魅力,它所服务的读者,也正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得更广。当前,城市更新行动正有序进行,期待升级版的报刊亭焕发新生,让街头书香成为城市文化的别样风景。

公共图书馆的

多种“打开方式”

2023年11月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入选了2023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古籍的修复、存藏、复制,每个环节都是颇具难度的“技术活”。目前,学界公认的解决古籍“藏”与“用”矛盾的重要方式,就是古籍数字化。近些年,“中华古籍资源库”举全国各地收藏单位与个人之力,不断“上新”,共发布了古籍影像资源超10.3万部(件)。“中华古籍资源库”,让更多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公共图书馆,也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图书馆还有这样的“打开方式”。

其实,公共图书馆还有更多“打开方式”。例如,许多图书馆都开设了少儿阅览室,提供专业的少儿阅读指导,推荐优秀童书;首都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开放“馆外阅览”,在家就可免费使用大量数据库;仅今年一年,国图就上线了10万册电子书,可免费在线阅览,读者还可以免费在线观看权威学者的讲座课程……在知识付费大热的今天,公共文化机构里还有很多免费的优质文化资源,等待着人们去关注和使用。

【素材解读】

公共图书馆是文献存藏机构,是免费的图书阅览室和自习室,还是电子资源库和线上课堂……当图书馆“火成了网红打卡地”,一定会有更多读者“解锁”图书馆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我们也期待,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优质化、均等化,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提供助力。

热词盘点

阅读社交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重新拾起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这股风潮不仅让年轻人更愿意抽时间读书,也使阅读变得更加富有乐趣,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读书感悟,与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

社交化阅读以人为核心,倡导共同创造和多向互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阅读价值。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参与和分享,还激发了青年参与社会交往的热情。多媒体集成的特性,也让社交化阅读有更多的“讨论素材”,增强了社交的有效性。此外,网络时代的社交化阅读,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使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全民阅读”的队伍之中。

【素材解读】

阅读社交的流行,既是技术进步使然,也是青年精神世界的一种发展。这种有年轻人热情参与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的阅读方式,为更多人提供了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阅读体验。社交化阅读的前景值得期待,而要将美好愿景化为现实,需要社会对阅读文化持续关注、悉心培育。

实体书式生活

2023年10月28日,暌违两年的上海书城重装归来,距离书城开门还有一小时,门前就已经人头攒动,拍照打卡者、守候者无数。2024年,各地的实体书店也热度飙升、人气回归。人们这种对“实体书式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细腻复杂的社会心理,不能以怀旧、情怀等一言蔽之。实体书、期刊、报纸,是有明确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出版物,每一本都指向确定的出版时间、印刷地点,这两者常常构成了对所谓“年代”“时代”“地方性”的判断,而一卷本一卷本的书籍或期刊连缀起来,几乎就形成了对线性时间的观感。相反,数字生活的特征恰恰是只有“刚刚”“当下”而没有线性时间的,“包举宇内”却地域模糊。可以说,人们下意识地向“实体书式生活”回归,在更深层面反映了一种在时空中锚定自我所在的诉求。

相较起来,数字生活的一切则是动态的、随时可编辑的,甚至连时间轴都是可以调整的。一个在数字中生活的普通人,也许在无形中承受了太多“不确定性”之重。而人们捧着一本有实在重量、已然确定的书阅读,可以获得一种安定感。

【素材解读】

“实体书式生活”,是希望生活不只有一种力量,不只是一个样貌,而是始终有可锚定自我的力量使生活拥有可选择性和安定感、实在感。从沉浸式的数字生活中,慢慢走到書架前,展开实体的书页,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分清虚拟与现实的力量。

【结语】

于个人而言,阅读是刷新自己、发展自己的成长方式。只有持续追求、不断探索,我们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拥抱更多可能性。于社会而言,阅读可以涵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不断塑造现代文明。只有让阅读融入生活,才能厚植文化底蕴,滋养文明气质。

猜你喜欢

实体书报刊亭古籍
孤独的报刊亭
Es la mente la que hace el cuerpo
报刊亭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书海飘香 了解5款“实体书”阅读APP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图书馆借阅创新模式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朗读节目《见字如面》同名实体书出版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