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不同表达,准确概述内容

2024-06-07卢丽丽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16期
关键词:魏王孟尝君文意

卢丽丽

考点概述

一、概述内容题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概述内容题都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命题者构拟错项时,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分析概括之中,夹杂一两处似是而非的表述作为干扰。为此,探究命题者设计干扰项的方法,可以为准确、快捷地答题打开突破口。透视高考试题,其设计干扰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误释词义。在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设计干扰时,命题者常常不结合语境,而是按照字面可能派生出的另一种意义对文言词语加以解释,从而导致概述的错误。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12题B项:“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为:“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第一句中的“慢”不是“不如,赶不上”之义,而是“怠慢、侮慢”之义。所以该项“对于不如自己的人”的分析概括就犯了误释词义的错误。再如2023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为:“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重耳前一句话中的“悬”“出”“大戮”不是“吊死”“交出”“大开杀戒”之义,而是“吊,挂在空中”“使……出来”“杀掉并陈尸示众”之义,重耳的原意是“让曹君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并陈尸示众”。所以该项“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的分析概括也犯了误释词义的错误。

2.曲解文意。在对文意的理解设计干扰时,命题者常常不从文本的实际信息出发,而沿着事件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对文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概述的错误。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2题A项:“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为:“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根据魏王所说的“寡人愿子之行也”一句,可以推知孟尝君替魏王出使诸侯不是其主动提出的要求,而是在魏王的请求下作出的决定。所以该项“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的分析概括就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3.张冠李戴。在对表述的对象设计干扰时,命题者常常将此事物发生之事强加到也有发生可能的彼事物身上,从而导致概述的错误。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D项:“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为:“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根据其中的“尽以分与昆弟外家”一句,可以推知吴汉归来后并没有将家人置买的田产宅业全部都分送给故旧部属,而是全部分送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所以该项“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的分析概括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4.以偏概全。在对事物的范围设计干扰时,命题者常常将对部分事物的判断扩展成对全部事物的判断,或将对事物部分情况的判断变成对事物全部情况的判断。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2题C项:“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为:“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据此,可以推知“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的人只是“好事而穿凿者”,而不是所有的“世人”。所以该项“世人……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的分析概括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5.事件杂糅。在对事件的梳理设计干扰时,命题者常常将原文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某些细节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认识错乱,产生误判。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D项:“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该项涉及的原文关键信息为:“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据此,可以推知唐太宗所说的“得失事迹”分别指的是吴汉胜利和苻坚战败,而该项却把苻坚战败的结果掺杂到了吴汉作战的事件中。所以该项“吴汉战例的得失”的分析概括就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

二、筛选加工题

答这类题,考生要加工处理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排除不符合答题角度的内容,并对重复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互补的内容进行合并。组织语言作答时,要注意避免照抄原文、重复交叉、不合范畴、不合角度、不顾及表达指令等失误,可采取摘录法、句意提取法和内涵发掘法作答。

1.筛选摘录。有可用的关键词句者,可直接摘录原词句或转换表述。此法可解答概括内容要点题。

2.句意(层次)提取。无明显关键词句者,可提炼意思后概括作答。此法可解答概括观点题。

3.内涵发掘。抓住关键词句或事件,前后勾连,发掘语句或事件背后隐含的意义。此法可探究事件原因。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吴人入楚,昭王出奔,济于成臼,见蓝尹亹载其孥。王曰:“载予。”对曰:“自先王莫坠其国,当君而亡之,君之过也。”遂去王。王归,又求见,王欲执之,子西曰:“请听其辞,夫其有故。”王使谓之曰:“成臼之役,而弃不穀,今而敢来,何也?”对曰:“昔瓦唯长旧怨,以败于柏举,故君及此。今又效之,无乃不可乎?臣避于成臼,以儆君也,庶悛而更乎?今之敢见,观君之德也,曰:庶意惧而鉴前恶乎,君若不鉴而长之,君实有国而不爱,臣何有于死,死在司败矣!惟君图之!”子西曰:“使复其位,以无忘前败。”王乃見之。

吴人入楚,昭王奔郧,郧公之弟怀将弑王,郧公辛止之。怀曰:“平王杀吾父,在国则君,在外则仇也。见仇弗杀,非人也。”郧公曰:“夫事君者,不我外内行,不为丰约举,苟君之,尊卑一也。下虐上为弑,上虐下为讨,而况君乎!君而讨臣,何仇之为?若皆仇君,则何上下之有乎?吾先人以善事君,成名于诸侯,自斗伯比以来,未之失也。今尔以是殃之,不可。”怀弗听,曰:“吾思父,不能顾矣。”郧公以王奔随。

王归而赏及郧、怀,子西谏曰:“君有二臣,或可赏也,或可戮也。君王均之,群臣惧矣。”王曰:“夫子期之二子耶?吾知之矣。或礼于君,或礼于父,均之,不亦可乎?”

(选自《国语·楚语》)

材料二: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縠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尹亹深谋远虑,敢作敢为,他拒载楚昭王渡河的目的在于警戒其不要重蹈囊瓦助长过去的怨恨而致败的覆辙,开阔心胸,不计前嫌。

B.子西沉着冷静,在看着君王临难而不施救的蓝尹亹又求见时,劝说楚昭王不要意气用事抓捕他,在搞清原委后又建议让他官复原职。

C.郧公兄弟所持“忠孝”观不同,郧公主张“忠君”为要,决不能以下犯上;而其弟则把“孝亲”摆在首位,认为有父仇不报枉为人子。

D.由于国力衰微,楚昭王多次被吴国打得狼狈出逃,但是他能够自己主动从失败中吸取惨痛教训,痛改前非,最终都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2.在两则材料中,楚昭王奉行“大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魏王孟尝君文意
冯谖为孟尝君“买仁义”
三人成虎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如何看待谎言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背道而驰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
三人成虎